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煦
(廣東工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廣州510006)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技術的進步,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產教分離的問題日益突顯。人才的培養需要進行深度變革,重構面向行業產業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產業技術鏈與教育知識鏈深度融合、跨學科交叉的綜合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新體系[1-2]。為此,從教育部的“新工科”計劃到《關于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到黨的十九大提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戰略等,都成為近年來促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加強創新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一體化的重要指導[3]。
新工科的“新”不單指簡單的創新,而是應從“存量更新”和“增量補充”兩方面來分析[4]。“新工科”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需要加強專業技術創新視角下的新專業建設,設置一批與產業需求相匹配的工科專業;另一方面則需要促進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5]。對于大部分工科優勢專業以及雙一流建設高校而言,傳統工科人才培養需要轉型升級,在原有專業優勢的基礎上,對現有工科專業尤其是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深入改革,不斷融合各方資源、提升硬件環境、充實實踐教學內容、建設實踐團隊、完善協同機制等,通過實踐平臺動態優化、校企導師聯動、需求與人才培養緊密銜接等軟硬資源的協同驅動,實現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使學生達到多維度、綜合性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目標,滿足新工科人才培養需求[6]。
新工科改革的重點需要打造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過去培養人才的方向是以學帶產,如今,行業的研發和迭代速度已遠遠超過了學術研究領域,走在發展最前沿,很明顯需要以產帶學,即人才培養方向由相關行業帶動、引領進行升級轉化,通過與企業需求頻繁互動,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把先進的行業技術、方法、師資、實驗室、數據等移置到現有的教學和人才培養體系[7]。面向新工科的軟硬資源協同驅動人才培養模式,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對接產業先進技術,動態優化軟硬資源配置,以項目為驅動,充分發揮導師團隊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和市場對接作用,以及跨學科、跨年級學生梯隊建設[8],提升工科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及多專業整合能力,如圖1所示。

圖1 培養模式構建總體框圖
圍繞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整合各類實驗資源、更新現有基礎實驗硬件設備、加強特色實踐平臺建設、構建對接典型行業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建立開放共享的實驗信息系統,形成體系結構合理、專業方向明確、實驗實踐內容豐富的虛實結合的硬資源,創建以基礎模塊-系統-實踐平臺為主線的人才培養硬件資源平臺[10-11]。通過與相關行業龍頭企業共建,不斷豐富實驗實踐內容,優化實驗實踐平臺配置,實現硬件資源平臺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建設思路見圖2。

圖2 平臺資源建設
構建“導師+團隊+項目”的創新機制,提出以專業導師為引領,以科技創新團隊為載體,以科研與企業項目為驅動的培養模式。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導師團隊在人才培養、技術前沿的引領和學生梯隊的主導作用,調動企業和校內實驗實踐平臺資源,以項目驅動,激發學習興趣、夯實基礎、促進創新,實現行業發展、產業需求與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

圖3 “導師+團隊+項目”培養模式
(1)選聘創新型教師,成立跨界師資團隊。優良的師資隊伍是高校建設培養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支撐[12]。新工科人才的培養,需要成立一支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師資團隊。“新工科”建設需要選拔和培養一批創新創業思維良好、專業整合能力強的學科交叉型科技人才[13]。這就需要組織和策劃一支創新意識強、校內校外跨界融合、具有國際視野的導師隊伍。①校內導師—技術基礎、技術方向。校內導師對學生進行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的同時將自己的科研項目轉化為小項目,引導學生從事專業技術訓練和創新訓練。②校外導師—產業引導。校外導師主要由著名企業的資深架構師、工程師等技術專家、外校學者構成。他們大多與學校頗有淵源,同時又具備非常豐富的項目實施和管理經驗,可彌補學校導師在項目實際落地上的不足。校外導師們會保證實際項目的實施質量,引導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③國際導師—國際視野。國際導師團隊由國外著名學者構成。國際導師具備國際先進的技術視野,幫助團隊引入外國先進和前沿的技術、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和學習研究成果。同時,他們也負責以國際化視野來對眾創空間的項目孵化提出寶貴的建議。
(2)團隊。打破專業局限,跨學科選拔不同年級的優秀學生,加入實踐創新團隊,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團隊對于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團隊將會抑制他們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14]。但高校部分實踐創新活動團隊存在活躍度不足、成員架構單一、專業能力不強等問題,如為比賽臨時組建的團隊,缺乏項目的積累和傳承。基于專業團隊的創新活動,一方面要發揮團隊成員階梯培養功能,實施科技創新成員“傳、幫、帶”和自我迭代機制;另一方面通過專業導師引領和資源對接,在技術成長和成果積累上確定發展方向。
(3)項目。以項目產出為驅動,將雙創項目與教師科研、產業需求相結合。新工科環境下,高科技行業對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學科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專業課程的學習滿足不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無法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此,讓學生如何直面市場,整合各類資源,真正解決一個真實復雜的工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在“導師+團隊+項目”模式中,通過各類專業項目驅動,將學生能力培養與教師科研與企業項目相互結合,以教師專業學科知識、豐富的指導經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滿足企業的需求,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培訓選拔,以創新項目作為驅動,讓學生自主創新與導師專業引導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新工科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創設一批新專業、購進一批新設備、搭建一批新平臺,引進一批新人才,還應從傳統操作型、項目工程型、理論科學型人才培養模式向新工科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根據新工科的發展要求,軟硬資源相互協同驅動,突破學科障礙和專業界限,突破師生關系,突破校企隔閡[15]。
(1)以軟促硬,整合規劃建設硬資源平臺。新工科的建設注重學科交叉融合,關注產業發展與趨勢,校內外互動[16]。所以硬資源的建設應該掙脫原有按專業建設的框架模式,突破學科界限,重新整合梳理現有資源,引進企業資源,搭建跨學科、跨行業的教學實踐平臺,將專業建設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實踐過程與行業生產相結合,建設面向學生、具有學科特色的實踐平臺硬資源。
(2)以硬托軟,營造創新氛圍。以共建平臺為基礎,學校與企業發揮不同的優勢,突破校企業隔閡;師生深度互動,突破師生關系;加強各級學生互動,突破本研隔斷,共同籌措資源、共同享受資源、共同改變環境,共同營造創新氛圍。
(3)軟硬資源互通互融,助力培養新工科人才。以“導師+團隊+項目”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以專業導師為引領,以科技創新團隊為載體,以科研與企業項目為軟驅動,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學科交叉融合,學生跨專業、跨年級協同的為硬驅動。軟硬資源雙驅動,進一步提升工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及專業整合能力,培養創新發展的新工科人才。
建設眾創空間是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的重要措施。在進行軟硬資源協同驅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的同時,廣東工業大學依托眾創空間,從實踐平臺硬資源和師資、項目、團隊等軟資源兩個方面出發,打造實踐型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眾創空間以校內創業孵化基地為核心,匯集政府、企業、專業機構資源,共建多結構、跨學科的新工科實踐平臺。依托學科特色,著重對大學生初創項目與工科專業結合的科技型創業項目,特別是對智能硬件、互聯網、物聯網和文化創意等領域項目分類開展培育和孵化。通過項目初步實施情況,進一步指導項目的優化與建設,實現自我調整的改進機制,搭建實踐平臺,助力高校科研項目開發,深入了解政府政策和企業、產業、行業的技術需求,加強與企業對接,激發市場潛能,實現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產業化,從而打造實踐平臺到創業孵化,再到市場產業化的培育體系。目前,眾創空間對接國家集成電路基地、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以及佛山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院三大協同創新平臺,把企業轉型發展對新技術、新工科、新人才的需求作為推進大學生雙創教育的動力,整合形成多結構的實踐平臺,實現了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快速培養,促進學校與地方、企業共前進、同發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育人體系。
實踐平臺的建設,不僅提升了高校創新創業的育人成效,還保證了眾創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政策、政府支持為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但眾創空間的可持續發展仍需創新運營渠道。高校眾創空間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產業接軌,與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構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①眾創空間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承接企業科研項目,解決行業實踐難題,同時為企業輸送創新創業人才,為項目和產品注入新能量;②企業為眾創空間提供場地資源和資金支持,讓工科學生能獲得創新創業實踐機會,深入了解行業,將項目的成果轉化成為企業、行業的新技術與新產品,助力市場的創新發展。眾創空間于2019年與產業技術研究開發院聯合建設“智匯+”創客工坊,充分發揮各大協同創新平臺的產業優勢、科研力量及導師資源,深化眾創空間與各創新平臺協同育人的合作聯動,推動建成中國大學獨具特色的粵港澳大學生創客工坊,促進多學科交叉創新型人才培養,打造粵港澳大學生科技成果孵化區,推動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
采用以“導師+”為基礎的跨學科交叉的組織模式,夯實師資力量,推進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聘用不同專業背景的教授,組成專家隊伍,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分別指導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家居等創新實踐團隊;選聘校內創新創業教學的專任教師,開展金融知識講座、項目輔導、現場咨詢等活動;邀請校外資深創業指導專家學者、協同創新平臺專家、粵港產業界精英、成功創業校友,打造“校內理論教師—創新實踐老師—創業實踐導師—產業導師—創業導師”多元化師資隊伍。目前,眾創空間已選配雙創課程教師、實踐競賽專家和創業孵化導師共500余人。
采用“培養-擇優”雙軌道跨學科的招生培養模式,以學促創,發揮學生團隊“傳、幫、帶”力量。眾創空間融入學科交叉發展理念,開設多專業融合、多學科交叉的的教學機構,如粵港機器人學院、PCB印制電路板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等,從自動化、機械控制、計算機、工業設計等專業選拔組班,實施通識課程、金融課程、創新教育、創業孵化等課程方案。以IC集成電路設計班為例,選拔集成電路相關專業學生組合成班,通過課程融合、項目驅動等方式,培養芯片技術人才。眾創空間協助團隊招募新成員,開展技術培訓,擇優錄取;選拔能力突出的成員對新成員進行培訓,讓學生在互幫互助的團隊中快速成長。
以創新項目產出為導向,圍繞基礎技術項目進行創新研究,讓培養模式具有自我迭代功能,實現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與新工科人才培養銜接。眾創空間以創新項目產出為導向,從實驗室課題研究、創新創業競賽、創業實訓、創業孵化多方面進行挖掘,設計“導師理論傳授+成員選拔與團隊培育+項目孵化與成果轉化”項目培養路徑,促進理論指導、團隊培育和創業孵化的有機結合。著力推進高校在科研項目開發,深入了解政府政策和企業、產業、行業的技術需求,加強與企業對接,目前,眾創空間組織了兩次創業項目集市,組織創業項目參加各類推介對接會10余場,覆蓋創業實體近百個,創新項目的孵化和產出效果良好。
學校眾創空間自2009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拓展學生創業實踐平臺,提升學生創業能力,孵化學生團隊的創業項目。多學科的融合模式,拓寬了學生培養創新思維的渠道,營造了校園內良好的創業氛圍,促進項目更為全面優化。學校組織開展多形式的創新創業活動,如新生創新創業教育、創業校友真人圖書館、創客空間開放日,從新生入學開始,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工科學生對創客精神的認同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校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為培養契機,鼓勵學生參與項目研究,通過導師的系統指導讓學生主動認識和了解創新創業項目,項目的研發和實施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團隊的熱情。同時,眾創空間以創新創業競賽為抓手,鼓勵和支持在孵創業實體參與各類創業競賽,組織賽前指導和培訓,助力項目快速成長,近2年來項目團隊參與省市級以上創新創業競賽100余項次,獲得省級以上獎項近200項,申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達260余項,通過競賽提升了項目規劃和展示能力,對接了大量的企業資源,促進了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構建實驗實踐平臺與“導師理論教育+團隊培養選拔+項目孵化落地”軟硬資源雙驅動、深融合的模式,我校的創業項目和新工科人才培養成效甚佳,目前在校內已成功培育了2 992個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18個創新項目、108個創業項目正在培育孵化,眾創空間近3年出園創業實體共計63個,孵化場所利用率超過95%,入駐實體孵化成功率達63%,提供就業崗位數達1 280個,在孵實體年總營收超過4 000萬元。
目前新工科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關注熱點,新工科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產業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軟硬資源協同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項目創新為驅動,動態優化軟硬資源配置,加速提升工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及多學科跨界整合能力。廣東工業大學依托眾創空間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實踐表明,為落實創新產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實驗實踐平臺與“導師理論教育+團隊培養選拔+項目孵化落地”模式深度融合是構建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選擇。通過育人模式探索和改革,實現從學科導向轉變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從專業獨立轉變為學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變為行業引領的三個轉變[18],培養出更多滿足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新工科人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