任文朋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國有菜屯林場,山東 聊城 252100)
林業栽培是我國當前林業部門發展的主要工作,同時也是進一步提升林木資源質量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當前林木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原有的栽培體系以及管理技術逐漸出現了滯后性,必須要落實針對性的優化和改革,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影響因素,因此本文以理論分析法以及文獻查找法作為主要方式,以增強林木栽培質量為目的,合理地定位林木栽培以及病蟲害管理過程中的影響問題,并且制定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其不僅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也是進一步強化我國林木資源管理有效性的關鍵研究課題。
受到經緯度的影響,我國的地形差異較大,因此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林業資源的種類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同時受到地區以及地形的影響,不同區域的林業發展需求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另外,建立在氣候類型的基礎上可以打造多種林業資源管理體系,這些都是當前林業栽培工作創新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擁有良好的林業資源栽培體系以及管理體系,能夠進一步增強林木行業的社會發展質量,同時為其經濟效益提升奠定穩定的基礎。從環境角度來講,林業資源的高質量發展能夠有效改善土地沙漠化以及鹽堿化等現象,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土流失幾率,增加植被覆蓋率,在提高土地濕潤程度的同時,可以為農作物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首先,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受到了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城市化建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林業資源的發展面臨著較多的挑戰,例如土地面積的不斷縮減導致部分林區規模受到了侵害,同時人們的不合理經營發展,以及非法砍伐也進一步損害了林業資源的實際經濟效益。
其次,我國當前大部分的林業建設往往是建立在集中大規模種植的基礎上實現的,整體種植面積較為廣泛,以機械化種植為主,但是機械化種植雖然能夠有效提升種植效率,在增強林木資源成活率方面卻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受到不同土壤環境以及地形結構的影響,機械化種植難以實現針對性的調整,在細節管控方面還需要進行創新。
再次,林木資源在發展過程中極易受到病蟲害的威脅。病蟲害的主要特點便是,受災面積較大,影響較大,同時形成因素較為復雜。大規模的病蟲害會進一步增加樹木的死亡率同時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會在短時間的范圍內快速傳播。因此,當前林業發展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始終都是建設重點,難度大且受到的阻礙較多。尤其近些年外來生物入侵導致區域的生態結構被破壞,原有的生態制約體系逐步被打破,這導致部分蟲害的類型逐步多樣化,進一步加重了林木資源的受損程度。
林業栽培過程中樹種的選擇并不是隨意的,而是要建立在最終經濟成效以及栽培成果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調整的,若樹種的選擇與實際的林區發展需求不符,則直接影響樹木成活率,同時會降低經濟效益。另外,不合理的樹種選擇,還有可能對其他類型的資源造成影響,出現區域生態爭奪以及生態入侵等不良現象。
在當前的植樹造林以及林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建立在“三分造七分管”原則的基礎上,打造立體化的管理體系。這其中管理體系涉及到了林木資源栽培技術管理、苗木生長狀態管理、種植成活率管理以及林間雜草和水肥管理等,同時還涉及到了砍伐及放牧管理。整體的管理體系具有較強的多樣性特點,但是在當前的部分林區資源管理過程中,管理方案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具有較強的形式化問題,未能結合部分林區的實際特點,打造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案,進一步降低了林木資源的優化質量,不良的生長環境會提升其死亡率。
病蟲害防治始終都是林業資源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同時也是提升林業經濟效益的重點,但是在當前的部分機構落實林業資源病蟲害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管理技術不科學等現象。病蟲害的產生本身是生態系統自然演變過程中的風險因素。那么在防治的過程中,要建立在具體的生態發展規律基礎上,打造具有針對性的防治體系。但是當前部分林區還采用化學防治的方式,進行大規模的病蟲害管理以及消殺從一定程度上來講,破壞了區域的生態結構,生物鏈被打破之后,地區的生態循環體系會逐步紊亂,不僅無法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遏制,還有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以及環境破壞。
在當前的鋁業資源管理過程中,主要分為經濟型領木以及生態型林木。二者都需要進行樹種栽培,那么在栽培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在不同的林木發展需求基礎上進行調整。首先,進行樹種選擇的相關人員,必須要具備極為豐富的經驗,并且能夠結合不同林木生產需求進行針對性調整。其次,選擇當前科學的方式進行苗木培育,確保所有樹種可以正常發芽且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在樹種生長過程中,結合不同樹種常見的病害進行針對性分析,提前進行水費調整,以提升企業抗病蟲害能力。第三,建立在不同區域以及種植環境的基礎上,詳細地分析土壤成分、降水量、氣溫以及環境條件,結合當地常見的病蟲害進行綜合研究,確保樹種的選擇能夠適應當地的實際生長環境,從而提升林業的生長量和成活率。
土壤治理的方法以及質量將直接影響林木資源的成長狀態,若立地條件較差,需要采取精細化整地的方式來改良原有的土壤條件,能夠為苗木制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在整地的過程中,分析土壤成分以及地下水等相關情況,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土壤寬松,清除其中的雜物以及垃圾,結合土壤的原有肥力情況,適當地進行水肥添加,確保土壤疏松且具有較強的滲水性,要清除不透水土層;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地增加防護層,避免地表水過度蒸發,降低土壤原有的水分攻擊能力。
灌溉的合理性是直接提升苗木后期成活率的關鍵環節,同時灌溉的方式也需要建立在因地制宜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首先灌溉用水必須要避免污染,做好水質檢查,分析相關指標是否滿足實際需求。在灌溉過程中,由于不同的苗木的需水量有一定的差異性,要結合不同種植范圍進行針對性調整,確保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夠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另外,還需要結合不同區域土壤的吸水量,對存水狀況以及具體的季節性降水情況進行調整,避免水分過多導致苗木爛根。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實現綠色環保的林木種植體系創新,灌溉技術的發展還可以融入綠色節能技術。例如打造自動化灌溉體系,結合具體的土壤濕度情況進行監測,在必要的情況下自動地進行灌溉,并且分析土壤含水量情況,若水分滿足植被生長則停止,也可以采取滴灌、噴灌等方式,在降低水資源浪費占比的同時,能夠滿足林木的實際水分需求。
人員團隊的創新主要在于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和吸收。技術型人員的綜合能力以及工作水平是直接影響林業栽培有效性的關鍵。因此,相關機構在落實林業栽培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將人員管理放在首位,結合實際的自然資源發展規律,建立在林業種植以及經濟規劃的基礎上,打造立體化的技術人員培育體系。從基層做起,相關政府以及部門必須要加大力度落實好人員培養的資金投入以及政策建設,進一步強化林業專業型資源的發展質量。建立在國內外林業栽培技術體系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地總結經驗,落實好技術創新,可以通過專家指導的方式建立在生物技術以及植物時學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技術指導,在提升林木資源栽培成活率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強化栽培技術體系的創新力度,這樣才可以打造循環式的栽培管理模式。
營林防治體系是建立在林木發展的全過程角度打造跟蹤式的病蟲害防治方案。首先,從前期的苗木栽培環節,必須要選擇好栽培地點,要避開低濕地段以及土壤粘性較大的地段,這樣能夠有效防止苗木枯病以及猝倒病的出現;其次,在苗木栽植以及播種前期,要針對種子以及原有的苗木土球進行消殺作業,鏟除病源,這樣能夠有效防止后續出現病蟲害威脅;第三,在栽植以及后期培育期間,可以選擇輪作種植方案,能夠進一步降低病原物以及病蟲的繁衍幾率,可以有效提升不同經濟作用林的發展質量;第四,在后續的林區管理過程中,結合所有的林木種植地點落實好衛生監管及時的清除腐殖質以及垃圾,消除病蟲侵染的渠道,這樣可以有效控制部分遷移性病蟲害的出現;最后,最重要的是還要構建造林防治工程,例如營造混交林,進一步提升樹種的抗病蟲害能力,加強樹種的撫育質量,同時及時地進行林區的生長動態情況監管,發現病蟲害苗頭及時地進行處理和整治,避免大范圍蔓延和擴散。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建立在生物學以及遺傳學的基礎上打造的自然蟲害防控體系。比如當前的微生物防治技術便是建立在昆蟲原有寄生菌類以及抗生菌等微生物的基礎上構建的防治方案,通過該種方式能夠有效防治馬尾松毛蟲、天牛等蟲害威脅。部分微生物可以寄生在宿主昆蟲身上進行繁衍,消耗其生命力,從而達到蟲害消殺的目的;也有部分微生物是建立在基因的基礎上,能夠在目標昆蟲的體內進行遺傳,逐步降低蟲卵發育成功率,從而從源頭上遏制蟲害的產生。
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可以通過投放天敵類生物來進行小范圍區域的防治。例如可以適當地助遷或者引進天敵種群來控制部分蟲害的發生,比如引進啄木鳥、山雀等鳥類,可以抑制部分昆蟲的繁衍。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必須要建立在地方生態環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分析,避免引進的天敵種群導致區域生態環境受損,也要避免生態入侵。
而從人為角度來講,需要進一步助力天敵種群的繁衍和高質量發展,例如加強對疫鳥鳥巢的保護,合理地投放部分食物,促進繁衍成功率,通過人為首度的介入,能夠進一步實現生物防控,同時增強防控質量。
化學防治方案是當前在林區病蟲害控制以及防治方面較為有效的方法,我國當前近70%的林區都采用了化學防治的方式進行病蟲害整治。結合病蟲害的實際類型,合理地選擇農藥進行噴灑,也可以在土壤中進行水肥的調整,不僅可以實現大規模的病蟲害滅殺,也能夠達到延長防治時間的目的。例如以鏟除劑和內吸劑等為主的化學藥劑,可以針對病原體以及蟲源進行消殺,這種方式防治效率較高,見效快,持續性時間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農藥以及化學藥劑的使用必須要進行科學的分析,避免對周邊動植物造成影響。同時也要及時的分析蟲害的實際發展情況,避免部分昆蟲群體形成抗藥性,從而降低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是當前林區資源病蟲害防治體系中的新型防治方案,能夠有效降低化學藥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具有較強的環保價值。最傳統的物理防治方案是建立在人工捕殺的基礎上,針對成蟲或幼蟲進行大規模的捕殺,進一步降低其數量。發展至今已經產生了更加先進的物理防治方案,例如用上膠環和捆毒繩等方法來防治病蟲上樹。通過局域高溫的方式進行蟲卵滅殺,在苗木種子選種過程中,通過暴曬的方式殺滅其中的部分蟲卵,能夠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秋冬季節在樹干位置涂抹配制劑,能夠有效防止成蟲產卵。除此之外,燈光誘捕、費洛蒙誘捕等方式也具有較強的效果,借助部分昆蟲的趨光性以及繁殖期間的特點,可以大規模地進行誘捕,也就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林業生產過程中,進一步完善栽培技術的合理性,打造完善的技術體系創新方案,落實好技術型人員的培養,能夠為當前的林業資源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而綜合病蟲害防治角度來講,打造多元化的病蟲害防治體系,通過新型技術的融合,進一步提升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的應用價值,不僅可以起到病蟲害防控的目的,也能夠有效降低對周邊環境以及林區資源自身的影響,從而增強林業資源的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