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就像是現實和夢想之間的一方凈土?!边@是獲得“中報杯”大中小學詩歌節古詩中學組特等獎的高中學生關鋒枝對詩歌的體悟。關鋒枝出生于封開縣南豐鎮的一個小鄉村,現在是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江口中學高三年級的學生。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談起是如何開始詩歌創作的時候,關鋒枝強調了“喜歡”。他說初入高中時,隨著視野的擴大和知識范圍的增加,接觸到的詩歌越來越多,就產生了寫詩的想法。最開始是模仿,但并非是模仿語言、藝術手法,而是受到李白、杜甫、王維、張若虛、陶淵明等詩人詩歌中的情緒的感染,想要去創作。
除了興趣作為啟蒙老師,在生活中,關鋒枝的兩位高中語文教師也給予他很大的幫助。他說:“當我把最初創作的一些詩歌作品拿給老師看的時候,老師沒有因為我寫得不好而去磨滅我想要去寫詩的心,而是以一種包容的態度指導我。老師自己也會寫一些詩,所以應該也有一種感同身受吧?!?/p>
在采訪的過程中,李白、杜甫、王維、張若虛被關鋒枝反復提起,在回答為何鐘情于這幾位詩人這一問題時,他似乎沉浸在對詩人們的回憶和對他們詩作的回味中:“李白的瀟灑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那種為了家國的悲傷情緒,特別感人;每次看到王維的詩就像看到了一幅畫,真的就是詩畫一體,特別厲害;張若虛的詩雖然很少,但是《春江花夜月》很有哲理,當你把自己帶進去以后會發現這首詩的情感很豐富,語言、畫面很唯美?!?/p>
有意思的是,高中分班時關鋒枝選了物理、化學和生物。在當下的詩歌創作隊伍中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有很多理科生“跨專業”到詩歌創作中來,而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被問及理科生的思維方式是否對他的詩歌創作有幫助時,他說:“理科生對情境的描繪會比較好,像那種物理模型什么的對思維的要求比較高,而意境的營造對詩歌很重要,所以我認為理科生創造情境的思維方式對我的詩歌創作很有幫助。”
詩歌中的邏輯性是他一直在追求的東西,但是到后面會發現,越是有邏輯性寫出來的東西就越不好。他認為那種由內而外自然而然地發散出來的,自己在天地之間而又好像不在天地之間的感覺才是最好的,如果刻意去富有邏輯性地規劃詩歌,就會缺少一種自然。
在緊張的高三生活中,詩歌能帶給自己什么?關鋒枝有他自己清醒且深刻的認知:“寫詩就像是現實和夢想之間的一方凈土,如果你只有現實而沒有夢想,生活就是比較沉重的;但如果只有夢想而沒有現實的話,人就會輕飄飄的,也很容易被現實打敗。我認為詩歌在其中發揮了一種橋梁的作用,可以很好地平衡和堅固兩邊的關系,這樣你既可以去幻想,也可以腳踏實地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