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徐賽君

人如其名,名為“一笑”的她平時愛說愛笑,活潑開朗,但只要拿起書,她便會嫻靜專注,立刻沉浸在“兩耳不聞書外事,一心只讀眼前書”之中。那富有靈氣的雙眸中,氤氳著書卷詩詞的文雅風韻。
她從小就與文學有著不舍的情緣。幼兒園前,媽媽若不給她講故事,她定會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后來,漸漸識了字,每天的睡前故事慢慢地被閱讀替代。一開始只是各種簡單的繪本,到一年級時,她已經可以獨立讀懂大部分童話故事。隨著年歲漸長,這個習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家里兩個書柜里滿滿的書籍全都是她的“獵物”,臨睡前,媽媽若不及時制止,她便會如醉如癡地在書的世界里流連,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身體的困倦,可以從月明星稀看到東方欲曉。一次,她從外面回家,正逢家里人都在午睡,敲門之后無人回應,她便從包中拿出書開始閱讀。在午后的高溫下,她竟沒有察覺自己已經是大汗淋漓。直到手中的書翻盡,她才想起用手推門,那門卻是虛掩著,應手而開。此時,她已經在門口站了一個多小時。媽媽知道后,哭笑不得。從那以后,她就得了一個“書癡”的名號。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她幼時看到《中國詩詞大會》上那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董卿,便覺得那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才是女孩最美的氣質。她愛詩,她的血管里似乎就流淌著詩的血脈,她認為唐詩的雄渾大氣與宋詞的溫婉典雅,都是中華幾千年文化底蘊對我們最好的饋贈。稍有閑暇,她便會拿出或手抄或打印的詩集,在那些雋永精妙的韻律中久久沉醉、癡迷。有時,她對詩詞的見解與評論,讓身為語文老師的媽媽都自愧不如,她的才情在悄然間萌發、滋長。
一本《蘇東坡傳》讓她徹底地迷上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大詞人,繼而,愛上了唐詩宋詞。她如饑似渴地—遍遍閱讀,陶淵明、蘇東坡、汪曾祺……一個個閃著光的名字,承載著她心靈中所有的崇敬和憧憬,那個成為作家的理想,在她的心中閃閃發光。大量而廣泛的閱讀給了她深厚的積淀。小學時,她在寫作方面的優勢就已經初露頭角。別的同學還在為作文抓耳撓腮時,她卻若行云流水一般,記錄下或樸實或雅致的文字。三年級,媽媽開始給她介紹散文。自此,每個周末,不論有多忙,她一定會擷取生活中的美好編纂成文,以清秀的文字寄托滿腔情思。涓涓細流終將匯成大海,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每篇寫下的文章她都會細心收好。初中時,她的書柜中已有整整一格裝滿了各式各樣的作文本。從鉛筆寫下的寥寥數語,到頗具規模、筆墨酣暢的篇篇佳作……盡管現在看來那些文字和筆跡幼稚淺顯,她卻舍不得丟棄。她說,這些都灌注了她的文思和心血,都是她成長的痕跡。
每每有人問起:“小才女是如何寫作的?”她總是害羞地嫣然一笑,說道:“其實作文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技巧,多讀多寫,博覽眾家之長,在文字中浸潤久了,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隨著筆下的作文在各大比賽中獲獎、在各種報刊中發表,她對寫作原本就熾熱的喜愛更是熊熊燃燒。有時,為了拿出一篇自己滿意的文章,她可以在電腦前斟字酌句,細細雕琢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個日夜。她常常糾結于文章中某個措詞,日思夜想,寢食難安。別人笑她癡,說她想學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她卻不以為然地一笑,然后繼續與文字較勁兒。待到絞盡腦汁之后突然靈光一閃,腦海中蹦出那個最妥帖的字詞,沒有人知道,她是何等心花怒放。
愿,她的面頰上能一直彌散明媚的笑靨,她的眼眸中能一直氤氳文風詩韻的光華;愿,她能實現理想,以手中之筆,將那錦瑟流年記。
回望過去,是詩香縈繞,一片璀璨的輝煌;展望將來,是前途爛漫,無懼風霜和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