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建國
在進取中彈奏,在奮斗中激昂,在奉獻中回響,隨時代脈搏律動,與發展潮流共鳴。她是激越的旋律,是跳動的音符。
這是我對青春的理解。這理解,源于對許多人和事的認知與感觸。盡管時代和經歷不同,但一樣的青春飛揚、一樣的拼搏進取,綻放著人生精彩、譜寫著動聽樂曲。
“1957年,我20歲,我同工友們在冰天雪地苦戰4個月,完成吉林110千伏延邊線的架設任務。通電那一刻,大家跳著、唱著、歡呼著,激動得哭了,覺得能為祖國建設、為東北發展盡一份力特別自豪。”回想65年前的場景,國網濟源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德瑚滿臉神采。他從原鄭州電力學校畢業后成為一名電力職工,在東北8年、參與30多項電建工程,之后回到家鄉又成為濟源電網的一名建設者,將青春與理想融入電力事業。在他看來,奮斗與實干是無愧于青春歲月的最好方式。
“群眾用電是大事!對我們這些小年輕來說沒有不敢干、干不成的事,再硬的骨頭也啃得動、拿得下。”曾參與上世紀80年代初王屋山區架線的老職工李濟生認為,事不避難、擔當作為,是青春的純正底色。當年22歲的他帶領施工隊伍,抬著電桿、電料上山,撬開巖石挖基坑,爬上山崖放導線,手腳起了水泡,肩膀磨爛了,衣服被荊棘扯破,大家毫不退縮,經過一年多鏖戰,建成35千伏王屋輸變電工程,把光明送進了大山。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這是90后職工張海鵬寫在日志扉頁上的一句話。從業5年來,他參與設備檢修和隱患治理450多項,與同事們通過技術攻關解決生產難題12個,獲得創新成果9項。對他而言,把最好的年華綻放在工作崗位,盡力把自己選擇的事業干出彩,是對青春最好的回饋。
每想起這些人和事,青春的音符便在我心中跳動,青春的旋律便在腦海激蕩。青春是與美麗有約的追尋,是與生命同行的感悟,是與夢想交融的樂譜。
以激情為筆、奮斗為墨,成就夢想,書寫人生。這樣的青春,融入發展潮流熠熠生輝,緊隨社會脈動意氣風發。
無奮斗,不青春。新時代、新征程,那飛揚的青春、那跳動的音符,正奏出更美妙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