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爸媽最擔心的就是我不會用電腦打字,還要斥巨資送我去參加五筆字型培訓班。雖然這么說有點暴露年齡,但這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20年前,上網需要撥號,在一連串悅耳動聽的聲音之后,就可以在網上沖浪了,不過網頁經常打不開,感覺根本不是在沖浪,而是在土地上磕磕絆絆地小跑,時不時地還會摔個跟頭。而且那時候,撥號上了網,座機電話就不通了,家里也沒有手機,家人經常著急地找不著你。
10年前,我們自駕出行都靠看地圖,每到復雜的路口都要停下車,掏出大厚本的地圖仔細研究。我記得那時候有個愛旅行的朋友還建議我們應該出版一系列親子旅行地圖冊,說肯定能成為爆款而且長銷。幸虧沒聽他的。
5年前,有一次上班我沒帶手機,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最多就是幾個電話沒接上。來回坐公交車,我有公交卡。
轉眼到2022年的今天,別說一天沒帶手機,可能出門買菜沒帶手機都不行。因為支付不了。
我們的生活已經進入沒有手機和網絡就寸步難行的狀態。數字時代的發展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代人的想象和認知,但它帶來的影響又覆蓋到了幾乎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比如我80歲的姑姑從電視購物狂變成了某多多的忠實擁躉,從挑選物品購買評價到得到返現,整個流程操作得非常熟練。我72歲的叔叔上網課、進行網絡直播以及使用視頻軟件制作小動畫的水平遠超過了我。我古板保守的老爸這幾年一直在抱怨我沒早點給他用智能手機,他現在可以用手機查“元宇宙”“比特幣”“劇本殺”這樣他不理解的詞匯,還用手機查看他每天運動消耗的卡路里,以決定晚餐吃多少……
看到老人們對數字時代的適應程度和接受的勇氣,我們就該知道,這是不可改變的發展洪流,我們的生活只能朝著數字化的方向順勢前行,無法對抗,更無法逆轉。在這樣的情勢下,阻礙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讓他們能晚一天觸網就晚一天觸網的理念并不適宜。當然,整個社會也正在打造更健康、更友善的清朗有序的網絡環境,而父母們,更重要的責任是引導孩子對網絡有清晰的認知,能夠合理地規劃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能夠平衡虛擬世界與真實養育生活的交互和融合,能夠最大限度地用好網絡。所以在今年,我們持續地關注著這樣的話題,并且提出了數字素養、智能陪伴設備與親子關系、兒童權利這樣的概念和思考,希望我們能一起陪伴孩子學會正視網絡,學會駕馭網絡,有勇氣順數字時代的洪流飛奔向前,超越自我,而不是被它裹挾和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