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10月12日,我國宣布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了陸域近3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國家公園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何要設立國家公園,準入門檻需要哪些條件?是否符合條件的區域都可以納入國家公園?在國家公園里開展旅游活動和大眾旅游又有哪些區別?是否對公眾免費開放?10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一一作了回應。
按照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三個等級。
“而國家公園是保護強度、保護等級最高的。”此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曾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建設國家公園,就是要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保護起來。
我國先后于2017年9月和2019年6月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和《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制定國家公園設立標準和準入條件。
2020年12月,《國家公園設立規范》《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規范》《國家公園監測規范》《國家公園考核評價規范》《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規范》等5項國家標準正式發布,貫穿了國家公園設立、規劃、勘界立標、監測和考核評價的全過程管理環節。
“這5項標準為第一批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構建統一規范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提供了重要支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司司長郝育軍介紹說,尤其是《國家公園設立規范》,于今年10月11日修訂發布后即時實施。其是在充分吸收國際上建立國家公園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本著堅持彰顯國家公園理念、突出改革精神、適應中國國情的原則制定的,規定了國家公園準入條件、認定指標、調查評價、命名規則和設立方案編制等要求,適用于國家公園設立的評價和管理。
“國家公園準入條件包括國家代表性、生態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3個方面,這是國家公園的準入門檻。”郝育軍如是說。
那么,按照上述準入標準,是否符合條件的區域都可以納入國家公園?
“符合準入條件的區域,還需統籌考慮國家總體布局,考慮生態保護緊迫性和地方積極性。”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解釋說,國家公園準入條件包括三個方面。
具體來講,“國家代表性”是由國家主導設立,這在國家公園遴選中極其重要,不僅強調國家公園應選擇具有中國代表意義的自然生態系統,或中國特有和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的集聚區,且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的自然景觀和自然文化遺產的區域,還要體現國家公園必須符合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生態重要性”為國家公園最為核心的功能,其他任何功能都必須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展開,自然生態系統所承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都必須完整地保存。
而“管理可行性”則是國家公園設立的落腳點,既要能夠體現國家事權,國家管理、國家立法、國家維護,又應該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具備以較合理的成本實現有效管理的潛力,協調好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并提供國民素質教育機會,實現全民共享。
唐小平透露,國家公園設立將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履行報批程序,有序推動。
作為最美國土,國家公園兼有科研、教育和游憩功能,將為公眾提供更多貼近自然、認識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和服務,實現全民共享和世代傳承。
“國家公園顧名思義也是人民的公園。”唐小平介紹說,這里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不僅是最美的自然課堂,還是最有吸引力的生態體驗勝地,肯定是要對公眾開放的。
當然,在國家公園里開展旅游活動和大眾旅游還是有所區別的,唐小平稱,今后要實行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模式,對所有的活動,除了公益性以外,一些經營性的活動都采取特許經營。所以在國家公園里將根據環境容量,合理確定每年或者每天訪客承載的數量,建立門票預約制度,科學測算整個運營成本,體現公益的屬性。
按照規劃,國家公園劃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進行管控,核心保護區里原則上只對科學研究、考察、監測等活動進行開放,而一般控制區的范圍,可對公眾、旅游者進行開放,以滿足公眾進入自然、親近自然的要求。
“我們會建一些像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野外觀測點,包括露營、徒步、解說系統等,主要開展自然教育、自然游憩和生態體驗活動,這是鼓勵的。”唐小平說,原則上公益性項目可能都是免費,經營性項目則實行特許經營,根據每個項目特點核算成本,少收費,嚴格控制經營服務類的價格,目的是讓公眾進入國家公園,能夠感受自然之美,弘揚國家公園之美。
“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也不是一個隔離區,更不是我們人為設定的一個禁區。”李春良強調,我們要做的就是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讓生態保護和生態游憩、生態體驗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