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泰淑紅, 孟祥穎, 牛 超, 李松磊, 袁恩武
(河南省婦幼保健院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維生素E(vitamin E,Vit E)是人體內主要脂溶性維生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劑,參與了多種基因表達的調控[1],其攝入量異常可導致疾病的發生[2]。孕期女性全身各系統會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使母體能適應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目前,國內對于孕期Vit E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妊娠期的早期、中期、晚期[3-4],缺少細分孕期血清Vit E水平連續變化的相關數據。另外,血清Vit E的參考區間為5~20 mg/L[2],是正常非孕成人的標準,不符合妊娠期的代謝特點,不適合作為孕婦Vit E水平是否異常的判斷標準。孕婦的代謝情況與正常女性的差異較大,對營養的需求較高,營養補充不足會影響胎兒發育。孕婦Vit E水平降低會導致自由基過量積聚,引起血管內皮損傷、胎盤老化,從而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風險和不良妊娠率;自由基過量積聚還會引起胎膜損傷,增加胎膜早破的發生風險[5-6]。Vit E過量則可能會增強胎兒的血液凝集性、增加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及核黃疸的發生率[7]。因此,了解不同孕期女性血清Vit E水平的變化特征及其正常分布范圍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4周為1個周期[8],觀察不同孕期單胎女性血清Vit E水平的變化情況,并確定其分布范圍,為了解孕期女性Vit E代謝、研究其與各種妊娠期疾病的關系提供依據。
選取2015年9月—2020年2月在河南省婦幼保健院進行孕前體檢的女性483名,納入標準:身體健康,年齡20~35 歲,正常飲食,無藥物服用史,本人知情同意。根據Vit E檢測結果剔除5個異常離群值,共入組478名(未孕組)。選取同期在河南省婦幼保健院進行圍產保健的孕婦3 610例,納入標準:單胎妊娠,年齡20~35歲,無既往疾病史,無妊娠期疾病和并發癥,胎兒發育正常,正常飲食,無藥物服用史,本人知情同意。根據Vit E檢測結果剔除52個異常離群值,共入組3 558例,根據孕期分為孕6~8周(358例)、孕9~12周(400例)、孕13~16周(400例)、孕17~20周(400例)、孕21~24周(400例)、孕25~28周(400例)、孕29~32周(400例)、孕33~36周(400例)及孕37~40周(400例)9個組。
采用含有分離膠及促凝劑的真空采血管采集所有對象空腹靜脈血2 mL,1 728×g離心10 min,分離血清,4 ℃冷鏈運輸,24 h內送至北京和合醫學檢驗所進行檢測。溶血、脂血樣本需重新采集。樣本的采集、處理、保存、運送嚴格按照實驗室標準操作規程執行。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血清Vit E水平,基本步驟:將血清樣本經除蛋白及雜質處理后,加入正己烷萃取有效成分,取上清液,吹干,復溶后上樣檢測,以視黃醇乙酸酯和α-生育酚乙酸酯為內標。檢測儀器為LC-20A高效液相色譜儀(日本島津公司)。嚴格按實驗室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檢測。每個檢測批次室內質控均在控。實驗室每年參加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室間質評,成績均合格。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離群值的判斷采用箱式圖法。采用K-S檢驗進行正態性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評估血清Vit E水平與孕期的相關性。采用百分位數法[P50(P2.5~P97.5)]確定不同孕期Vit E的分布范圍。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K-S檢驗結果顯示,未孕組部分年齡段女性血清Vit E水平不符合正態分布(P<0.05)。未孕組不同年齡段女性血清Vit E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未孕組不同年齡段女性血清Vit E水平分布
2.2.1 未孕組及不同孕期各組孕婦血清Vit E水平分析 除未孕組、孕6~8周組和孕9~12周組之間以及孕29~32周組、孕33~36周組和孕37~40周組之間血清Vit E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孕期各組血清Vit E水平隨孕期的延長逐漸升高,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見圖2。
2.2.2 血清Vit E水平與孕期相關性分析 K-S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孕期各組部分女性血清Vit E水平不符合正態分布(P<0.01)。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血清Vit E水平與孕期呈正相關(r=0.66,P<0.01)。
合并血清Vit E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孕期組,采用百分位數法確定不同孕期女性血清Vit E水平的分布范圍,見表1。孕21周后各孕期Vit E水平分布范圍上限均高于正常非孕成人參考區間上限(20 mg/L)。

表1 不同孕期孕婦血清Vit E水平的分布范圍 mg/L
Vit E又稱生育酚,在抗氧化、抗衰老、抗癌變、抗自由基、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9]。有研究結果顯示,妊娠期Vit E水平與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子癇前期有關[10-11]。由于目前尚缺乏關于各孕期血清Vit E水平連續變化的研究數據,因此本研究以4周為1個周期,探討不同孕期單胎孕婦血清Vit E水平連續變化的情況。
目前,檢測項目參考區間的建立一般采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推薦的直接法[12],即根據特定標準募集參考人群,規范采樣、檢測,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建立參考區間。但直接法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持續時間長,過程繁瑣,可操作性較差,尤其對于特殊人群,如兒童、老年人、孕產婦,建立參考區間的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有較多學者探討了間接法建立參考區間的準確性和重復性,他們認為,從現有的檢測數據中獲得參考區間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13-14]。間接法建立參考區間具有數據量大,結果較為準確,數據來源的人群可以是孕婦、兒童等直接法難以操作的特殊群體,易于操作,可在數日之內得到結果等優點;但存在不能對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不能完全排除“異質”個體的缺點。
本研究在間接法的基礎上,通過詳細篩選患者資料,排除疾病、異常飲食和藥物補充對結果的干擾,制定了“單胎妊娠,年齡20~35歲,無既往疾病史,無妊娠期疾病和并發癥,胎兒發育正常,正常飲食,無藥物服用史”的入選標準。考慮到部分孕婦可能存在添加配方奶粉或輔食的情況,本研究認為該類食品的配置原則是營養的全面和均衡,是孕婦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且孕婦也應在孕期加強營養,注意各種營養均衡攝取,因此納入標準中未單獨區分。口服Vit E在臨床上主要用于心、腦血管疾病及習慣性流產、不孕癥的輔助治療,在納入標準中已經制定了“無既往疾病史,無妊娠期疾病和并發癥”和“無藥物服用史”的標準,因此未單獨強調。本研究同時采用大樣本量“稀釋”可能存在的“異質”個體,確保結果的可靠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20~35歲各年齡段健康女性血清Vit E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20~35歲女性中,年齡的增長不會影響血清Vit E水平。而在孕婦中,血清Vit E水平隨孕期的延長而升高,二者呈正相關(r=0.66,P<0.01)。以往研究結果也提示孕晚期Vit E水平最高,孕早期最低[3-4]。該現象可能與孕婦體內脂類代謝的變化有關。有研究結果顯示,三酰甘油可增加Vit E的吸收,血清Vit E水平與總脂肪含量高度相關[2]。孕婦的血脂水平從孕9~13周開始升高,且隨孕期的延長而逐步升高,在孕31~36周達到高峰并維持至分娩[15],妊娠晚期三酰甘油水平可達非妊娠狀態的3倍[16]。本研究采用百分位數法確定了不同孕期孕婦血清Vit E水平的分布范圍,結果顯示,孕21周后各孕期Vit E水平分布范圍上限均高于正常非孕成人參考區間的上限(20 mg/L)[2]。
綜上所述,單胎孕婦血清Vit E水平在孕13~28周時隨孕周的增長而逐步升高,孕21周后血清Vit E水平分布范圍的上限高于成人參考區間上限。由于受抽樣誤差、統計學方法等因素影響,該分布范圍能否作為參考區間使用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