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們好,歡迎來到國學講堂。本期我們要講的故事是“立木為信”,它發生在著名的商鞅變法時期,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令:法令。
2.布:公布。
3.徙:移動,搬走。
4.置:安置,放置。
5.怪之:覺得奇怪。
6.輒:于是,就。

本文節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商君列傳》,講的是商鞅為了取信于民,讓變法順利實施而做的一件“怪事”。
在戰國七雄之中,地處西陲的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落后于中原各大國。因此,秦孝公即位之后,決心變法改革,以增強國力。秦孝公昭告天下,無論是誰,只要能讓秦國富強,就許以高官厚祿。商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離開了不賞識自己的魏國,來到秦國。
秦孝公接見了商鞅,聽取他的變法主張后,十分贊同,任命他主管秦國的變法事宜。得到賞識的商鞅很快準備好了一系列的新法令,但變法改革事關重大,商鞅怕秦國的百姓心有疑慮,不敢接受。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商鞅命人在秦國都城市場的南門立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發布公告說:“誰能將這木頭搬到北門,賞黃金十兩。”百姓們頓時議論紛紛,心里都覺得這么簡單的事卻許諾這么高的獎賞,一定有蹊蹺,因此沒有人敢去搬。商鞅見狀,又把獎金提高到了五十兩。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次終于有一個人站了出來,在眾人疑惑、期待的目光中,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說話算話,立馬把五十兩黃金賞賜給了那人,向百姓們展示了自己言出必行的誠信。從此以后,百姓們對商鞅再無疑慮,商鞅這才公布了自己的新法令。
商鞅變法是秦國得以強大,并最終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而這樣驚天動地的偉業,也離不開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由此可見,要想取得別人的幫助,就必須先表現出自己的真誠守信,贏得別人的信任。
大到一個國家的改革變法,小到個人的努力奮斗,都離不開信用的支持。有了信用,無論做什么事都如同順水行舟,事半功倍;失去信用,則會舉步維艱,難以為繼。下面我們再看兩個故事。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作為“春秋五霸”之首,他是一個非常守信用的人。齊桓公曾經多次與諸侯訂立盟約,在力量占優勢的情況下,即使是訂立了不利于自己的盟約,他也能遵守,因而在諸侯中的威信很高。
有一次,齊桓公出兵討伐魯國,大獲全勝,魯莊公不得不提出割地求和。齊桓公同意了,齊、魯兩國就在柯地會盟。在儀式上,魯國的曹沫突然用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他退回被侵占的魯地。齊桓公迫不得已,只好同意。曹沫這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事后齊桓公十分后悔,覺得大費周章得來的土地不能這么輕易交還。齊國的宰相管仲則從大局考慮,勸他說,如果背信,則失信于諸侯,對齊國來說得不償失。最后,齊桓公終于將侵占的魯地歸還魯國。諸侯們聽到這事,認為齊桓公言而有信,能遵守盟約,都愿意歸附齊國。
齊桓公成為霸主后,有一次,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立刻起兵把山戎驅逐到孤竹這個地方。燕莊公十分感激齊國的救援,熱情地把齊桓公一直送到齊國的境內。齊桓公說:“我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國界,這是規矩,我不能對燕國無禮。你把我送到這里,這里就是你的境地。”于是,就把這塊本來屬于齊國的土地割讓給了燕國。諸侯們聽說這件事后,都贊揚齊桓公救人又遵禮,對齊桓公更加欽佩了。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為官清廉,信義為先,一心為百姓謀福祉。他做并州太守時,勤政愛民,常常微服私訪,解決民生疾苦,整頓吏治,平反了許多冤假錯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義,敬仰他的為人。郭汲每經過一縣一鄉,老老少少都夾道歡迎。
一次,郭汲巡查吏治情況時,帶著幾名隨從騎馬趕往西河郡美稷縣。還沒有進城,就看到有幾百名兒童各自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郭汲問道:“你們為什么自己到這里來?”孩子們回答說:“聽說使君來到,非常高興,所以前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辭讓致謝,在眾小孩的簇擁之下進了縣城。
在美稷縣衙,郭汲詳細閱讀了近年所積案卷,有錯判疑案的就馬上調出重新審理,又查訪民情,慰問貧苦,所到之處,百姓歡欣,多有饋贈禮物者,然而他一律不取。事辦完了,又要到下一個縣考察。剛到城門口,沒想到眾孩童騎著竹馬又來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問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經過這里?到時還要來迎送。”郭汲叫別駕從事(官職名)計算日程,告訴了他們。
郭汲在下一個縣的巡視非常順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來。他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郭汲以太守之尊,與騎竹馬的小孩子在道邊野外說的話,都不肯失信,更何況于重大的事情呢?回來早了一天,寧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說出的歸期,因此他能夠成就偉大的功業。光武帝稱贊他的德行,說他“信之至矣”。后來,“郭汲待期”成為重信守約的典故代代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