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遼寧省河庫管理服務中心(遼寧省水文局),遼寧 沈陽 110003)
水質監測是水利部水文要素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根據工作需要,水利部及中國水利學會制定多項水質監測分析方法類標準,在指導水利系統開展水質監測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水質監測分析方法制定規則,現行標準在標準結構、方法驗證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2021年10月,中國水利學會發布文件《關于批準發布<大中型泵站運行管理規程>等11項團體標準的公告》(水學[2021]128號),批準發布11項團體標準,包括T/CHES 53—2021《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技術導則》,標準于2021年12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是水利行業首次發布實施旨在規范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工作的技術標準,對規范水利行業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對提升水質監測數據質量、開展行業監督管理等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本文探討了該標準編制的必要性,并對標準實施進行展望。
團體標準是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為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的標準[1]。2015年,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國發[2015]13號),提出6項改革措施,包括培育發展團體標準[2]。依據改革方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訂《關于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的指導意見》(國質檢標聯[2016]109號),為團體標準發展營造寬松空間,促進團體標準有序規范、持續健康發展。2018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正式實施,賦予團體標準明確的法律地位[3- 4]。2019年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民政部聯合制定并印發《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國標委聯[2019]1號),對團體標準的制定、實施、監督等提出具體規定,規范團體標準化工作。
團體標準是以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制定的標準,制定和實施以相關市場主體為主,因此在響應市場需求方面極具優勢,對加快新技術等的轉化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在技術要求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均明確指出團體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低于強制性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并且鼓勵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和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團體標準[1,5],國家對團體標準制定的技術要求是極為嚴格的。在團體標準實施方面,團體標準可以申請轉化為國家、行業標準等,鼓勵在相關工作中應用團體標準。相關法律及文件要求為團體標準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與引導。
中國水利學會是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首批團體標準試點單位之一[6]。中國水利學會于2016、2020年先后發布《中國水利學會標準管理辦法》(試行)和《中國水利學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水學[2020]85號),規范學會標準工作和管理程序。依據中國水利學會官方網站的團體標準發布公告統計,2017年6月—2021年12月,中國水利學會已陸續發布團體標準(包括聯合發布的團體標準)51項,相關標準在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緩解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編制周期長,地方標準應用具有地域局限性的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補充作用。
水利部發布實施的SL 219—2013《水環境監測規范》規定監測機構應具備的條件包括采用國家及行業的技術標準或等效采用國際標準。“特殊監測項目尚無國家或行業標準分析方法或統一分析方法時,可采用ISO等標準分析方法。但應進行適用性檢驗,驗證其檢出限、準確度和精密度等技術指標均能達到質控要求。”[7]RB/T 214—2017《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規定檢驗檢測機構在從事檢驗檢測活動、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時,應優先使用標準方法。在檢測工作中,應用非標準方法需要事先征得委托方的同意。上述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尚無標準分析方法的先進分析技術及設備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水質監測領域出現大量新儀器、新技術、新方法,新技術與方法在改進監測技術、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現行的分析監測標準方法通常無法與快速發展的監測手段相適應,因此迫切需要將新技術、新方法轉化為標準方法。
2017年6月—2021年12月,中國水利學會發布實施的51項標準中,共有水質監測分析方法類標準9項,占發布實施的標準比例為17.6%。另據中國水利學會網站公布相關信息統計,截至2021年底,尚有5項水質監測分析方法類團體標準處于編制階段。這反映了水利行業水質監測機構對新技術、新方法標準需求的迫切程度,急需將新技術轉化為可供監測機構使用的標準方法。制定規范的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技術導則,規范標準編制工作,對保證分析方法標準編制的科學性、有效性、規范性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水利部印發《水文監測監督檢查辦法(試行)》(水文[2020]222號),明確將水質水生態監測分析方法選擇、驗證和確認的規范性納入水文監測監督檢查的范圍。標準方法的使用是行業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水利部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水質監測機構水質監測數據的質量,并將水質監測數據的質量作為對監測機構監督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水利部發布SL 219—2013、《水文監測監督檢查辦法(試行)》(水文[2020]222號)等規范及文件,不斷加強對水質監測數據質量的監督管理,為水利工程建設、水資源管理提供決策支撐,為保障用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規范水質監測方法,統一水質要素監測標準,是確保監測數據準確性的重要監管手段。分析方法標準規定的水質監測質量保證與控制措施、合格判定依據,為監測機構開展數據比對、質量判定提供重要依據,為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撐。
近年來,為滿足行業發展需要,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及中國水利學會陸續組織制定水質監測分析方法的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但是,由于沒有統一的規范或要求,標準的編制單位只能參考其他行業的規范標準編制分析方法標準,導致現行的水利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在標準結構、方法驗證開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在《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技術導則》頒布實施之前,水利部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的編制均按照國家GB/T 20001.4《標準編寫規則第4部分:試驗方法標準》的規則制定。此外,水利部制定了SL 1—2014《水利技術標準編寫規定》。GB/T 20001.4為針對試驗方法標準的結構以及原理、試驗條件、試劑或材料、儀器設備、樣品、試驗步驟、試驗數據處理、試驗報告等內容的起草規則[8],但對于方法驗證及驗證報告等內容未提出具體要求;SL 1—2014適用于水利水電工程規劃、勘測、設計、施工安裝、質量驗收、運行維護、安全評價和監測預測等工程建設類水利行業標準的編寫[9],不能完全滿足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的編制要求,如方法原理、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方法驗證等。
通過比較水利部和中國水利學會近年來發布實施的水質監測分析方法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發現,各標準在標準結構要素名稱及編排順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在方法驗證方面,對開展方法驗證的實驗室數量、標準樣品使用情況、加標實驗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或未對部分內容進行說明。通過梳理近5年發布的12項行業及團體標準發現,在開展方法驗證的實驗室數量方面,9項標準方法驗證的實驗室數量為4~7個,3項標準未明確說明;在精密度和正確度驗證方面,各標準所使用的標準樣品的濃度為1~3種,以使用高、中、低3種不同濃度的標準樣品居多;在實際樣品加標回收實驗方面,僅有2項標準注明了開展加標實驗的實際樣品的本底濃度,4項標準的加標濃度為1~3種濃度的標準樣品,2項標準給出了加標的濃度范圍但未注明具體值,6項標準未對加標濃度進行具體說明。各標準的方法驗證報告表格格式也不盡相同,有些標準并未列出方法驗證的具體數據,這不利于采用標準的監測機構方法驗證、質量控制等工作的開展。制定統一的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規則,可規范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及驗證工作,進而促進水質監測工作的規范化,提高監測工作的質量,確保出具的監測數據科學、規范。
T/CHES 53—2021共分7章和2個附錄,闡明了標準的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情況、適用的術語和定義;規定了分析方法標準編制的基本要求、標準結構、編寫要求、方法驗證要求;規范了方法驗證報告樣式以及方法特性指標的確定方法。標準適用于水文水資源領域中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的編制,也適用于其他標準中試驗方法標準的編制[10]。
標準在規范分析方法標準的封面、目次、前言、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量和單位、公式編輯、數值修約、參考文獻等方面,均按照相關國家標準執行,注重與相關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相銜接,體現了標準與國家相關要求的一致性,同時體現了標準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在警示、試劑和材料、儀器和設備等方面給出了示例,便于標準撰寫者理解和引用,提升了標準的應用性。
標準以水利行業多年來開展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質量監督工作為基礎,相關規定力求滿足水利行業開展水質監測及相關監督管理工作的需求,為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提供支撐和依據。
T/CHES 53—2021的制定,對促進水利行業水質監測機構及相關社會組織在水質監測技術領域開展科研創新活動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新技術、新發明、新設備的研發與推廣。新技術與方法的應用,在創造經濟價值、提高水質監測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強度、節省監測機構運行人力成本等方面通常具有顯著優勢,對降低水質監測過程環境污染的產生具有積極意義,對提升分析方法的監測性能具有促進作用。
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周期通常需要2~3年,有時需要的時間甚至更長,無法滿足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在缺乏現行有效標準時,依據T/CHES 53—2021制定滿足水利行業水質監測工作需求的分析方法團體標準,可促進先進、成熟分析技術的快速轉化,滿足水質監測工作對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需求。
通過制定滿足水利行業工作需求的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規則,提出科學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分析方法標準編制及方法驗證技術要求,可有效規范水利行業相關機構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行為,提升標準編制工作的科學性與規范性。規范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對規范監測工作、確保水質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實驗室監測數據的比對分析,有利于行業監督、管理等工作的開展。
T/CHES 53—2021的發布實施,將促進行業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工作,有利于水利行業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編制標準對于充分調動水利行業300余家監測機構的實驗室資源具有積極作用,對構建現代化的實驗室、提升實驗室的監測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提高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具有積極作用,從而總體提升行業水質監測能力。
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 14848—2017《地下水質量標準》等水體質量標準中仍有部分水質指標尚不具備國家或行業頒布的分析方法標準[11]。《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技術導則》的發布與實施,對加快相關指標標準的研發速度具有積極意義,為水資源、水環境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撐。
綜上所述,編制《水質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編制技術導則》是必要的,標準可指導水利行業水質監測分析方法類標準的編制,為水質監測及監督管理等工作的開展提供標準支撐。但團體標準是社會自愿采用的標準[12],目前社會認知程度較為有限。因此建議水利部及中國水利學會加強對團體標準的宣傳,為標準實施提供良好氛圍;中國水利學會加強對標準實施情況的跟蹤、開展團體標準化良好行為評價等,規范團體標準化行為[13],為標準轉化為行業標準創造有利條件;各會員單位在團體標準編制工作中積極應用該標準,充分發揮團體標準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有效補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