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芯 董寶強 鄒正
非特異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SLBP)是指無確切病理學改變(如腫瘤、感染等)的腰骶部疼痛,其中病程超過12周以上者稱為慢性非特異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SLBP)[1]。中醫將其歸屬于“痹證”“腰痛”等范疇。本病臨床常以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腰骶部疼痛為主,可伴大腿牽涉痛、軀體活動受限等多種表現[2]。針灸作為腰痛的治療方法,臨床常選取膀胱經和督脈的穴位,較少針刺足陽明經,但臨床中很多腰痛患者常伴有脾胃氣虛兼痰濕阻滯的表現[3]。《素問·刺腰痛篇》云:“陽明令人腰痛”,石印玉提出:“腰痛有痰積”,而豐隆穴從古至今皆被當作化痰要穴。筆者追溯豐隆治痰之源,再從脾胃病機、痰濕病因、陽明絡穴、經筋—筋膜鏈理論四個方面探析針刺豐隆穴對于CNSLBP治療的重要意義,以期為臨床調治腰痛提供一種值得借鑒的治療思路。
豐隆穴首見于《靈樞·根結》,指出該穴是足陽明經經氣向下所歸之處。《針灸甲乙經》《千金方》《太平圣惠方》均列出豐隆穴擅治癲狂、身濕、面腫等疾,雖未直接言及“痰”病,但都與痰濕濁邪相關。明確提出豐隆治痰的見解首次出現于元代,包括呼吸道的有形之痰和人體周身的無形之痰,如《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玉龍歌》中用主穴配伍豐隆治療痰多的兼癥,記載道:“痰多必用刺豐隆”“痰多須向豐隆瀉”,《針經摘英集》描述其治療風痰頭痛。豐隆治痰要穴的確立與金元時期大興的脾胃學說密切相關。如朱丹溪崇尚治痰當以實脾土為本,喜用二陳湯健脾燥濕以消痰郁。明清時期中醫藥蓬勃發展,豐隆治痰的應用更加廣泛,涉及頭面、痹癥、胸腹等多種疾病[4]。《針灸大全》載豐隆治療“嘔吐、眩暈”“哮喘氣促”。《針方六集》:“豐隆二穴,主腿膝酸……胸滿腹痛。”從理論上講,豐隆穴擅治痰病、皆治百病的作用與其是足陽明經絡穴,溝通脾胃密切相關。
CNSLBP的發病機制主要歸因于脊柱平衡失調[5]。脊柱由多個椎骨上下銜接而成,腎在體合骨,《素問·五藏生成篇》:“腎之合骨也……其主脾也”,《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脊柱是人體的中軸,在位置上與脾土相應,由腎所主,受到脾管控。肌肉韌帶牽拉脊柱不勻或椎體移位導致脊柱偏離中線造成的慢性腰痛,皆與“脾治中央”失職相關[6]。脾居中土以灌溉四旁,腰為腎之府,先天之精所化的骨髓受到后天資助而腰脊強健。脾化精微充養肌肉,布散筋骨和臟腑外圍。脾虛不用,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日久腰周組織松弛,腰椎失穩。
胃為水谷氣血之海,無論是受納腐熟食物之狹義胃氣,還是祛邪外出之廣義胃氣(正氣),二者對CNSLBP的調治與恢復都至關重要。《素問·刺腰痛篇》:“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陽明脈氣不足或燥熱傷津,筋骨失養而腰痛[7]。水谷皆入于胃,吸收食物并傳送精微,《素問·痿論篇》:“陽明者……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胃屬陽明,陽明經氣多血盛,涵養全身筋骨,腰部屈伸自如而痛止。廣義的胃氣指生命之本,即“正氣”,百體皆受氣于胃,胃氣充足則臟腑之氣盛,正氣存而邪不可干。人以胃氣為本,補養胃氣,扶助正氣,在CNSLBP的防治和預后中常事半功倍。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內因腰痛論》云“脾胃表里,脾滯胃閉,最致腰痛”,脾胃互為表里,共主運化,脾胃二氣不足是導致CNSLBP的核心病機。《續名醫類案》中擬異功散、二陳湯、大補脾丸等方劑,以脾胃為核心論治腰痛占總治腰篇的1/4[8]。由此,包括CNSLBP在內的多種腰痛皆可從脾胃論治。古籍中記載脾胃二氣為人體氣機運動的中軸,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軸運輪行則腰部氣機順暢,經脈流通。脾胃共主運化,中焦二氣不足,椎間盤失去精微的滋養,髓核脫水,纖維環松弛而加重腰痛[9]。《續名醫類案·腰痛》記:“常有腰痛帶下之疾……此手足太陰氣衰”“腰痛數年不愈……乃胃氣虛之證”,可見腰痛可由脾胃不足導致,日久難愈,治療上當固護中焦二氣。
2.2.1 CNSLBP的表現符合痰濕證 長期坐姿不當、外感寒濕邪氣或負重勞作等原因導致腰腹肌肉受力不勻、腰椎體不穩而腰痛[10]。CNSLBP臨床表現豐富,可有腰骶疼痛、腰背僵硬感或活動受限、腰膝乏力等諸多癥狀。痰濕隨氣流竄,可侵犯腰背肌肉筋骨而致腰痛。如《素問·痿論篇》:“有漸于濕……肌肉濡漬”,肌肉受濕邪侵襲失去濡養而麻木萎縮,濕邪易傷脾土致肉痿。《證治要訣》:“惟濕氣積久留滯關節”,痰濕流置于腰背關節,停積的節段不同,癥狀不一。
痰濕膠結,阻遏氣機,粘著留滯,致病多時程長,形體不正。且由于痰時聚時消,病癥常時輕時重。CNSLBP患者腰骶疼痛歷久或反復發作,經久不消。研究發現,26~37%的患者由于長期遭受腰痛的折磨而無法正常工作生活[11]。
津液凝聚生痰,痰濕痹阻氣機,進而導致血運不暢,脈絡壅滯。腰痛無論是由腎虛失養還是寒濕侵襲所致最終都將導致經脈瘀滯,而經脈郁滯于腰府是疼痛的直接原因。
2.2.2 痰濕既為CNSLBP的發病之本,又是該病遷延難愈之根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石印玉曾曰:“腰痛有痰積;腰胯腫痛為積痰乘經絡流注”,《金匱要略》描述由于寒濕邪氣侵襲而見“腰以下冷痛”的腎著之病,說明痰濕與腰痛的發作密切相關。水、濕、痰、飲是機體津液輸布排泄失常而化的陰濁之邪,四者同源而異流,常相互夾雜或轉化,難以截然分開。痰濕盤踞腰部,經脈氣機痹阻,筋脈肉骨失榮則腰痛。《溫熱論·外感溫熱篇》:“濕勝則陽微”,痰濕同為陰濁邪氣而傷陽,《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陽氣者……柔則養筋”,陽氣溫煦周身筋脈,陽氣不足則腰間筋脈易反復損傷。髓核位于椎體之中與流注于骨節的津液相對應,津液凝為痰濕而灌注不利,髓核減少,平衡應力功能失常,脊柱屈伸旋轉等活動易受限[12-13]。朱明雙教授基于“肥人多痰濕”理論,臨床調治腰椎間盤突出癥以痰濕為病機,以化痰祛濕通絡為原則配合功能鍛煉,療效確切[14]。
豐隆穴,《經穴解》將其名釋為氣血盛極之處,《會元針灸學》描述陽血聚于該部位而隆起。陽明本為多氣多血之經,可見位于該經的豐隆穴是周身氣血最盛的穴位,針刺此處能更好的調動氣血敷布于外周腰部。陽明經充養供給奇經,奇經統率、調節諸經的作用皆以氣血為物質基礎。《素問·痿論篇》:“沖脈者……與陽明合于宗筋”,《素問·骨空論篇》:“督脈為病,脊強反折,腰痛不可以轉搖”,胃經與任督二脈、蹺脈相交匯。《靈樞·五音五味》:“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督脈沿脊柱上行,蹺脈主司人體運動功能,均與腰部密切相關。陽氣盛極謂陽明,陽氣充足,諸筋動可強健,靜可柔順。
豐隆是足陽明經的絡穴,溝通脾胃二經,《素問·繆刺論篇》:“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針灸大成》:“胃俞……脊痛筋攣”,邪氣侵襲脾胃二經,經氣阻滯不通或脈氣空虛而腰痛,針豐隆既能理順中焦氣機,又疏通腰背脊柱之氣。且久病入絡,CNSLBP病程較長,痰濕積聚由經至絡,當刺絡穴。豐隆穴從古至今被認為是治痰要穴,無論是以有形之痰為梗導致的哮喘,還是無形之痰停滯經絡筋骨表現的麻木疼痛皆可治之[15]。追本溯源,豐隆祛痰與其是調理脾胃二經的絡穴關系密切。一方面,脾胃轉輸水液防成痰濕,《丹溪心法》:“實脾土……是治痰之本法”,健運中州益脾氣以除痰濕;此外書中還記有“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之法,即理氣化痰,脾胃作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氣機調暢則諸痰自化。
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導致CNSLBP經久不愈的重要病因之一,如有些患者具有“疑病—抑郁—癔癥”的三聯征狀:軀體性疼痛首次發病引發負面情緒形成“痛記憶”繼而疼痛反復發作,因此形神兼治對于CNSLBP的治療與康復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16]。《針灸甲乙經》中記載豐隆穴可治療癲狂、心煩等神志不安疾病。通過針刺豐隆穴可以安寧心神,舒緩情緒。《東垣十書》提出養神惟在調和脾胃,針豐隆既化痰濕養腰府又健脾調神,事半功倍[17]。張潤民強刺激豐隆穴并熱敷治療腰肌勞損,療效確切[18]。
經筋的概念始于《靈樞·經筋》,其中“經”為路徑,“筋”釋為“肉之力”,在“筋”前貫以“經”字,說明經筋并非為無規律的組織,而是肌肉、肌腱、筋膜等軟組織以十二正經為綱,彼此銜接、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生理活動的系統[19]。所謂“脈引筋氣”,即經筋聯綴百骸、主束骨利機關的作用受到十二經脈氣血的濡養及經氣的調節,尤其與足陽明經相關。《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督脈貫穿整個脊柱,其別絡布于腰部兩側,足陽明經筋直屬脊柱而通督脈,足太陰經筋著于脊柱;《靈樞·百病始生》:“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痰”,經筋病變早期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津液凝著為“沫”,“聚沫而為痛”,即痰濕阻滯經筋導致腰痛,故選取絡穴豐隆調節足陽明和足太陰經筋可使督脈氣機調和,化痰活絡,腰部筋肉柔順。
足陽明經筋從足三趾向上斜行,前散布于腹部,后沿斜肋上屬脊柱,穿行于脛骨前肌、闊筋膜張肌、腹外斜肌、多裂肌、背闊肌等肌肉所在區域,現代醫家認為 CNSLBP 最常見的病因之一為肌肉韌帶源性,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理,足陽明經筋可治療腰痛[20]。肌肉收縮產生運動,當損傷的肌肉長期反復收縮會使其與骨骼兩端相連的應力點變成病理性的“筋結點”,而后形成經筋的點—線—面—體損傷規律。中醫認為“筋結點”是痰濁與久瘀互結而成,《靈樞·刺節真邪》: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痰瘀結聚形成的“橫絡”卡壓經脈而在循行路徑上出現疼痛。針刺豐隆穴一方面在局部化痰濁消“橫絡”,一方面通過糾正足陽明經筋的下肢力線,使脊柱在冠狀位及矢狀位恢復穩定,改善肌肉力量,減輕腰痛[21]。以下肢穴治療腰背痛體現了針刺的遠端治療作用。
脊柱力學不平衡是CNSLBP的首要原因,而腹直肌、腹橫肌等腹部肌群對于腰椎穩定至關重要。現代研究證實,腹部肌肉力量薄弱是腰痛的重要誘因[22-23]。由于長期不良坐姿導致腹部肌肉攣縮,腰背肌被拉長,脊柱前后肌力失衡,腰椎長期處于病態的應力負荷中。勞損的腹部肌肉可能沒有明顯的痛點,但其保護性痙攣的狀態易加重腰段脊柱前凸和骨盆前傾,進而使得被過度牽拉的腰部肌肉出現疼痛。從解剖角度探究,腰腹前后的肌肉、神經和臟器彼此關聯,諸如從脊髓發出的神經支配腹腔內的消化器官。足陽明經筋“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其走行于大部分的腹部肌群。《難經·六十七難》:“臟腑腹背,氣相通應”,通過調節位于前腹部的足陽明經筋治療后腰痛體現了《內經》“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理。
肌筋膜鏈是以解剖知識為基礎,以人體骨骼為支架,將各個部位的肌肉、肌腱等軟組織按照一定的層次和方向連接起來形成的12條經線,生理狀態下肌筋膜鏈相互協調配合維持人體正常姿勢和運動功能,病理狀態下肌筋膜鏈任何一處異常都會影響遠端部位的功能狀況,這也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相契合。其中,肌筋膜螺旋鏈與足陽明經和足太陽經的循行相重合,且足陽明經的腧穴分布和螺旋鏈骨—肌結點吻合率高達57.7%[24]。螺旋鏈是包繞于身體左右從頭頸至足底的兩條相對稱的肌筋膜鏈條,從頭頸夾肌走行對側菱形肌、前鋸肌,于腹內外斜肌相交叉,向下經過闊筋膜張肌、髂脛束和脛骨前肌,在足底反折,交叉于對側豎棘肌[25]。而足陽明經筋“結于膝外廉”“結于髀樞”“屬脊”,此鏈與足陽明經筋重疊,且都將腰骶與下肢前外側聯系在一起。通過針刺豐隆穴調節螺旋鏈上的下肢前外側肌肉力量,進而改善遠端腰骶部肌群。
筆者認為雖有“腰為腎之府”一說,但臨床中腰腿痛患者常兼見脾胃相關疾病,其表現以腰痛為標,脾胃不足、痰濕阻滯為本。脾胃陽氣不振,水濕運化無權,痰濕凝滯于腰間日久不散故見慢性腰痛。脾滯胃閉,中氣不足導致脊柱失穩,腰周肌肉韌帶不固;痰濕盤踞腰部,流注關節、肌肉、筋骨且傷及陽氣,筋骨肌肉失榮,氣血痹阻疼痛。通過追溯豐隆穴治痰的相關記載,在中醫學術的傳承與演變中,探析豐隆穴在CNSLBP中的治療價值,并從多重角度加以作證。針刺豐隆穴既著眼于脾胃不足以治本,又強調化痰祛濕以治標。從經絡角度,陽明經養陽柔筋,調節奇經;豐隆穴作為足陽明經的絡穴,既化痰濕養腰府又健脾胃調精神。且足陽明經筋與筋膜螺旋鏈相合,針刺該穴體現了“從陰引陽”由前治后以及經絡遠部治療的雙重作用。故此,臨證中從腎、膀胱論治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無效時可針刺豐隆穴,往往能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