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謝鈺秀,黎小燕,白瑩瑩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當前我國進入后疫情時期,盡管疫情總體上已得到控制,但還沒有完全地消失,且具有季節性反復出現、隨時可能再爆發的特點。同時國外嚴峻的疫情形勢也給我國的邊防帶來了一定壓力。
疫情形勢嚴峻,難免會引起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輿論,因此疫情防控與網絡輿情管理應齊手抓,但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和網絡輿情傳播的高速性,給政府網絡輿情治理帶來很大的挑戰。盡管現在對于疫情的爆發已經有一定的應對能力,但遠遠不夠。因此,在后疫情時期下加強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網絡輿情管理,對于我國的疫情常態管理下的網絡環境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1.信息管理
網絡信息日益劇增,應及時將大批量的網絡信息進行收集、過濾、備案,形成科學的信息管理系統。進入了后疫情時期,針對輿情管理,信息過濾系統最為重要,應第一時間把不正當言論篩選出來。
2.人才管理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網絡輿情管理的核心,應不斷引進管理人才,從人才招聘、錄用、工作安排等所有程序都要嚴格把關,培養技術骨干,重視輿情管理技術培訓,努力打造一支高質量的網絡輿情干部隊伍。
3.網民管理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1],如此龐大的網民數量使虛擬社會管理難度不亞于現實社會,需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網民管理措施。同時需要官方用先進的思想文化引領網絡發展,提高網民素質,凈化網絡社會。
1.突發性
網絡輿論的形成速度很快,當特定網絡言論受到一定的關注且被大肆傳播時,如果加入情緒化和偏激化的解讀,就很有可能迅速引導輿論的不利走向。
2.不確定性
網絡輿情管理主體無法事先預測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的起因、變化方向和后果等方面,通常難以把握事件發生之后輿論的發展趨勢。
3.自由性
在網絡社會,每個人都不受限制。只要擁有進入網絡的媒介,例如手機、電腦,就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網絡。
4.多元性
多元性有兩點,一個是網絡輿論主體多元性,網絡社會可以從政治性、年齡、職業等不同的層面,將網民劃分成各行業階層人群。另一個是網絡輿情話題多元性,各種社會熱點都會在網絡上形成輿論。
后疫情時期下,很多因素都是不確定的,因此政府在網絡輿情管理上難以形成穩定的預警機制。一是外來病原的入侵和擴散的事件通過網絡迅速傳播,使得民眾產生突發性恐慌。二是對于網絡媒體反饋機制不到位,不能及時將當前疫情控制情況公之于眾,減少民眾憂慮。
網絡輿情話題存在多元性和網民意識的偏差性。現階段已進入后疫情時期,第一階段的疫情已經得到控制,但疫情具有反復性,會使人們容易情緒化,部分過激言論導致引發輿情,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具備針對輿情管理方法的高標準方法。從以往政府處理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來看,政府的管理能力存在一定亟需改善之處。例如,在SARS病毒蔓延的時候,網絡還沒有得到普及,民眾只能通過電視、報紙等單一的媒介來了解事件的走向,政府部門無法在第一時間向外界公布有關信息。隨著互聯網不斷更新發展,消息傳播和輻射范圍日益擴大,傳統的管理方法已經失效,政府的輿情管理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后疫情時期由于政府部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管理到位,取得了顯著成效,民眾產生了疫情已經過去的錯覺,對于政府部門發布的疫情防控要求不夠重視,然而疫情反彈后又引起了新一輪的輿論,因此僅靠政府對網絡輿情進行管理是不夠的,必須要實現民眾的參與。但目前民眾尚無法找到有效的途徑參與管理,首先,政府對于缺乏引導民眾參與網絡輿情管理的激勵機制,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社會參與管理的效果不明顯。其次,城鄉之間的網絡普及率差距懸殊。雖然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但主要集中在較為發達的中東地區,中西部的落后的地區還沒有普及。最后,弱勢群體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以老年群體為例,我們國家的老年人占比大,許多老年人都與信息社會脫節,無法通過網絡去接收信息并通過網絡去發聲。
把握時代發展優勢,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科學的輿情管理機制,能夠在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將各大網絡平臺的輿情信息進行收集,及時收集網絡輿情有關信息,加強信息過濾功能,避免不正當的信息傳播。其次,在建立網絡輿情機制的基礎上,政府要積極聽取群眾意見,做出合理反饋,樹立良好政府形象,將輿論引導上正道。各級政府要結合網絡動態發展的特點,創新適應不同時代的管理模式,運用虛擬社會管理智慧,靈活運用信息技術。
在堅持黨和政府作為網絡輿情管理主體的基礎上,順應后疫情時代的發展,積極引導各行業階層的網民參與到管理中來。網絡輿情主體包括相關政府部門、大眾傳媒、自媒體。現階段,自媒體越來越受到網民的青睞。但自媒體平臺注冊門檻較低,有手機號以及身份證號就可以注冊使用,導致部分素質不高的用戶拉低自媒體的整體質量。因此政府應當加強自媒體的管理,讓這些新興力量壯大網絡輿情管理的隊伍。要實現輿情有效治理,應有效激勵和引導,提高民間傳媒機構和社會民眾參與網絡輿情管理的積極性。
后疫情時期,面對新形勢下網絡輿情所出現的情況,必須積極探索網絡輿情引導的新思想,總結出能及時應對新問題的方法。一方面,政府應將現代先進科學技術融入輿情管理,利用好大數據技術,第一時間將不正當言論“過濾”。在危機事件發生時,能夠起到正確引導輿論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應入駐各大媒體平臺及時發聲,做好宣傳引導等。政府部門要重視對各種事件的報道工作,將輿論引向正軌。政府在處理問題時應主動通過網絡和媒體與民眾建立聯系,樹立政府在網絡輿情管理方面的公信力。
在互聯網時代,只有讓民眾直接參與到管理中來,政府部門才能真正做到網絡輿情管理中的有效預防,第一時間了解民意,為群眾答憂解惑,屏蔽不正之風。同時要建立健全的社會參與的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體系,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網民青睞的社交軟件建立信息收集以及意見反饋的官方賬號,通過這種雙向溝通渠道聽取民眾的意見,并且將民眾提供的意見納入到應對危機事件的處理辦法中。
相關鏈接
突發事件的類型及劃分方法:
(1)按照成因:自然性突發事件、社會性突發事件。
(2)按照危害性:輕度、中度、重度危害。
(3)按照可預測性:可預測的、不可預測的。
(4)按照可防可控性:可防可控的、不可防不可控的。
(5)按照影響范圍:地方性、區域性或國家性、世界性或國際性地方性突發事件。有限范圍發生,影響范圍小。一般只需當地政府應急處理機構應對,無須外來協助。但當地政府有責任義務及時向上級報告,以備擴大延伸和惡化時提供援助。
(6)2006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以下四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
(7)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四級: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