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盛,戴春闊,楊勝記,國欣欣,陳 靖,李祥翔,普天春,范晰琳,盧 巖,張成林,
(1.北京動物園,北京 100044;2.圈養野生動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44;3.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貴州江口 5544002)
疾病防治是野生動物飼養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眾多的致病因素中,腫瘤較為少見但不容忽視[1]。近年來,隨著國內圈養野生動物數量的增加及野生動物診療工作的深入,野生動物腫瘤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跡象。而野生動物腫瘤疾病發生后如何快速確診成為了現階段需要關注的問題。金絲猴(Golden monkey),又名仰鼻猴(Snub.nosed monkey)、藍面猴、金線狨等,被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也被譽為我國的第二國寶[2-5]。北京動物園獸醫院于2019年收到1例梵凈山保護區川金絲猴死亡樣本,通過組織病理學方法對其進行了病理學診斷,現報道如下,以期為今后野生動物腫瘤病理學診療提供思路和方案。
川金絲猴,雌性,2005年出生于梵凈山保護站,臨床表現為腹部腫大,觸診疑似有腹水,聽診心律不齊,口色蒼白,精神狀態差,沒有食欲,死前2 d未見排便。
1.2.1 血樣化驗室診斷 金絲猴發病后進行血樣采集,采血前1 d進行隔離觀察,禁食16 h,采血后進行外周血生化常規檢測。
1.2.2 病理樣本采集 金絲猴死后立即解剖,取材后將內臟組織立即投入10%的福爾馬林液,進行病理組織切片前處理。
1.2.3 HE染色 石蠟切片分別經二甲苯I、II脫蠟5 min,之后在無水乙醇/二甲苯(1∶1)混合液中浸泡5 min,依次經無水乙醇I、無水乙醇II、95%乙醇、85%乙醇、75%乙醇、50%乙醇梯度復水,下行至去離子水中,蘇木精染色10 min,1%鹽酸酒精分色數秒,水洗返藍15 min,再依次通過50%乙醇、75%乙醇、85%乙醇、95%乙醇梯度脫水后,伊紅染色1 min,95%乙醇洗滌3次,再經無水乙醇I、II各5 min,二甲苯I、II各透明5 min,最后用中性樹膠封片。切片放置于37℃溫箱內過夜烘干后鏡檢。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金絲猴組織病理學變化情況。
經化驗室診斷發現金絲猴堿性磷酸酶(598 U/L)、總蛋白(8 100.00 g/L)、白蛋白(52.00 g/L)、球蛋白(43.20 g/L)指標均顯著高于參考范圍,其余指標基本在參考范圍上下浮動。結合動物臨床癥狀,該金絲猴疑似出現淋巴瘤與慢性肝炎。
金絲猴尸重11 kg,皮下較濕潤,血凝正常。心臟橫徑較正常,心室塌陷,質地較軟,心室內血凝塊聚集。腎臟萎縮,色澤灰白,兩側腎大小不一。十二指腸、空腸段腸肉眼無明顯病理變化。結腸至盲腸段有大量斑塊、結節狀腫物(圖1A)。其余臟器肉眼無明顯病理變化。盲腸至結腸腫物經固定后可見剖面呈深棕色,大小見圖1B。

圖1 川金絲猴腸道腫物

表1 川金絲猴生化指標檢測
低倍鏡下可觀察到腸道腫物內原有組織結構被大量破壞,無正常結構,大量淋巴樣細胞聚集使之呈現彌散樣藍染(圖2A),高倍鏡下可見大量淋巴樣細胞層層疊疊,細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藍色深染,細胞質少。腫物內除淋巴樣細胞外還充斥大量紅細胞(圖2B),油鏡下可見新生小淋巴樣細胞3~5個聚集到一起(圖2C、圖2D)。

圖2 川金絲猴腸道腫物病理學觀察
經臨床特征觀察、化驗室分析以及組織病理學診斷,金絲猴腸道腫物為淋巴瘤(Intestinal lymphoma)。
腸道淋巴瘤是一種影響腸道淋巴結的腫瘤,很少與癌、平滑肌瘤共存。其也可以由胃、肝臟、脾臟、淋巴結或淋巴管等器官的腫瘤細胞經淋巴系統蔓延到腸道而引發[7]。患病動物在臨床上常表現出食欲減退、嘔吐、腹瀉、貧血、精神萎頓、嗜睡、體重減輕等癥狀。此外,還會出現淋巴結腫大、腹部腫大、糞便帶血等癥狀。
該金絲猴病例由于腸道淋巴瘤的持續作用,最終導致死亡。該病例生前的臨床表現(腹部腫脹、食欲降低)、化驗室診斷結果(堿性磷酸酶、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指標的顯著升高)表明其可能患有腫瘤疾病,經病理學診斷最終診斷為腸道淋巴瘤,除結腸外,其余組織器官未見淋巴瘤,表明該病例的淋巴瘤只發生于結腸,未出現轉移。
腫瘤是人類的常發病,但動物領域此項工作起步較晚。而在圈養野生動物中,由于缺乏相應的病理診斷平臺,嚴重制約了腫瘤診斷技術的完善。關于野生動物腫瘤疾病的研究報道極為少見。本研究采用病理學技術,結合臨床病理變化及系統病理學觀察,對川金絲猴腸道腫物進行病理學診斷,分析得出此腫物為淋巴瘤,本報道為今后野生動物腫瘤的診斷以及治療工作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經驗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