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又稱論說文,是一種剖析事理、闡述道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法,來論定某個事件、某種做法或某一觀點的正誤,并確立或否定某種觀點。一篇上佳的議論文應當具備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邏輯嚴密的特點,讓讀者能通過文章閱讀知曉事理,明辨是非,提升思維能力和思想水平。
議論文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第一個散文創作的高峰期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那時所謂的“散文”是“韻文”之外的文章總稱,若以今天的文體分類標準劃定,很多都應當劃歸到議論文的行列中。就像“先秦散文四大家”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的許多文章都是堪稱典范的議論文。后來的秦朝乃文化的荒漠,但也出了李斯這樣一位議論文高手;到了兩漢、三國、晉、唐、宋、明、清時代,“散文”一直是文章之正宗,列朝列代散文大家層出不窮,他們的散文作品與詩歌一起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兩列并行的山脈。
歷史上關于散文的創作理論,自然也是見仁見智,精彩紛呈,但最能揭示散文(尤其是議論文)的創作特征的,我以為當推白居易的《與元九書》中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兩句話。有一點古文基礎的人都知道,這兩句話用了互文的手法,正確的翻譯應當是:文章和詩歌都應當為時事而創作。對于每一位作者而言,這就意味著必須對時代充滿關注,對現實滿懷關切,對改造社會痼疾、促進社會進步具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所以,把握時代脈搏、關注國計民生、直面社會現實也就成了議論文最顯著的特征。一句話,就是要讓我們筆下的議論文能展現時代風貌,讓我們的議論能體現時代特征。
那么,如何使我們的議論體現出時代特征?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讓作者表述的觀點與時代合拍,讓作者的思想體現時代精神。要做到這一點,作者必須在思想上與時俱進,勤讀多思,讓思想成為“有源頭”的“一塘活水”。如此,方可保證我們提出的觀點不保守、不落伍、有創見、有新意。我們先來看一個作文片段: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F實中,“精致的利己主義”、功利的心態蒙蔽了許多年輕人的雙眼;“佛系”“喪系文化”“躺平族”又讓多少年輕人變得消極頹廢,這些都是因為不相信“可為”導致的后果。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百舸爭流的時代,青年學子不思有所作為,難不成都要去“啃老”、去混吃等死嗎?曾記否,西方列強覬覦中國,有志青年師夷長技以求救國;曾記否,日寇鐵蹄蹂躪華北,救亡青年走出書齋四處奔走吶喊;曾記否,改革春潮涌動,熱血青年殫精竭慮以求與世界接軌……正是他們,讓瀕危的中國免于滅亡,讓停滯的中國經濟得以騰飛。因此,只有摒棄內心“無所作為”的庸俗念頭,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肩頭能負重,人生才能緊隨時代的腳步,生命才能熠熠生輝。
這是2021年全國甲卷考場滿分作文《行可為之事,做有為青年》中的一段。這段話前半部分對兩類看似對立、實則同質的年輕人不健康表現的分析就很有見地,很見深度。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者只相信“投機”可以“取巧”,不相信“奮發”可以“有為”;“佛系青年”“躺平族”則干脆躺倒不干,無所作為,兩種人最終是殊途同歸——都會成為影響社會發展和青年進步的負面力量。這段分析,體現出作者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以及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與思考。觀察與思考始終與時代同步,議論分析自然會切中時弊,體現時代特征。
第二,讓文章論述的問題有現實意義,讓文章所用素材有時代氣息。時下出現的很多優秀的作文題以及近年來命制的高考作文題,很多都與當下的時代背景和熱點事件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就促使我們在議論文寫作訓練中必須時時關注時事熱點,思考和感悟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就像最近兩年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諸如抗擊疫情、全面脫貧、建黨百年、教育改革、抗洪救災等等,都應當成為我們觀察了解、分析思考的重點內容。這樣,才可能使我們寫作的素材庫成為一池“活水”,使我們的作文常寫常新,不至于每寫一篇文章都需要請司馬遷、陶淵明、蘇東坡……大駕光臨為我們裝點門面、坐鎮論戰。下面我們看兩則曾被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推舉為“標桿作文”的佳作中的片段,或許能給你啟發。
不由想起了早上過來趕考時路邊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為“風沙渡”。獨這仨字,意境全出,看那雜亂的店面仿佛也不再粗陋,瞬間讓你有一種粗獷邈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
只這一個招牌,卻讓這家平凡的餐館從一干“某氏餐館”“某某小吃”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超越平庸的力量。
這是“標桿作文”《拒絕平庸》的開頭部分。這部分在議論文結構安排中被稱之為“由頭”,大多由一些名言警句、經典案例充任,但這位考生卻選取早上趕考路上見到的一塊生活中常見卻富有意味的門匾為由頭,現實性、時代感、生活味兼具,并且很自然地引到對作文話題“平凡與平庸”的論述上,讓人易于接受。再看另一篇“標桿作文”的開篇:
早晨坐校車赴考場,經過商廈時,一幅超大的化妝品廣告牌吸引了我的注意。女明星光潔的臉蛋,真擔得上《洛神賦》中那句“肌若白雪,齒若含貝”。廣告牌上赫然大書的“不朽的容顏”,更讓我唏噓不已。
隨著科技的發展,女人的青春靚麗似可永駐了。各種化妝品日益塞滿了女人的包包。為了追求不老的容顏、不朽的青春,她們愿意打針,每天花許多時間保養,拍臉。
但,何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
這是“標桿作文”《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開頭部分,文章論述的話題是“青春流逝與青春不朽”。文中描述的畫面今天的我們早已司空見慣,作者就地取材,運用到了自己的考場作文中,并以此作為話題觸發點,闡述化妝品這類外在的東西無法真正留住青春,只有認真讀書、充實內心才能讓青春永駐的道理,這樣的議論特別富有時代特征和現代氣息。
當然,除了生活,我們更得關注國家大事、時代風云,這會讓議論更具時代感。
第三,讓我們的議論手法更豐富多樣,讓我們的文章富含現代元素。今天的議論文早已不同于從前的模樣,它們大多從固定、刻板、枯燥的老面孔下解脫出來,變得更富理趣、更有意味、更求文采、更具美感。尤其是受到文化散文和說理散文的影響,我們的中學生作文也開始滲透進了許多“文藝”的元素,比如采用精彩的由頭,追求語言的優美,注意句式的錯綜,推敲文章的布局,講究視角的新穎,摒棄刻板的說教,崇尚說理的趣味……這無疑會使議論文向散文化方向發展,使新時代議論文更有新時代的味道,更耐讀,更吸睛。
我想借用2021年全國乙卷的一篇滿分作文的結尾部分給我的文章收尾,請看:
我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熔爐中,我鍛煉了最強勁的修養之弓;我自豪,在時代榜樣的引領下,我選擇了最銳利的思想之箭。我激情澎湃,面對祖國的召喚;我會邁開大步,奮然向前。佛系,不是我們青年人的名片;躺平,不會出現在當代青年的字典。有位同學說,“鄉下的土豬要拱大城市的白菜”,這不無猥瑣的表白更代表不了我們這一代青年的心愿——因為我們青年人有著一個更為遠大、更為璀璨的中華民族的復興夢要去實現!
建議大家大聲讀出這段文字,有沒有覺得這就是一首抒情詩?有節奏的語言、整齊的句式、一致的韻腳、洋溢的激情讓這段文字頗具時代氣息和向上的力量,充滿感染力。
如何讓議論體現時代特征?我以為如果我們思想觀點同步時代、論題素材貼緊時代、議論手法跟上時代,就不難寫出富有時代氣息、給人以正能量、令人讀之難忘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