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北京 100872)
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及發展的深刻影響,同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滋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經歷了由不自覺到自覺、由不深入到深入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呈現兩種狀態:一是馬克思主義從國外傳入并在中國傳播后,逐漸在中國實現本土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初結合,主要是形式上的民族化,使“西裝革履”或戴“禮帽”的馬克思主義變為穿“中國粗布短襖”或“中國風衣裳”的馬克思主義;二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已經深深扎根中國土地,融入現代中國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進一步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是“形”的結合,更是“神”的融合,達到“形神兼備”或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的重要論斷,充分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表明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應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來認識,放在文明整體性與多樣性的進程中來認識,放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中來認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我們邁向現代化新征程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踐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一個重大課題。
湯因比(Arnold J.Toynbee)在《歷史研究》中對世界上各種文明或文化的發展規律做過概括,認為每一種文明都是在“挑戰”與“應對”的模式中生存和演進的。①湯因比:《歷史研究》,索麥維爾節錄,曹未風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頁。這個判斷是有道理的。中華文明或文化在近代的發展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對中國近代的影響產生了雙重的結果。在近代中國發展落伍的情況下,一批中國的仁人志士轉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思想。在對各種西方思想的比較中,終于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即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的擴展是與在特定民族國家的本土化同時發生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是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文明進步的表現;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過程,也是對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糟粕的否定的過程。中國在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不放棄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這是一種自覺的文化“應對”。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20世紀20年代《中西文化比較》一文中指出:“今日之中國,我們西方的文化同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產生了密切的聯系……歷史上,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系曾被證明是人類進步的里程碑……在多數情況下,做學生的往往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中國而論,如果我們把中國視為學生,那他很可能會超過先生;事實上,我們能向他們學習的東西很可能和他們能向我們學習的東西一樣多,但是我們向他們學習的可能性卻小得多。”②伯特蘭·羅素:《羅素自選文集》,戴玉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69頁。這段話耐人尋味。事實上,歷史上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間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是經常發生的,誰為先生誰為學生的角色定位也是因具體歷史時期和具體情況而異的。馬克思主義一開始作為舶來品,中國人無疑是學生。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中國人越來越自覺,不是盲從照搬,而是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上,引人深思的問題是,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和超越性何在?中國本土文化如何與來自西方的最先進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相遇甚或融合?或馬克思主義在其中國化進程中為什么需要和如何進一步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發展的思想體系,它需要吸收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等特點,而作為一種文化,它還具有開放性、歷史性、具體性等特點。馬克思主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世界性的學說或文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國與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他們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原理與各國具體實際包括各國歷史文化的結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強調了理論運用的“歷史性”“條件性”。馬克思主義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頁。。列寧也認為,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尤其需要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則,而這些原理的運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6頁。。他還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此外,如果談到某一國家……那就要估計到在同一歷史時代這個國家不同于其他各國的具體特點。”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5頁。雖然這些論述中未直接提到“文化”,但毫無疑問,上面提到的各國的“歷史條件”“歷史范圍”“歷史時代”“具體特點”,都應該包括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高度的契合性。換言之,二者相結合的重要基礎就在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和價值訴求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優秀特質之間具有很大的契合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精神氣質、深厚的人文底蘊、強大的內聚力量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它在世界文明中獨樹一幟且意蘊無窮,絕非像黑格爾所說的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是缺乏哲學思維和發展活力的歷史與文化。它具有崇德尚義的人文傳統,主張親民敬民、人際和諧;它具有反映天人、知行、人際之間聯系的深刻而豐富的辯證思維,主張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它具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擔當精神、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主張修齊治平;它具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的貴民思想和政治智慧,提倡“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羅素曾對中國文化的特點做過評價,他說:“我認為,我們西方文化最顯著的長處是講求科學的方法;而中國文化最突出的優點只是對人生目的具有洞見。我們希望看到的,正是二者的結合。”④伯特蘭·羅素:《羅素自選文集》,戴玉慶譯,第176頁。雖然這一看法有片面性,但也在一定意義上指出了中國古代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一些差別,以及二者之間的互補性。而他以下看法卻是很中肯的:“中國生來就有著友善和寬容的態度,他們對別人有禮貌,也希望對方還之以禮。假如中國人愿意,他們就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但是他們只想自由自在,而不愿統治別人。”⑤伯特蘭·羅素:《羅素自選文集》,戴玉慶譯,第177頁。正是由于具有包括上述的許多優秀特質,中華文明具有數千年綿延不斷的強大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和中華民族發展的需要,也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中華民族形式的重要方面。無論是中國的革命年代還是建設年代,無論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都必須與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優秀特質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從中吸收滋養自己的養料,不斷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國化”。同時,只有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地融入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指導中國實踐的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歷史中,注重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注重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已成為一條重要的歷史經驗。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相結合的理論成果,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結晶。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范。毛澤東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他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上主要有如下觀點。其一,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珍視歷史文化遺產。早在1938年毛澤東就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產。”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1頁其二,要區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封建因素和反封建因素。文化具有歷史條件性和社會制度屬性,同時又具有對歷史的超越性和某種跨越社會形態的共同價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不完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5頁。其三,要堅持文化的民族性。中國文化要堅持自己的民族形式。新文化“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706頁。。其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體現“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在1938年9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科學論斷,并主張:“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⑤《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34頁。
毛澤東熟讀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孫子兵法》等古籍,重視吸納中國古代先賢的思想智慧。大家所熟知的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便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人文底蘊。其中“實事求是”出自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河間獻王傳》,書中用“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來稱贊漢景帝的兒子劉德的治學態度。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從哲學高度賦予“實事求是”以新意,將“實事”解釋為客觀事實,把“求”解釋為研究,把“是”解釋為規律性。⑥《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01頁。而“群眾路線”中的“群眾”最初出自《荀子》,荀況的歷史觀中包含了貴民重民的合理思想,如《荀子·王制》中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載舟,水者覆舟”的觀點。毛澤東也非常強調“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源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的記載,西漢人嚴安以秦王朝興衰的教訓來諫阻漢武帝窮兵黷武,他說:“及至秦王,蠶食天下,并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鐘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自力更生”便從此諫書中“自以為更生”演變而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成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生動表達、通俗解釋,并在中國廣為人知、深入人心。毛澤東還借用中國哲學的“知與行”的范疇來闡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的認識和實踐關系的原理,用“一分為二”等中國古代辯證法命題來表達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用中國古代兵法與戰例來闡釋馬克思主義軍事辯證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方面做出了新的貢獻。
首先,堅持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和結合方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認同中華文明的價值,強調中國的優勢在于,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它們體現了數千年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需要守正創新,即既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中國立場,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來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其次,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資源,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諫太宗十思疏》)。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作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①《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6日。他引用管仲名言“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來說明個人修為與國家存亡之間的重大關系;倡導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以及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與青年學生共勉;以“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莫忘“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淮南子·氾論訓》)等古訓告誡黨員干部。
再次,重視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的智慧,并運用于指導黨的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古語古訓,涉及范圍十分廣泛。他多次談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倡導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他把黨性教育這門共產黨人的必修課比喻為共產黨人的“心學”。從要求共產黨員和干部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到囑咐領導干部牢記“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政得其民”;從強調國家“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資治通鑒·魏紀五》)、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治國先治吏,到要求領導干部“為政以德”(《論語·為政》),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的厚重的歷史意識和文化底蘊。
最后,彰顯中國傳統哲學智慧,詮釋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歷來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華文明積累了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他的“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他還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來說明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用“和而不同”來說明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歷史進程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明了這種結合的方向、原則和基本路徑,這就是: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立足中國現代化新征程的實踐,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進一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結合時代進步、文化發展和實踐深入的需要,吸收世界文明發展成果,開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境界。據此,有幾點值得注意。
首先,要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全面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尋求二者的契合點和結合點。我們通常說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廣義上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狹義上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200周年誕辰大會上的講話中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的九個方面的觀點。①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維度。這里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內涵是很豐富的,既包括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近代以來的革命文化。我認為,二者結合的契合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的核心即價值觀,包括古代先賢和仁人志士所表達的深邃的具有積極意義的為人之道、家國情懷、人倫價值、生活意義、社會理想;二是探究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智慧或辯證法思想。貫穿這兩個方面的精髓,或者說最重要內容,就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包括民族思維、民族氣節和民族風格。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要深入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面去,同中國人的文化生活結合起來,融化到中國文化中去。
其次,要在“結合”過程中實現創新,在創新過程中實現“結合”。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不是凝固不變的思想,而是在中國文明發展進程中,在中國現代化實踐中,在歷史與未來、民族與世界的聯系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要通過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料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中國傳統文化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或影響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過程應該是理論自覺和文化自覺二者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雙向互動、雙向結合的過程。這些創新發展,應該是面向中國問題、解決中國問題并推動中國實踐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過程。通過這種結合和創新,更好地發揮中國思想文化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的重要作用。
再次,要把垂直式(縱向式)的文化吸收繼承和平面式(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互鑒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深度融合。文化發展往往是在對歷史文化成果的繼承與對同時代的文化成就的吸收的雙重過程中實現的。就中國馬克思主義而言,既要吸收中國古代文化和近代文化的精華,又要吸收現代文化乃至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成果;既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包括當代世界文明發展的新成果。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要有歷史眼光,又要有當代視野;既要有民族情懷,又要有世界眼光;既不能簡單復古,也不能盲目排外;既要體現歷史的文脈,又要把握時代的脈搏。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觀點上,而是要同我們的實際工作、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不僅要體現在形式的結合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內容的融通上。在這方面,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