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繪
北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大學者石介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國子監剛開設的太學主持講學,四方諸生來學者數千人,一時盛況空前。第一天開講石介頭一句話便問堂下眾儒生:“你們知道有一個來自西蜀的士子何群么?他日夜思考的就是關于仁義禮樂的學問,卻不顧自己的缺衣少食,饑寒交迫……”大家聽了,都把景仰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遠處角落里一位衣衫破舊、卻穿戴整潔的年輕人身上。原來他就是來自果州(今四川南充)西充縣的何群。《宋史·隱逸列傳上》講他“嗜古學,喜激揚論議,雖業進士,非其好也”。就是說何群千里迢迢來大學聽課,并非為了考取功名,而是為了求真學問。當時何群聽了他所尊敬的石介先生(與孫復、胡瑗一道并稱為“宋初三先生”)的鼓勵,愈加發奮,僅在京城求學的一兩年間,便寫下數十篇文章,主張經世致用,反對浮夸學風與惰慵官風,“因請復古衣冠”;又以平民身份向皇上建言,稱科舉以賦取士,是造成上述學風、官風的主要根源,請求廢除以賦取士的制度。石介對何群的建言十分贊同。當時正是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主持“慶歷新政”時期,各方建言獻策雖多,仁宗皇帝都能認真對待。他將何群這位來自僻遠地方的普通士子的上書交朝臣討論。《宋史·隱逸列傳上》說,當討論到何群的建言時,許多諫官、御史都大力反對,理由是進士科以賦取士,自隋唐來已實行300余年,“將相多出此”,“且祖宗行之已久,不可廢也。”何群聽到自己的建言被否決,痛哭失聲,“取平生所為賦八百余篇焚之”,表示從此與科舉絕緣。太學講官嘆惜何群的“賦既多且工”,認為焚燒實非理性之舉,便將他逐出太學。其實何群在京師的建言獻策以及私下里談話,都自抒胸臆,且多切中時弊,因此被諸生呼為“白衣御史”。到了仁宗嘉祐(1056—1063年)年間,龍圖閣直學士何剡因何群雖隱居于果州,卻一如既往關心國事,便上書皇帝請求賜何群以“安逸處士”的名號。“處士”就是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只是皇帝的賜號下來時,何群已離開人世。益州知州趙抃在翻檢何群遺稿時發現,其文“有益時政”,“非若茂陵書起天子侈心也”,也就是說,何群在自京城返鄉隱居的十多年里,所寫的文章對時政很有幫助,而且敢講真話,不曲意阿從,不像司馬相如那樣粉飾太平煽起漢武帝自滿自大之心。趙抃于是將何群遺稿上奏給仁宗皇帝,希望能對治國理政有幫助。西蜀在野知識分子何群身在江湖,卻心懷天下,一生都心系國事,積極向國家建言獻策(不論采納與否,都未間斷過)的故事,后來被載入正史,傳諸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