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黃玉瑩
1.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2.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目的是結合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國家和地方最新的生態環境管理要求和公眾對規劃實施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的意見,對已經和正在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監測、調查和評價,分析產業園區發展中產生的實際環境影響,評估園區采取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有效性,研判園區規劃實施是否對生態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園區規劃已實施部分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對規劃后續實施內容提出優化調整建議或減輕不良生態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2]。因此,利用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成果,可以全面梳理出園區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精細、可靠的環境管理對策。本文以湖南省6個產業園區的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為研究對象,歸納了目前園區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及跟蹤評價提出解決方案,并提出了跟蹤評價下一步的工作建議。
本文選取的6個產業園區分布于湘北、湘西、湘中、湘南等地,面積大小各異,從1.77km2到12.02km2不等。有以鹽鹵化工及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為主的高污染園區,有以農產品加工、服裝、鞋業等輕工產業為主的普通園區,還有以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的單一污染型園區。基于地理位置、主導產業及資源稟賦等情況,園區發展程度不一,根據各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成果,如前述化工園區在核準范圍內用地開發建設規模已達90%,還存在20余家企業越界開發的情況,而湘西、湘西南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園區,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僅在40%,基礎設施也較開發程度高的園區有所欠缺。
根據跟蹤評價成果,目前所選取的6個產業園區主要存在以下環境問題:
1.未嚴格依規開發
未嚴格依規開發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產業園區規劃在制定之初未充分考慮片區現狀,如湘中某園區,一區兩園,分老區和新區,老區為了響應城區“退二進三”要求,將已建成的集中工業區(主要為裝備制造業、合成材料制造業、生物醫藥產業等二類工業)均規劃為一類工業用地或商住用地,從而導致老區絕大部分企業(25家企業中的24家)不能滿足土地利用規劃的要求。另一種是由于產業園區開發強度不夠,招商引資困難大,園區的規劃及規劃環評重視程度不夠,如湘西南某園區總規中,在南部區域居民區上風向規劃為一類工業用地,而在最終引入企業時,仍引入了涉及噴涂等氣型污染為主的二類工業。湘南某園區產業定位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而最終引入了食品加工、化工、危化品倉儲等各類企業,園區產業布局較亂,行業主導聚集度較低,區內企業關聯性不強。
2.未落實原規劃環評要求
由于歷史原因,產業園區管理部門對規劃環評及其審查意見重視不夠,在實際開發中忽略了規劃環評的要求,隨著園區發展,又積累了新的環境問題。如前述化工園區,規劃環評審查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強規劃協調,待建安置區不得設置在園區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而園區實際開發過程中,由于忽略該管理要求,在園區主導風向下風向設置安置區,距離園區邊界僅2.3km,受園區化工企業影響較重。又如湘南某園區引入了某精細化工企業,為規劃環評中禁止引入的行業。
3.基礎設施落后
基礎設施落后主要是園區的水污染治理設施,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園區,如前述湘西南某園區,園區開發強度不足,地方政府資金投入不夠,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只能與園區內某特色農副產品公司共建,處理規模僅300m3/d,處理工藝也主要為處理可生化性較好的食品廢水的生化工藝,不適用于產業園區所有企業,因此對園區未來的企業入駐形成了較大的制約。湘西某園區規劃環評階段即規劃建設園區專門的污水處理廠,而園區發展十幾年,園區內企業仍依托縣城污水處理廠處理工業廢水,規劃污水處理設施遲遲未動工。湘中某園區污水管網未與道路及園區開發同步建設,導致園區企業生產廢水未接入園區污水管網。
4.企業污染防治設施不完善
企業污染防治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在高開發程度的園區和開發程度落后的園區均有所體現。如前述鹽鹵化工園區,園區跟蹤評價報告中環境空氣監測數據顯示其部分監測點的HCl、Cl2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標,園區也收到一些環保投訴。而企業廢氣治理設施排口監測數據均能達標排放,說明企業污染防治設施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無組織排放和清潔生產水平程度較低上。而在湘西南經濟落后園區,企業存在的主要環保問題就是企業采取的環保措施比較落后,如鍋爐廢氣處理仍采用水膜除塵、有機廢氣采用單一光催化氧化等治理效率較低的工藝。
5.環境管理有待提升
環境管理的問題幾乎是所有園區存在的共性問題。環境管理問題主要存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園區內存在企業未按要求履行環保手續,即環評、驗收、清潔生產審核、應急預案編制及備案等。其次,園區未定期進行環境質量的跟蹤監測,無法掌握園區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另外,園區應急管理機制不夠健全,未配備完善的應急物資儲備庫。
針對前文提出的主要環境問題,可以考慮采取下列管理對策,因地制宜地逐條解決。
篩選區域存在的土地利用規劃問題,加快園區的規劃修編工作。針對企業不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的問題,逐個分析企業用地的環境相容性,提出搬遷退出、環保升級改造、調整企業所在土地利用規劃等不同對策,并將跟蹤評價分析的成果吸納到新一輪的國土空間規劃成果中。針對環境敏感點不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的情況,一方面加強園區拆遷安置進度,另一方面應對環境敏感點周邊的企業污染物排放提出更嚴格的控制要求。
針對園區未嚴格落實規劃環評批復的問題,首先應仔細研究原規劃環評及批復提出的背景,分析未能落實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歷史的局限性,如園區在原規劃環評審查時,存在污水排放的制約因素,提出了廢水零排放或禁止排放某類廢水的要求,而園區現在已建設好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已解決當初的制約因素,則應重新編制規劃環評報告,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查,出具新的、符合園區最新情況的審查意見。若規劃環評審查意見符合環境管理要求,但是園區自身執行存在問題時,應由園區提出整改方案,明確整改主體,落實整改時限,在一定的期限內解決批復未有效執行的問題。
基礎設施落后一般是因為園區開發程度不夠。一方面,園區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園區管理部門也應理解基礎設施健全是吸引投資的重大因素。另一方面,應盡快完善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如要求污水管網建設必須與道路建設同步,在污水管網未建成的區域禁止引進排放廢水的工業企業,加快燃氣管網鋪設進度,提高園區清潔能源使用率,劃定一定范圍的禁燃區,禁止高污染燃料的使用。此外,還可以結合地方環境保護規劃,制定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
針對企業環保設施落后的問題應分類解決。在開發程度高、環境容量已經不足的園區,首先應把好企業準入關,限制排水、排氣量大、污染物濃度高、涉及排放重金屬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建設項目進入園區,優先企業清潔生產程度高、資源消耗量低的企業進入園區。此外,針對現有企業,若存在不符合園區規劃,能耗、水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不能滿足環境保護要求的企業,應進行環保升級、整改或通過關、停、并、轉、遷等措施,逐步進行調整。
在開發程度落后的園區,主要以保證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滿足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的要求為主。篩選園區內企業環保設施,對環保設施落后的企業提出經濟可行的環保設施改造方案。盡量利用園區集中處理設施如廢水集中處置設施,固廢集中收集、暫存設施等,從而提高園區環保設施的有效性。
首先,應加強環境監管,并協助入園企業限期辦理相關環保手續,確保園區企業環保手續合格,這也是園區環境管理的基本要求。針對園區未開展例行環境監測的問題,可委托有監測資質的社會監測機構進行,并配套建設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微型站。此外,若園區環境管理能力不足,鼓勵園區聘請環保專業人士或機構擔任“環保管家”,指導與協助園區遵守國家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企業污染防治設施設備運行與維護管理,落實企業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另外,加強園區環境風險防控、預警和應急體系建設,加強集中區內危化品管理,建立可靠的監測和預警系統,有針對性地排查環境安全隱患,對排查出現的問題及時預警。加強應急救援隊伍、裝備和設施建設,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有計劃地組織應急培訓和演練,全面提升園區風險防控和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下一步工作主要探索如何實現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其他管理功能,如結合跟蹤評價的成果動態調整湖南省已發布的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或利用跟蹤評價的成果調整原規劃環評中提出的管控要求、規劃目標、環境容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