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馨允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1)
初次應對疫情之時,我國相應陸續出臺了有關穩定經濟和有利于疫情防控的稅收類優惠政策,旨在保證社會正常運轉,大致分為支持防護救治、鼓勵公益捐贈和扶持重災行業三方面:
1.支持防護救治
為支持全民抗疫,號召防護救治,政策規定對于經歷一線有關疫情防護或治療工作的醫務和參加防疫合規工作者的個人所得稅免予征收;從另一角度來說,員工從單位收到的口罩等疫情期間必用物品和防護藥品在個人所得稅上免征。
2.鼓勵公益捐贈
我國規定企業、個人以合理的方式捐贈用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事業的捐贈允許全額稅前扣除;境外捐贈的有關物資免征關稅和增值稅,從國內國外雙來源渠道給予鼓勵補貼,推動全社會成員積極參與抗疫,保證物資供應充足。
3.扶持重災行業
針對合規的受疫情沖擊影響較大的特殊行業給予對應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免除或減除,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
稅收在疫情背景下的順利實行需要通過幫助納稅人及時掌握和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實現更好的政策實施效果。國家稅務總局對疫情發生后,由國家發布并實施的有關費用或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梳理和實時動態更新,于2020年7月1日匯編了有關相應疫情的稅收優惠政策指引,主要分為四類:
1.支持防護救治
與上述有關防護救治的稅收措施類似,圍繞疫情特殊時期取得的所得在個人所得稅層面實行免征,具體內容包括員工從單位取得的口罩等專用物品和有關工作的補助獎金。
2.支持物資供應
肺炎的治療需要口罩和專業醫用藥品等物資保障作為基礎,包括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為了解決物資短期大量短缺問題,防護品生產企業急速購買設備、擴大供應量的企業所得稅可一次扣除并對納稅人提供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運輸收入免征增值稅,最高效擴大物資生產需求規模;與此同時,為保障居民日常服務得到滿足,對為保障國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交通、必需品物資運輸、快遞以及合規的生活服務行業取得的收入給予增值稅免征;對國內無法滿足、需要直接進口的疫情物資,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組織免征關稅。
3.鼓勵公益捐贈
從增加稅前扣除和免稅兩個方向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廣大公民公益捐贈,降低物資保障的一部分經濟負擔。
在增加稅前扣除方面,符合稅法規定的公益捐贈途徑的捐贈,包括現金捐贈和實物捐贈,對于企業而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可稅前扣除,對于個人層面來說,個人所得稅可扣除;對負責疫情防治醫院的合規捐贈的企業或個人,在各自層面的所得稅可扣除。
在免稅方面,實行多稅種一并免除政策,對上述貨物免征增值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擴大捐贈免稅進口物資范圍。
4.支持復工復產
企業的復工復產有利于保證經濟平穩運行,在疫情大環境下為上述三類行為提供資金的支持與保障,為此,我國實行了大量減免稅優惠,幫助眾多中小企業在疫情時期存續經營期限,給予稅收和個體工商戶有關費用的階段性減免,還對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延緩繳納2020年所得稅。特殊行業的虧損結轉年限可延至8年,保證特殊行業的企業順利度過此階段。
5.穩外貿擴內需
通過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方式穩定外貿;對于擴大內需方面,則要通過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二手車實行增值稅的減免,擴大二手車的需求,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優惠政策則采取沿用的方式,車輛購置稅依舊免征。
根據上述兩個階段我國出臺的疫情防控稅收政策介紹可知,與2003年時期的疫情稅收措施相比,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享受稅收的減免企業范圍擴大,快遞收派服務、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等生活服務也加入享受減免稅的行列之中,尤其是對疫情防控重點物資保障企業的優惠力度加大,采取多種方式降低企業的稅收壓力;從享受優惠的對象角度來看,非典型肺炎疫情防控稅收措施大多是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實行減免,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稅收優惠的扶持對象中,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方式更廣、優惠力度更大,充分保證企業的持續經營,保留企業發展活力,并和外貿的相關政策相結合,對內實施優惠,對外擴大出口,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甚至是穩定增長;從國家負擔的壓力角度來看,后者對于疫情捐贈方面的優惠制度里增加了多稅種減免,鼓勵國民實行公共捐贈的力度更大,國家的負擔壓力會有所減輕。
在2003年疫情突然發生,我國缺少應對疫情防控稅收優惠政策的有關經驗的背景下,為應對疫情而出臺的相關稅收政策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借鑒性。通過對調動人員抗疫、充足物資保障和激勵特殊行業三大方向給予優惠,在號召全國抗疫、全民抗疫上發揮了一定的調動作用,起到了一定正方向的影響。2003年我國第一次經歷疫情這類突然變故,為應對疫情防控而出臺的稅收措施,為我國的財稅部門今后面對不同種類、不同發展時代的疫情,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目的而需要制定疫情防控稅收政策等都積累了寶貴經驗。
今天來看,我國應對全球疫情防控的稅收政策的制定與2003年比大有進步,是及時、有效的。一方面,從時間順序線來看,2020年元旦后疫情突然爆發,而從次月起,我國財稅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就陸續出臺了有關疫情防控的物資供應和防疫救助的相關文件,規定了公告實行的起始時間為1月1日,并針對實時情況不斷更新或出臺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及時普及給有資格享受到優惠的納稅人,以解決疫情下發生的各類問題。另一方面,新冠疫情防控的稅收政策很多是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多部門聯合制定發布,有利于政策跨地區和跨部門的有效執行,提高了政策的實施效率和實用度。疫情防控稅收優惠政策一經問世,及時在相關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平臺轉載和解讀,并輔以實際案例分析,有助于納稅人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最新稅收政策,更好地發揮稅收的作用,幫助各企業度過特殊時刻。
1.增加享有優惠政策的主體類型
就目前來說,現有政策僅規定參加治療或防控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免予征收個人所得稅,但可以考慮適當放寬享有稅收優惠政策人群的限制條件,將在疫情中施以防控輔佐工作的慈善業相關人員、安全保障人員以及防疫物資生產保障行業人員因疫情取得的臨時性補貼、獎金也納入免予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范疇,使不論是前方抗疫一線人員,還是后方保障人員都能享受對等待遇,齊心共同抗疫。對于從事疫情相關的疫苗研發行業的人員,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給予補貼,鼓勵疫苗的加速研制,盡全力將發展趨勢的快速增長階段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值。
2.擴充優惠政策的實施方式
目前的稅收政策主要是通過延長虧損年限、允許部分或全額的稅前扣除、免稅的方式給予優惠待遇,其他優惠方式如投資抵免等考慮較少,稅收政策的實施效應水平還有進步的空間。在世界經濟遭受沖擊的背景下,為盡力維持我國投資經濟穩定,可將各類優惠方式考慮在內,對不同種類的補貼或所得優惠,針對不同情況和行業的特點,實行單一優惠政策或多種類的優惠方式疊加,以多元化的稅收優惠政策實施方式共度時艱。
1.深化“非接觸式”辦稅服務機制
“非接觸式”辦稅不是稅務部門在疫情來臨時的臨時過渡措施,而是為了長久、持續鞏固和深化服務質量的核心觀點和方向,完善“非接觸式”辦稅機制刻不容緩。
首先,要加大“非接觸式”辦稅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報刊、互聯網的方式一齊宣傳,宣傳方式可以多樣化,憑借廣告、政策解讀、操作流程圖展示等多種手段,使網上辦稅流程清晰明了,減少納稅人疑惑,加快辦稅速度。其次,拓寬辦稅范圍。一方面,增加“非接觸式”辦稅的稅種,做到盡可能網上辦,對于需要到辦稅廳辦理業務的,響應防疫號召,引導納稅人和繳費人分期分批錯峰辦理,避免出現人群聚集現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種辦稅渠道,如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給予納稅人最大便利。
2.強化大數據稅務分析能力
在內部信息方面,通過對增值稅發票領用和使用情況等稅收數據間接對企業復工復產情況進行經濟分析,為全國經濟的分析和發展貢獻稅務力量;在外部信息方面,實行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互相協助,加強稅收信息共享,以便更好地掌握企業復工復產實際情況,從而和不同部門協商制定出更符合企業生存現狀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稅收風險管控方面,利用稅收大數據探索更多稅收風險模型,深化稅收風險管控,做到對稅收風險精準掃描、及時把控,準確掌握實際操作中的問題,繼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