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技學院法政與經貿學院 彭薈惠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共同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其他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使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更加優質的教育。”[1]可見最好的教育體系是兼具質量與公平的教育體系[2]。義務教育作為人生發展的基礎性教育,公平和優質已然成為現階段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均衡,西部經濟欠發達的偏遠山區同時也大多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3]位于西部偏遠山區的G鄉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地勢復雜,氣候條件惡劣,導致經濟發展落后。筆者多次到S省G鄉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其義務教育發展情況,發現其對于西部地區偏遠山區義務教育發展研究極具代表性。我國統一城鄉義務教育保障機制、推進教育領域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各項政策的落實,有效推動了西部偏遠山區義務教育的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的發展。但當前義務教育最大的挑戰是區域之間的質量均衡,通過以S省G鄉作為個案研究,探討符合該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路徑,為促進西部偏遠山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G鄉曾經是我國西部極具代表性的貧困地區。距離縣城72公里,轄4個村14個農牧社,常住人口403戶1615人,其中少數民族占98%。截至2020年年底,全鄉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從37.53%降至0%。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同時,教育扶貧工作全面加速,專項政策密集出臺,G鄉實現了義務教育全部普及,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數量及結構不斷提升。
G鄉在實行9年免費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15年免費教育,全面免除3年學前教育保教費和3年普通高中學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到2018年小學和初中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小學輟學率控制在0.6%以內,初中輟學率控制在1.8%以內,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至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0%以上,超常舉措控輟保學,全鄉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少年失輟學問題基本消除。
G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遵循“節儉、安全、實用、夠用”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辦學資源,避免大拆大建,杜絕閑置浪費,全面消除學校校舍安全隱患,全面清除校內危房。撤點并校,新建、擴建學校,辦學條件初具規模。據調研了解,現如今G鄉所有學校配套設施基本完善,其所在的Z縣目前已投入1.66億元購置義務教育電子儀器設備進行信息化建設,為實現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奠定了基石。
G鄉啟動實施五年一輪的中小學教師專項培訓計劃,著力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G鄉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教老師,彌補了師資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時,新鮮血液的融入帶來了先進的理念,促進了山區教師教學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教師隊伍教書育人的能力素質。近些年來,政府加大財政支出用于發展山區教育事業,提高了教師工資水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的流失。
目前,G鄉義務教育發展水平雖已實現教育資源的“基本均衡”,然而,由于受歷史文化背景及地方經濟發展的制約,義務教育在質量均衡上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師資水平、教學設施等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辦學水平、優質師資及課程結構等方面均存在不均衡的狀況,制約了當地義務教育質量均衡發展。
國家在扶貧階段為了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撥付給G鄉所在的Z縣義務教育階段預算內公用經費、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三免一補等財政資金7.15億元,全面落實各項教育惠民政策。但城鄉區域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縣城的學校相對投入多于鄉鎮的學校。G鄉義務教育階段稀缺、陳舊的教學設施經過多年的教育扶貧有所改善,但是仍舊遠遠不夠。調研發現,G鄉的中心小學僅有一個簡單的籃球架安置在水泥操場上,校園廣播系統也稍顯陳舊。據訪談得知學校剛在今年設置了圖書室和計算機室,引進了多媒體設備,但目前該校缺乏專業的老師開展教學,計算機就是一個擺設,無法正常教學。這種城鄉之間經費投入的不均衡,會直接制約G鄉義務教育的發展。
其次,G鄉作為曾經國家級貧困區域,盡管近些年教育經費投入覆蓋到教師的工資部分,但是整體來說福利待遇與發達地區相對差異還是較大,工資低導致優秀的教育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這是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
辦學水平是學校發展的基礎,也是評判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學校的辦學水平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前景。[4]學校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的提升及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目前來說,G鄉中小學辦學水平嚴重不均衡,過多重視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離不開一個好校長及管理規范的領導層,關鍵看學校是否具有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校長是否具有長遠的目光、各部門是否分工明確、領導班子是否各盡其職,是否能做到讓家長滿意、學生滿意、社會滿意。G鄉中心小學在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與之發達地區的學校相比仍然非常明顯。管理層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缺少與外界優秀學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種差異導致了義務教育質量與發達地區相之甚遠。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在于師資隊伍,山區義務教育發展不僅需要數量充足的教師隊伍,還需要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力量。目前這些地區的教師在數量上雖有較大改善,但面臨的教師結構性失衡問題比較嚴重,優質師資留不住,以至于教師隊伍缺乏穩定性。G鄉所在的Z縣除了縣城里的學校師資力量相對雄厚一點,G鄉學校的大部分老師平均年齡老化且學歷偏低,大部分都是中專或者大專學歷,受制于地域限制,教育觀念也跟不上時代變化的速度。因為地處偏遠、經濟落后,很多大學生連支教也不愿意來這里。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補充和彌補偏遠地區教師資源的不足,如特崗教師、三支一扶、城鄉教師輪崗交流、免費師范生等,但在短期內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也有部分優秀年輕教師雖然人在此地,但是一心只想進城,完全沒有深入當地、了解當地學生,這里是他們教育生涯的第一站,卻很難成為最后一站。
適當加大鄉鎮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經費投入,平衡縣城和鄉鎮因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導致的教學質量不均衡。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預算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其次,成立一個督導調查小組,查清各所中小學的負債狀況以及教師的工資待遇落實情況,對因負債建校辦學的,要通過財政撥款查漏補缺,使學校能較好地運轉。[5]最后,要完善對各個鄉鎮教育投入的監管機制,嚴防政策執行下沉到鄉鎮過程中執行不合規、不清晰、不透明,要確保專款專用,并保證將有限的教育經費用在刀刃上,從而逐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除了教育經費投入以外,需要從整體框架上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將財政、硬件、教師等優質資源向鄉鎮中小學流動,合理規劃優質教育資源在縣城和鄉鎮之間有效流動,推進城鄉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化解因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的社會矛盾,促進教育公平。
首先,G鄉應該把中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研究中小學階段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殊需求,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同時還要注重家校結合、家校溝通,與學校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成長,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目標。
其次,建立一支思想先進、管理領先的領導班子,領導班子應該摒棄陳舊的管理思想,保持與發達地區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學習,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之路,辦優質的學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積極引導老師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形式,把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努力營造出寬松、和諧、愉悅的德育教育環境,在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下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提供堅實的保障基礎。
要把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綜合素質作為重中之重,加大師資培訓力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同時,積極組織安排教師到發達城市學習優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再組織發達城市的教師定期到山區指導幫扶。可以考慮將幫扶指導納入績效考核制度,鼓勵更多優質教師到山區支教,形成優質資源流通共享,以先進帶動后進,建立互幫互助的機制,真正實現“后進變先進,先進向前進”的目標。
同時,提高各方面的待遇補貼,鼓勵有大專學歷的畢業生回鄉任教,補齊各個學科需要的教師人數,做到每個學科有相應的學科負責人,曾經一人多用的局面改善G鄉中心小學今年配置了計算機等設備,但是由于該科目的技術專業性很強,暫時該校還沒有計算機方面的老師任教。硬件設施有了,但軟件設施仍舊是個棘手的問題。總之,教育經費的投入應該向提高教師收入這方面傾斜,人才才是對義務教育質量優化的最大保障。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既是社會公平公正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發展向共同富裕邁進的重要舉措,它既能更好地詮釋義務教育的公平性,又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6]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僅體現為機會、區域、城鄉、校際的均衡,更體現在教育結果和教育質量上的均衡。反觀義務教育發展現狀,多數地區尤其是西部偏遠山區在義務教育均衡方面存在偏差。因此,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全面推進,是教育公平的關鍵之舉,也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基層政府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共同匯集區域之間多方力量參與,努力促進西部偏遠山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開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