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霞 浙江省江山中學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作。(60分)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及其著陸組合體成功著陸于火星。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引發了國人熱議:
“我們朝著遙遠的太空前進,靠的是無止境的科學探索。”
“天問,祝融,當科技融入了藝術的想象,浪漫便發生了。”
“我國的航天科技人員才是我心目中英雄的樣子。”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想象與思考?請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本次作文用的是時鮮材料,將寫作視界置于社會熱點之中,意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并以主人翁的姿態將自己融入對社會的觀照與省視之中。
材料總共由四句話組成,第一句是引導性話語,用來概述背景,其他三句是指向立意的指導性話語,分別從三個不同層面給學生提供了三個寫作話題。第一個話題重在強調科學探索的精神,可結合航天事業,圍繞“科學探索”闡述科學技術或精神對于國家、民族的價值。第二個話題是從命名看中國航天人的浪漫和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這是人們不斷進行探索的思維動力,重在強調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可結合航天事業,圍繞“科技與藝術”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第三個話題側重于科技工作者的品質特性,可從我國航天科研人員的形象特點談起,闡述對“英雄”的認識。當然,立意時,也可將以上三個話題有機融合,形成新的契合材料導向的聯想、想象與思考。
就寫作者來說,這道作文題可選擇的空間很大,寫作涉及的范圍很廣,給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都提供了揮毫潑墨的機會。想象力較強的學生可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讓自己的形象思維能力在科技、藝術、英雄的話題之中浪漫馳騁;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可以從中選擇某一個話題,確定一個立意,讓自己的思考從航天科技人員和豐碩的航天成果中開花結果。

【佳作一】
科技藝術,浪漫碰撞
科技是理性的智慧結晶,而藝術是感性的人類瑰寶。橫亙在二者之間的,是巨大的思維鴻溝,既切斷了人們進一步的發展進步,也阻礙了浪漫的粒子碰撞。
慣有的思維定式,迫使我們去追問科技與藝術,一定是天塹兩端永遠只能遙遙相望的兩顆星星嗎?答案必定是“否”。“祝融號”火星車,就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科技從來都不是冰冷的數字符號,更不是公式定理的簡單疊加;科技融入的是工作者的創造性思考和浪漫性感知。丁達爾效應下,抽象的光第一次有了形狀,無線不只留在物理化學的計算說明當中,也與藝術家畫作里的明暗交界線有了跨領域的會面;同樣令人震撼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為藝術的再生創造提供了基礎,每一個微小粒子的拼湊與構成都被賦予了不一樣的藝術色彩;鐳的發現,既點亮了那個時代的科學發現之光,也成為永恒的熒亮火焰,照亮了居里夫人這位科學工作者身上美麗的浪漫特質。更進一步地,當“墨子號”量子衛星升空,“祝融號”火星車進入預先計算的軌道,與科技之旗一同冉冉升起的,是全民族上千年的文化情懷、藝術情結,碰撞出浪漫的運轉軌道,向人類的探索邊界環繞。
科技沒有界限,藝術也不存在領域的拘囿。
藝術不只是感性想法繪制出的絢爛色盤,更是綴滿了理性之光的爍爍星空。如同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所言:“我只要看得到光線,聞得到白天的味道,我就知道是白天了。”每一個藝術細節的捕捉,都源于對生活的留心觀察;而每一個留心觀察,都可能引發一連串的科技進步——足見科技與藝術是貫通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在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就巧妙運用了數學中黃金分割比的知識,為這幅藝術瑰寶更添理性之美;《海底兩萬里》中提出的海水鹽差發電的諸類設想,既體現了作者凡爾納理性而客觀的思考,也為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構思了藍圖;近代科學革命提出的天體運行論等科學史上的重大標志性成果,其實多多少少受到百年前文藝復興中那些藝術思想解放的先驅智慧的影響。
科技與藝術,正如紡錘中同一極發出的兩根絲線,在不同的軌道上各自前行發展,當交會于另一端時就碰撞出足夠震撼一整個時代的浪漫光芒。“天問”“祝融”,當這些存在于歷史神話中的藝術概念,帶著一代代人的文化信仰和藝術想象,與研究團隊歷盡艱辛的科技成果融合,隨著燦亮的火光進入我們仰望已久的宇宙空間時——科技的里程碑建立,藝術的火花被喚醒,碰撞出的浪漫成為穿越時空、突破局限的平坦大道,促使我們像《堂吉訶德》中說的那樣:“去摘,最遙不可及的星!”
科技與藝術永不相悖,讓科技與藝術相互碰撞,產生的浪漫就是最好的證明。
(得分:55分)
點評
豐厚的閱讀積累成就了這位學生較強的思考力,使文章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顯得相當出色。文章由追問人們對科技與藝術的慣性思維切入,緊扣論點,辯證分析了科技與藝術的浪漫碰撞,既看到了偏于理性的科技之中的浪漫,又能看到充滿浪漫氣息的藝術之中的理性之光,分析有理有據,一氣呵成,只是論據使用的邏輯安排略顯不足。


【佳作二】
執科學之刃,游星辰大海
當“北斗”環繞著地球運作,當“玉兔”行駛在月球表面,當“天問”奔赴神秘火星,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中國浪漫,建成了一個屬于中國的星辰大海。在星辰大海的背后,不僅是屬于中國人的浪漫,不僅是一代代航天科技人的日夜耕耘,還是科學之刃揮舞的成果。
中國人對星空的向往,正是對科學的不懈追求。從萬戶的勇敢飛天,到如今的“天問”著陸火星,在浩瀚星空中,中國人的身影從未缺席過。為了飛向更遙遠的太空,中國人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不斷打磨,精進航天技術。“天問”“玉兔”“墨子”,一系列詩情畫意的名稱背后,是中國人的不懈付出。靠著無止境的科學探索,昔日蘇軾的“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夢想得以實現。從詩句到成真,從浪漫到現實,中國式浪漫成真的過程,也正是中國人不斷科學探索宇宙的過程。星空無際,科學探索不止。
遨游星辰大海,需手執科學之刃。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則需要不懈的奮斗與付出。習近平總書記曾言:“奮斗就是一種幸福,奮斗的人生就是一種幸福的人生。”科學的實現,浪漫的誕生,絕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楊利偉一飛沖天的背后,是不分晝夜地訓練強化;翟志剛飛向太空的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沉潛等待。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用奮斗鑄就科學,用汗水裝點星空,助推中國航空奇跡。
如何更好地運用科技之刃,遨游更深廣的星辰大海,是中國在航天領域上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科學”,需要我們運用“科”技,奮發“學”習。常言道,尖端科技是各國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探索未知領域,占據世界領先地位,是我們當下刻不容緩之事。“學習”應該向前學,也應該向后學,吸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同時借鑒他國優異之處,取長補短,讓中國人在航天路上的每一步都鏗鏘有力。腳踏實地,仰望星空,讓科學之花火在夜幕中綻放。
鳥兒借雙翅飛向湛藍的天際,中國航天人則借科學之翼奔赴星辰大海;戰士借刀劍為國奮勇殺敵,中國航天人則借科學之刃斬去荊棘之阻;魚兒借流水游向汪洋大海,中國航天人則借科學之舟駛向星空彼岸……浩浩長風,茫茫太空,渺渺宇宙,若執科學之刃,則心無所懼。
執科學之刃,游星辰大海吧!星空沒有邊際,科學也不會止步。
(得分:50分)

點評
老練的語言和較為縝密的思考是這篇文章最大的亮點,美中不足的是“中國人對星空的向往,正是對科學的不懈追求”和“遨游星辰大海,需手執科學之刃”這兩部分所寫的內容是從同一個層面進行闡述的,缺少思維的梯度,而且對第二部分的論述也只打了一個擦邊球,沒有較為深入具體地展開。當然,高一階段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體現了該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底和善于思考的思維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