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山間,見水將歇。
“那么,就在此處道別吧。”水對游魚道,他感到溫度正在一點一點將他帶向空中。
“還有可能相見嗎?”游魚依依惜別,撇了撇尾巴。
“再會。”他漸漸變成云霧,裊裊地上升著。
那魚沉默了,垂下淚滴流進水里,嘆口氣道:“那我便走了。”
水并沒回答它,聽著魚漸行漸遠的聲音哀怨著:“是那陽光害死了你。”魚游得越來越快,不忍看水消亡一般消失在了遠方。
一直沉默地注視著魚水分別的云緩緩開口:“它便是困于形中了。”
水笑了:“天下莫柔弱于我。困于形便是消亡的開始。圓中則圓,方中則方,雍則止,決則行。無形,所以有了適應萬物的能力,而有形,則會使自己受困于形。”
“石有形,子無形。以石擊石,則兩者俱損,以子擊石,則水滴石穿。”云若有所思,“莊周云‘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有形之刃‘無厚’,可入‘有間’,子為無形之水,可入‘無間’。是否?”
“然。”水道,“再小之刃,也總會被更小的罅隙阻斷,而無論多小的罅隙,總能流過無形水去。”
“無形,實則無心。吾無心以出岫,無心,便沒有那魚一般的生死執念,便沒有生死之分,便沒有生死,得以永存。換言之,無心無執念,因而可以變通,即是無形。”云道。
“因而你即是我,我即是你。”水微笑著接上,“水升騰成云,云凝結成水。既然有云就會有水,有水就會有云,那么何必執著于我的消亡,或是你的幻滅呢?其實萬物有形,也都無形。”
“請明之。”
“天地萬物,皆生于‘道’,宇宙玄虛,萬物初時皆無形,不過他物以顯形為美,以顯形自得罷了……”
“那怎么能說是‘無形’?”
“萬物相生相伴,就算看似相克的事物也定會有內在的聯系,那么萬物便都可以像你我一樣——你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你,我無形,你便也可無形了。我可是萬物,萬物都可是我,那么萬物便都無形了。”
“這便是‘萬物皆虛’。”云頷首微笑。
“不錯,我看似在與你對話,又是在與我自己對話,實則在與萬物對話,與天地對話,與道對話。”
“我是否真的在與誰對話?誰是我,我是誰?”
“我是一切。”
水歇云散,但見天地淡然高遠。我于何處?萬物之外,萬物之間。
【教師點評】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道德經》中對“水”這一重要概念的詮釋。而文章更傾向于展示、引述這些觀點,推論過程主觀色彩甚濃,層層議論,慢慢遞進,雖有邏輯次序不當之處,但整體上以唯心主義思想詮釋了道家的豐富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足可見作者的積累之豐厚、思辨能力之高。最后“我于何處?萬物之外,萬物之間”是全文的極妙之筆,體現了作者較高的文學素養。
(指導教師:康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