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實行新的高考改革之后,對中學歷史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何應對新高考?較多的專家學者提出了各種建議,對于落實核心素養,提升教學質量有重要借鑒意義,其中一部分學者也提出,在進行備考的過程中,尤其是高三老師,除了重視對往年高考試題的研究之外,還要關注中考試題。鑒于此,我認真做了一下2021年廣東中考歷史卷,在題型、題目的設問方式、考查角度等方面的確與高考題有很大相似性,深受啟發。站在一個高中歷史教師的角度看,也感覺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1.國防預算是否代表國家發展程度?
選擇題第28題原題如下:
如表可知( " ")
歐洲主要國家國防預算表(單位:千萬英鎊)
A.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極不平衡 B.軍備競賽促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C.爭奪世界霸權引發列強軍備競賽 D.兩大軍事集團國防預算相差無幾
此題以1890年至1914年歐洲主要國家國防預算變化為切入點,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此題也不難選出答案,但是有兩個問題值得商榷:其一,國防預算的增長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國家實力的變化,但是國防預算是否等同于國家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一戰期間,大國實力的消長一直是中高考及模擬題的一個關注熱點,從各中高考的角度來看,有的以殖民地和工業占世界總產量比為主切入角度,如2021廣東普通高中高一下學期教學質量聯合測評選擇題第9題:下表為1913—1914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況。該表可以用來說明( "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 " " " " " B.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的結果
C.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 " " " " " D.一戰前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也有的以工業生產在世界中所占比重變化為切入角度,如2018浙江“溫州十五校聯合體”高二第一學期期中選擇題第17題:下列為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比重的變化表。從中可得出的結論是( " ")
A.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先后決定工業排名次序
B.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時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C.美國在一戰前已經確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
D.這種變化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這兩者都是經濟發展的直接體現,其變化直接反映了國家發展狀態,但是國防預算的變化是否是國家發展不平衡的體現呢?查閱百度百科,其有如下表述:“國防預算反映一個國家的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反映國防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里,反映不同的經濟、政治關系;目的是保障武裝力量活動、武器裝備研制、生產和采購、國防基本建設等各方面的經費需要”“國防預算受世界政治、軍事形勢及本國受戰爭威脅的程度、國家的軍事戰略和方針政策、經濟實力和國民的生活水平、科學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與制約”。由此可見,國防投入的變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的發展。其二,就原題表格,所有人都留意到這里面特殊的一列——俄國的國防預算,其在1914年的國防預算超過英國和法國,僅次于德國。而增長的幅度也是如此,那么就存在一個問題——作為資本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俄國在此期間的經濟增長是要落后于其他國家的。
2.是廣東《中華新報》還是《廣東中華新報》?
選擇題第13題原題如下:如表可見( " ")
A.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 B.馬克思主義在廣東得到廣泛傳播
C.革命團體在廣東開始建立 " D.近代廣東思想先驅走在時代前列
本題涉及廣東地方史,材料選擇學生熟悉的康有為、孫中山和楊匏安,以考查學生的家國情懷為目的。從選出答案的角度,本題無問題。恰巧我曾看到一篇介紹楊匏安的文章,里面有較為詳細地介紹楊匏安與《廣東中華新報》?,F簡單介紹如下,《中華新報》和《廣東中華新報》都是存在的,前者是1915年10月在上海創刊,在汕頭、北京、上海、廣州、昆明、香港等地發行,其中在1919年12月15日發表楊匏安介紹社會主義的文章,但卻無廣東《中華新報》一刊?!稄V東中華新報》是民國時期廣州一家進步刊物,約1918年至1919年底,楊匏安擔任《廣東中華新報》專欄作家。這段時間,他發表了多篇譯述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比較全面的介紹。其中《馬克斯主義(一稱科學的社會主義)》,系統闡述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斯主義》共分19天(十九段)刊登(其間缺4天),現存文字15段,約5400字?!恶R克斯主義》一文和楊匏安其它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一起,奠定了楊匏安華南地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第一人的歷史地位。因此綜合起來考慮,此處的刊物應該是《廣東中華新報》。
3.開放的視野還是國際視野?
選擇題第14題原題如下:
如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制定過程中,毛澤東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員參考以下文獻。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 " ")
A.沿襲了中國近代憲法的精神 B.以東歐憲法為主要依據
C.主要借鑒西方國家法制思想 D.體現了開放的國際視野
此題涉及法制建設,是一長效熱點。以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為切入點,選取了在1954年憲法的制定過程中,毛澤東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員參考眾多文獻的史實??疾?954年憲法的特點,此題不難選擇出正確答案。但仔細推敲,發現存在兩個問題,其一,1954年憲法的制定部門是誰?從材料表述來看至少是有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參與。但查閱相關資料可知,為制定1954年憲法,1953年1月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那毛澤東為何讓中央政治局委員而非憲法起草委員會參考眾多國際文獻?原來是1954年1月15日,毛澤東主席給在北京的劉少奇及中央各同志寫的一封電報,在這里面提出了要求中央委員參閱各國憲法,而看各國憲法的目的是為了在后面的中央政治局(及在京各中央委員)討論時能提出一些建議和順利通過。言外之意,憲法的制定者也確實有開放的視野,但是單就所提供材料而言,無法體現。其二,參考中華民國時期的兩部憲法(原文為3部,多一部1913年的天壇憲法),在原文標注中有說明其分別代表了內閣制、聯省自治和總統獨裁三種形式。其參考民國憲法體現的是對歷史的某種借鑒。既參考國內又參考國際,綜合起來考慮,其體現了開放的視野會更恰當。
4.國有企業等于國有資本嗎?
選擇題第19題原題如下:
在《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1990年中國只有1家國有企業上榜;到2018年達120家,其中國有企業有83家,約占70%。這表明( " ")
A.中國國有資本的迅速壯大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C.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實現
這個題目也不難選出正確答案,但是仔細推敲也存在一個問題,即國有企業是否等同于國有資本?查閱相關資料可知“在中國,國有企業包括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投資參與控制的企業”而國有資本指“國家財政撥款,企業的所有權歸國家”。簡單點說,兩的角度不同,一個從資本角度,一個從企業角度。此外如果從所屬關系上來說,國有資本包括了國有企業,但是國有資本不等于國有企業。此題將兩概念置換,似有不妥。
中考作為一次意義重大的選拔性考試,其科學性備受關注,而其嚴謹性缺失勢必影響其科學性,進而影響選拔的公平性。以上所列幾題,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不一定正確,希望各位專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