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的發展,體現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現代化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走上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快車道,職業教育面貌發生了格局性變化。
如今,我國共有職業學校1.13萬所,在校生3088萬人,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見效最快的方式。
從“層次”到“類型”:下活一盤大棋
長期以來,“低人一等”的偏見嚴重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考不上高中去讀中職,考不上本科去讀高職”的想法根深蒂固。針對這一誤區,“職教20條”開宗明義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從中職到高職專科,再到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止步于專科層次的“天花板”被打破。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20年全國高職分類考試招生逾300萬人,超過高職學校招生總數的60%,緩解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焦慮,促進了教育結構優化。
分類考試招生成為招生主渠道,“1+X”證書制度試點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落地運行,“三教”改革持續深化……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舉措頻頻出臺。
“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構建起來。”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有關負責同志說,我國職教發展邁入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理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人才培養邁向高質量
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搶手了——這是不少企業的真實感受。
近年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中,超過10%的專科生進入到華為、騰訊、比亞迪等知名企業就業,2020屆畢業生就業率達96.97%。海口旅游職業學校與40多家企業締結校企戰略合作關系,爭搶進校招聘席位的各類企業達上百家。
畢業生受歡迎,緣于培養質量的提升。對接重點產業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工學結合、注重實訓、模塊化的教育教學活動,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系列“組合拳”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在湖南,從2010年開始,按照“標準化培訓、高強度訓練、程式化管理”的模式,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都需要下到車間,培訓完畢之后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調離教學崗位。
近年來,職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服務脫貧攻堅、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0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有力支撐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