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


摘? ?要:
古代“比”字帶有法律相關的含義,曹魏時期產生于尚書省內其職掌相似于審計工作的“比部”,是中國獨立的政府審計機構設置的開端。比部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一直就是具有一定的司法監督性質的獨立的審計專門機構。比部審計制度發展到唐代,更加成熟與完善。唐代的比部脫離于戶部四曹之外,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財政機構,屬于刑部所屬四司之一。中國成熟的正規化的審計制度,乃是獨立的審計機構以及行政監督與司法監督的結合體。
關鍵詞:
比部;審計監督;職掌
我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自出現國家審計制度開始,經過相關人員的不斷探索,審計制度得到不斷完善,逐漸形成成熟的、正規化的古代審計制度,即上計審計制度、比部審計制度和御史監察審計制度。比部審計制度起源于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比部曹”,其職責相似于審計的勾檢、稽核稅賦收入和俸祿經費開支等工作。“比部曹”的設置,可以說是中國獨立的政府審計機構設置的開始。
一、“比”與審計的關系
“比”是常見漢字,最早見于甲骨文。《說文》:“比,密也。”本義是夫婦并肩匹合,引申義為并列、親近、挨近、相連接、勾結、等同、比較等義。比較有考校、核對之意。這就與現今的審查、核對、稽核的意義很相似了。
最早將“比”納入政治是在西周時期,《尚書·周書·呂刑》載:“上下比罪,無僭亂辭,勿用不行”。可見遠在西周,“比”就可以理解為“比對、比較”的意思,即可做比附論罪之意。《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漢初的張蒼曾“以比定律令”,說明在古代“比”字帶有法律相關的含義,通過比較相似的法律規定去制定新的律令。
在先秦時期,如果遇到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就用“比”的方式處理相關案例,即援引在此之前的相似案例作為判決依據。據李學勤《〈奏讞書〉解說(上)》,江陵張家山出土的漢簡《奏讞書》所記載的懲治經濟犯罪就有按“比”的方式判例的情況。[1]例如:
案例七,女子甄因為收受了奴順等錢,雖然“不告發書”,女子甄仍然被判定為受賕枉法,奴順等為行賕枉法。之所以做出這種判定,是因為“賕,以財物枉法相謝也”(《說文》六下)。兩人不僅收受錢財,犯有逃亡罪,甄還詐稱上書丞相以自贖,這是“枉法”。
案例十三,負責追捕的士吏賢沒有捕到盜書逃亡的大夫,便將他的母親拘禁了;在接受豚、酒等賄賂后,就將其開釋了。事件暴露,士吏賢被處罰金4兩。[2]
案例十四,高帝八年“十月己未,安陸承忠劾獄史平舍匿無名數大男子種一月”[3]。獄史平靠隱匿戶口而牟取私利,對其處罰是“耐”,并降為隸奴。所謂“耐”,是當時一種剃掉胡須以示懲誡的刑罰。
由上可知,在漢代之前,在案例中,如果遇到沒有具體的處理法規,就按“比”的方式,援引此前類似案例作為判決依據。這樣看來,以“比”的方式處理案例的辦法,其實早就存在,并且一直作為案例判決的一種依據。
二、比部審計的正式產生
追溯歷史,在政府機構中出現比部,最早是在曹魏時期,中唐杜佑所撰《通典》卷二十三《職官五》記載:“魏尚書有比部曹,晉因之。”后來的政權都沿襲曹魏,設立了這個機構。
三國魏始設的“比部”﹐作為一種官制,系尚書列曹之一,職掌稽核簿籍,屬于尚書省的一個辦事機關。而最早記載“比部”的是初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職官志》。其曰:
尚書郎,西漢舊置四人,以分掌尚書。……及光武分尚書為六曹之后,合置三十四人,……至魏,尚書郎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別兵、考功、定課,凡二十三郎。青龍二年,尚書陳矯奏置都官、騎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郎缺,白試諸孝廉能結文案者五人,謹封奏其姓名以補之。及晉受命,武帝罷農部、定課,置直事、殿中、祠部、儀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駕部、車部、庫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運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十三人,更相統攝。及江左,無直事、右民、屯田、車部、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運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無虞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駕部、庫部、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曹云。[4]
這是“比部”第一次出現在正史的記載中。
《晉書·職官志》說,曹魏尚書省初設立了23個部曹,其中比部掌管審計工作。這樣職司專一的機構,是中國具有獨立意義的政府審計機構設置的開端。在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曹魏在23個部曹的基礎上又增設都官、騎兵二曹,比部曹沒有變動,仍然以比部郎中為其長官,專門從事對度支、庫部、倉部、民曹等財計部門的審計監督。這表明比部曹的基本職能就是專職審計。
之后的兩晉,其職官體制的設置大多仿效魏制,比部曹已成為當時中央主要職能部門之一。設置比部以進行審計監督的方式,基本上是世代相因。在兩晉時,雖然財計機構的設置經常發生變更,三十四曹、三十五曹、十曹、十八曹、十五曹……都出現過,但可以確定的是“比部曹”始終保留不廢。
三、比部的主要職掌
正是因為“比部曹”始終存在,所以其審計的基本職能不斷得到發展,從而逐步完善。
《宋書·百官志上》載:“尚書令,任總機衡;……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以三公、比部主法制;度支主算;……都官主軍事、刑獄。”[5]
這是說,到南北朝的南朝劉宋時,因為比部曹改隸屬于專主法治的吏部尚書,遂使比部曹的審計監督具備了司法職能。此后,齊、梁、陳諸朝均按劉宋的機構設置,內有比部曹,為尚書省吏部所轄,其執掌也是主法制,并兼有錄事文書的職責。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后魏、北齊、后周等政權,均設置有隸屬于都官尚書的比部,使審計的司法監督性質更為顯著。
比部審計制度發展到唐代,更加成熟與完善,甚至可以說,比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唐代的比部在《百官志》中記載于刑部,它本是財政機構而又脫離于戶部,表明它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有行政監督與司法監督相結合的部門。
《唐律》規定了“勾檢官”即審計人員的職責,由《比部格》《比部式》和《勾賬式》等法規構成專門的審計法規。《唐六典》卷六《比部郎中員外郎》條中有這樣的記載:“周知內外之經費而總句之。”這條記載表明,比部的基本職能就是對政府所有機構,包括中央各部門、地方、軍鎮等的所有收入、支出及物資等進行審計。這樣的職責,使比部成為中國古代少有的常設、獨立、專職,又隸屬于司法部門的審計機構。
《新唐書·百官志一》載:“比部……掌句會內外賦斂、經費、俸祿、公廨、勛賜、贓贖、徒役課程、逋欠之物,及軍資、械器、和糴、屯收所入。”[7]這是講,比部這個部門在唐朝執掌的是政府的財務審查。它的職責:一是負責國家的收入、支出賬目的審計工作;二是檢查、審計各項預算的執行情況;三是勾征下一年度的征物數額、編制的財政預算及其審計。這些審計工作,都是維持國家財政正常循環運轉的重要工作。
總之,我國古代獨立審計組織的主要形式乃是比部制度。它使我國的審計歷史迅速發展到外部審計階段。入唐以后,經完善化、正規化后的中國古代社會的審計制度,已是獨立的審計機構以及行政監督與司法監督的結合體。


注釋:
[1]李學勤:《<奏讞書>解說(上)》,載《文物》1993年第8期。
[2]彭浩:《<奏讞書>中的西漢案例》,載《文物》1993年第8期。
[3]陳偉:《論岳麓秦簡法律文獻的史料價值》,載《武漢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4](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31頁—732頁。
[5](梁)沈約:《宋書》卷三十九《百官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35頁、1237頁。
[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十六《百官志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200頁。
作者單位:四川維誠審計評估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