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奇,秦俊,李緒晨,楊少華,金繼光,張麗,袁東
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長治 046012
油杯屬于油孔類回轉體零件,孔壁內有軸向油槽,徑向布置有油孔,端面也布有油槽,且端面油槽與注油孔和軸向油槽有一定角度要求。因為位置關系特殊,所以加工時三軸機床難以直接找正,但占用五軸機床又不經濟。以往的加工方式是鉗工劃各類溝槽加工線,以劃線找正,然后加工各類油槽。鉗工劃線精度差、流轉慢,效率低,用自定心卡盤裝夾,不僅會使零件表面留下夾痕,而且會使零件變形。
油杯原材料一般為銅棒,尺寸較小,位置關系明確,但加工時無法直接找正,以鉗工劃線找正工件,加工精度無法有效保證。為解決該類問題,設計U形側開口工裝,既能保證零件外壁與工裝圓孔緊密貼合,又能保證油杯外圓不會因夾緊力大小而影響零件精度,而且U形工裝裝有油杯一邊的厚度小于油杯圓柱長度,便于零件取出,省時省力,快捷高效地解決了難定位問題。
針對該類型零件,以某軸瓦為研究對象,進行工藝路線規劃。車削外形,鉆注油孔,取消鉗工劃線工序,以注油孔為基準設計專用工裝,裝夾找正,加工各類有位置要求的槽。將虛擬基準實體化、加工流程精簡化。
圖1為該類零件典型結構示意,端面布置有徑向槽,腰部開有用于供應潤滑油的注油孔,內表面有螺旋形環槽,注油孔與徑向槽、注油孔與螺旋槽有位置要求。實際加工中,零件尺寸較小或較大時,四軸銑床無法裝夾或伸刀至加工表面[1],采用鉗工劃線找正,精度低、效率差且流轉慢。

圖1 典型結構示意
設計如圖2所示的柔性工裝,該工裝由C形塊、標準棒、壓緊螺母等組成。基本工作原理為:在C形塊直角處鉆與軸瓦外圓配合的孔、側面開腰圓孔共同限制零件自由度,實現完全定位,螺母保證工件壓緊,正面缺口便于拆裝零件。

圖2 柔性工裝示意
C形塊直角處鉆與軸瓦外圓配合的孔的公差設置為:軸外徑上偏差+1/3尺寸公差[2],限制Z向平移和X、Y向平移及轉動5個自由度[3];側面開腰圓孔,與標準棒(同直徑刀柄即可)共同限制工件沿Z向轉動1個自由度,同時,腰圓孔可以適應不同孔距產品加工;在完全定位的同時,用一個螺母在邊緣將其壓緊,滿足定位夾緊要求。
經過理論分析,確定該方案可行性后,針對某一零件對該加工定位方法進行驗證。圖3是車間加工過程中工裝和零件實物,標準棒選用相應直徑鉆頭圓柱形刀柄。加工時,將鉆有注油孔的零件放入工裝對應孔內,旋轉零件使標準棒通過側面腰圓孔(考慮到各類注油孔位置不同)插入注油孔內,用螺釘將零件壓緊,零件及工裝整體吊裝至機床工作臺上;加工完成后,拆下螺釘、標準棒,換另一零件繼續加工,無需重復對刀,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

圖3 實物
針對與此類位置關系明確,但是無法直接測量的零件,可選擇已加工表面或特征為基準設計專用工裝,將虛擬的基準轉化為實際可以測量的實物,在保質保量、提質增效方面提供新思路。
通過批量加工和質量驗證,U形工裝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帶有徑向孔類的零件都可以采用此方法進行端面加工,可有效提高加工精度、流轉效率,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1)采用特制的U形工裝,用上一道工序的加工表面作為定位基準,無需劃線找正等繁瑣工序,解決了傳統方法造成的定位誤差和加工偏差難題,使加工后的油杯外壁沒有夾傷、劃傷等缺陷,消除了零件圓周變形。
2)采用數控銑床加工油杯端面油槽,加工精度高,加工的油槽底部與油杯外端面的平面齊平;采用合理的切削參數,使加工的端面油槽尺寸穩定,加工中,零件無轉動、位移等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