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李芳蘋,鄔迪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0年4月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總規模為9.0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即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已達99.3%。在我國網民中,學生占比為26.9%,高于其他職業群體,20至29歲網民占比為21.5%,高于其他年齡段網民,這意味著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普及度很高,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已成常態。隨著網絡的迅速普及,各類App(Application,移動互聯網應用)快速發展,并誕生了一些廣受追捧的網紅App。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心理特點,研究高職學生使用網紅App的心理原因,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網絡使用行為,從而加強對其的教育與引導。本文將以近幾年爆紅的某短視頻平臺為例,探析高職學生使用網紅App的心理原因。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龐大的手機網民規模帶來市場需求急劇擴大,各類App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2019年底,我國市場上App數量達367萬款。在海量的App面前,年輕大學生的使用偏好卻比較集中,如社交App微信、QQ和微博,在線教育類App騰訊課堂,網絡購物類App淘寶、拼多多,網絡游戲類App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網絡視頻類App愛奇藝、抖音、嗶哩嗶哩,網絡直播類App虎牙直播、YY等。在頗受大學生青睞的App中,有不少是網紅App,如抖音、嗶哩嗶哩、小紅書、拼多多等。
“網紅”最初是指在現實或網絡世界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種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隨著“網紅”概念邊界的拓展,網紅已不單單指人,同時也可指事或者物,網紅更多的是指一種現象,如網紅城市、網紅餐廳、網紅零食等。
本文的網紅App示例——某短視頻平臺,是2016年9月推出的一個短視頻平臺,其在2017年底、2018年春節前后正式大火,截至2020年1月,推出不到四年,日活躍用戶數已超4億,遠超其他移動視頻平臺,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網紅App。在該平臺用戶中,“00后”和“90后”占據高活躍人群的六成以上,說明該平臺吸引了大量年輕人使用,而且用戶黏性很大。
在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全國(不包含港澳臺地區)高等學校名單中,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共2740所,其中本科院校1272所、高職(專科)院校1468所。高職學生是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院校數量上已可見一斑。高職學生有大學生群體的普遍心理特征,如年輕、性格比較開朗活潑、自我意識逐漸成熟、追求個性、敢于表達自我、情感世界豐富且敏感、情緒不穩定、情緒情感易流露于外、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接受度高等。但高職學生由于生源結構、學習經歷、社會偏見等原因,具有區別于本科學生的獨特心理特點。首先,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高職院校旨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學生在校學習技術技能型專業,畢業后多從事技能方面的工作,因此,高職學生重視實踐,動手操作能力普遍較強。其次,高職學生的學業和就業壓力較大。一方面,高職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業表現不佳,加之高考失利,自尊心受到打擊,進入高職學校后容易出現不滿心理,同時因知識基礎不扎實,學習方法掌握不足,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強,面對有一定難度的專業知識,學生的畏難情緒重,體驗到的學習壓力較大。另一方面,當前社會一直存在的文憑歧視使大眾對大專學歷的認同普遍偏低,高職學生對此易產生自卑心理。同時,在更短的學制、頻繁轉換的個人角色、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不太明朗的就業前景、不夠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職學生的就業壓力出現更早,體驗更強烈。此外,高職學生的自我約束性較差。高職學生在學業和就業雙重壓力下,容易表現出消極的自我防御,即叛逆和逃避。部分學生對待學習缺乏興趣,內心動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甚至對學業持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同時,學生在相對寬松的校園氛圍中,往往經不住娛樂活動的誘惑,沉迷于網絡世界,借助網絡逃避現實壓力。
美國傳播學者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接觸媒介是出于滿足自身需要的目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強調人的行為受各種心理需要的驅動。本文這部分將分別分析高職學生在使用短視頻平臺前、使用過程中、減少或不再使用短視頻平臺三個階段的心理原因。
高職學生初次聽說某短視頻平臺這款App后,有下載使用的意愿,多是受廣告、同學朋友推薦或娛樂動機的影響。網紅App為吸引更多用戶,會投放大量廣告,某短視頻平臺也是如此。心理學研究表明,廣告對人的影響通常是潛移默化的,出現在人們眼前的廣告,就算人的意識沒有覺知到它的存在,廣告訊息也會作用于人腦,對人的決策行為產生影響。多種場合、重復多次接觸短視頻平臺的宣傳廣告,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其下載短視頻平臺,一探究竟。多數學生也是通過身邊人談論,室友、同學推薦或在朋友圈里得知該短視頻平臺這款App,為了避免離群焦慮的產生,學生傾向于選擇從眾,即下載,以便更好地融入群體,與身邊人保持一致的交流話題。此外,該短視頻平臺的定位是一款具有較強娛樂消遣功能的短視頻社交軟件,這正好符合學生的放松休閑需求,他們也很愿意下載這種既趕潮流又好玩的App。
基于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分析,該短視頻平臺能滿足其娛樂、窺視獵奇、表達、交往、認知和自我實現等心理需求。這些內心需要得到較好滿足,是高職學生使用甚至過度使用短視頻平臺的原因。
1.娛樂需要
“95”后、“00”后的高職學生是伴隨著影像長大的“數字一代”,他們習慣了聲、色、光、電的刺激,喜歡活潑生動的事物。短視頻平臺恰好以接地氣、新鮮有趣的短視頻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其新鮮、好玩、開放等特點滿足了高職學生娛樂消遣的心理需求。高職學生在校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相對寬裕,且碎片化時間多,在課前課后刷刷短視頻,能打發時間,也能愉悅心情。同時,高職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著不同程度的學業、就業、人際交往等壓力,將注意力轉移至短視頻,能放松心情,化解焦慮,釋放壓力。
2.窺視獵奇心理
窺視獵奇心理是指人們出于對周圍環境事物,特別是一些隱私事物或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而想進行探索的欲望。短視頻平臺的進入門檻低,短視頻制作便捷簡單,人人都可以拍攝上傳自己的作品,為了讓觀眾產生共鳴,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可,人們會有意無意地在視頻作品中暴露自己的個性化特征,這也激發了觀眾的窺視獵奇心理。高職學生視野開闊,討厭邏輯死板的事物,追逐個性,好奇心強烈,獵奇能力強,平臺中五花八門的短視頻中,有相當多是他們的認知領域從未接觸過的,那些新異、富有視覺沖擊力、高點贊高評論高轉發的短視頻,不斷激發著高職學生的窺視獵奇心理。
3.表達需要
人人都有表達的需要,通過表達與外部世界進行互動。很多高職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存在父母打拼工作、祖輩隔代撫養、獨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陪伴、玩具代替了玩伴等情況,這種缺少交流的現實環境難免造成內心孤獨,他們更渴望表達,并將目光轉向網絡世界,在虛擬世界中表達自我,排遣寂寞,獲得存在感。在短視頻平臺,表達自我也并非難事,個人的表達需求能得到很好滿足。短視頻平臺具有即時拍攝、快速編輯、同步分享的特點,高職學生可以通過短視頻記錄生活,或展示個人才藝,為自我發聲。他們還可以評論他人作品,參與話題互動等,表達自己的觀點。
4.交往需要
人具有社會屬性,社交需求是與生俱來的,人需要與他人互動交流,從而審視自己,并獲取社會認可和自我認同。高職學生伴隨著互聯網長大,他們的人際關系有網絡化的傾向,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可能局促不安,網絡人際交往卻往往得心應手。高職學生使用短視頻平臺能維護和拓展現有的人際關系,還能建立新的人際關系。他們通過短視頻平臺,關注熟人朋友,相互觀看視頻、點贊、評論或轉發,與朋友保持聯絡交流,是對已有人際關系的維護和拓展。當然,不像微信朋友圈這樣的熟人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側重打造陌生人社交模式。高職學生面對著現實生活中的學業、就業和人際交往等一系列壓力,他們更青睞短視頻平臺人與人之間的弱關系,只選擇性關注少量熟人朋友,被熟人評價的焦慮大大降低后,他們感覺更自由,有更多獨處的時間和空間,更愿意與平臺上興趣相投,能產生情感共鳴的陌生人交往。
5.認知需要
高職學生正處于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培養思維能力、提高科學素養的階段,他們有較強的認知需求,即盡量獲取外界信息,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短視頻平臺中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類視頻,如知識科普、職業教學、語言教育、美食制作等,高職學生可以按個人興趣和需求進行搜索,即可快速開始學習。而且,相比于傳統課本教材的文字理解,生動直觀的短視頻教學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彌補了其知識接受能力較差的短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識,也大大增強了知識技能的可實踐性。
6.自我實現需要
高職學生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體現在短視頻平臺能提高其自我認同,也能幫助其進行自我重構。高職學生相對于本科生而言,更缺乏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很多學生會出現自卑心理,自我評價不高,但他們在內心深處卻強烈地希望自己被他人認可,也因此更依賴互聯網營造的有歸屬感的世界。當他們看到高點贊的短視頻平臺視頻發布者和自己一樣,也是普通人,甚至有很多平凡人因為作品一夜變成了網紅,希望自己也能出名的愿望以及對來自他人贊賞和認同的渴望,激發了高職學生創造短視頻作品的欲望,他們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優勢也被利用起來。通過發布短視頻作品,高職學生在他人點贊評論的行為中感受著別人的理解與認同,同時獲得成就感,提高自我認同。此外,在網絡世界中,人與人的差距縮小,平等自由的環境有利于自我探索。高職學生在短視頻平臺中既可以記錄真實的自我狀態,也可以呈現理想化的自己,在此過程中他們探尋自我、重構自我。
7.減少或不再使用
雖然短視頻平臺能滿足高職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深受學生喜愛,但筆者在對高職學生的訪談中卻發現,部分學生使用短視頻平臺一段時間后,會減少使用或者不再使用。其背后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很多短視頻平臺用戶喜歡模仿爆紅的視頻,造成同質化視頻多,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同時人對新奇刺激的欲望閾值不斷提高,原先覺得新鮮有趣的事物慢慢見怪不怪,只有更新奇更震撼的事物才能引發其興趣。二是短視頻平臺本身的設置,如直觀的豎屏顯示、沉浸式的全屏畫面、無需考驗耐心的短視頻、簡單的上下滑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個性化推薦等,讓自控能力較差的高職學生容易沉溺其中,浪費不少時間,甚至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所以部分學生會克制自己,減少使用甚至卸載。三是長期使用短視頻平臺后會發現,個性化推薦容易讓人沉浸在自身的選擇偏好中,慢慢進入自己編織的“信息繭房”,審美固化,思維受束縛。同時高職學生在網絡世界越暢快,當手機屏幕變黑后回到現實生活中往往越迷茫,缺少真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交往,會加劇孤獨感,這也成為他們減少或不再使用短視頻平臺的重要原因。
高職學生有其獨特的心理特點,他們追捧網紅App行為背后有著復雜的心理動因,高職學生的家長和老師們應掌握其心理需求,辯證看待其使用網紅App的行為并加以正面引導。高職學生則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甄別能力和媒介使用素養,把握適度原則,避免沉溺在網紅App之中,產生依賴,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