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嶸嶸,陳圣柏,唐畢峰,周宛建
江蘇如皋市博愛醫院疼痛科,江蘇 如皋 226500
腰椎間盤突出癥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屬臨床中的常見疾病,其發病原因多與患者椎間盤突變、椎間纖維組織破壞受損、髓核突出導致神經受壓迫所引發,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行為能力[1-2]。椎間盤突出癥現已成為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的骨科疾病,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3-4]。臨床中針對該癥多予以手術及保守治療方式,而祖國醫學認為,該癥屬于“骨痹”范疇,病因為勞傷筋骨、風寒入侵、氣血痹阻,因此應以補腎壯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5]。大量國內研究印證了針灸能夠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故該方法也已成為臨床典型的保守治療方式之一[6]。基于此,該研究選取該院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評估內熱針針刺腰夾脊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受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基于電子病歷隨機抽樣(紅藍球)規則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6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49.32±10.01)歲;病程2~10年,平均(3.57±1.28)年。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48.94±9.87)歲;病程1~11年,平均(3.61±1.34)年。納入標準:①經臨床及影像學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②臨床病歷清楚完整者;③無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嚴重缺損者。排除標準:①意識模糊,精神障礙或精神病史者;②骨質疏松者、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全身系統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者。研究涉及內容、過程、預期結果均呈報于該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研究前均由相關責任醫師對患者家屬予以了詳細的醫學詮釋并獲得了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常規電針灸治療:患者取俯臥位,依據中醫針灸穴位標準進行取穴,對即將施針處皮膚常規消毒,選穴后垂直刺入電子針(蘇械注準20162270970;規格:0.35 mm×40 mm;批次代碼212002),之后連接電子針療儀[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10020號;注冊證號:蘇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270611號]進行治療,持續治療30 min,1次/d,以14 d為總療程。
觀察組則予內熱針針刺腰夾脊穴治療,1次/周:第1次治療位置為關節突關節囊及骶骨背面,具體包括:①體位:俯臥位,腹部墊軟枕。②布點:脊柱后正中線上,棘間左右各旁開2 cm布10點,為第1排;在此10點外側1 cm處每兩點之間均勻定1點,共8點為第2排。③消毒:施術部位,常規碘伏消毒2遍。④麻醉:0.5%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⑤針具:選用直徑0.7 mm的3號內熱針。⑥針法:第1排針法:從上述布點部位垂直皮膚進針,經皮膚、皮下、胸腰筋膜、豎脊肌、多裂肌、關節突關節囊,直達關節突關節、骶骨背面;第2排針法:從上述布點部位垂直皮膚進針或與皮膚呈30°角垂直脊柱后正中線進針,經皮膚、皮下、胸腰筋膜、豎脊肌、多裂肌、關節突關節囊,直達關節突關節、骶骨背面骨面,第2排的進針深度以第1排為準。⑦加熱:針柄連接內熱式針灸治療儀(注冊證編號魯器械注冊準20172270321),42℃恒溫加熱,時間20 min。治療結束后 拔出全部內熱針,局部按壓止血3 min,碘伏消毒1遍。第2次治療位置為骶髂關節及髂骨內側緣:①體位:俯臥位,腹部墊軟枕。②布點:沿髂嵴最高點、路骨內側緣、路后上棘與第4骶后孔的弧形連線內側緣0.5 cm處每隔1 cm均勻布1點,為第1排;在第上排內側1 cm。
比對評估兩組患者臨床效果與治療前后相關臨床指標。臨床效果依據臨床表現細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級別。顯效:癥狀與疼痛感顯著改善或完全消失,肢體活動與靈活性恢復正常,患者生活恢復正常;有效:癥狀與疼痛感大幅度緩解,肢體就一定幅度內正常活動,生活呈小幅度受限;無效:癥狀、疼痛感、肢體靈活度無變化。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相關臨床指標涉及腰椎疼痛(VAS)評分、腰屈曲范圍以及腰椎功能(JOA)評分3項,腰椎疼痛評分依據視覺模仿評分法,分值0~10分,即“無疼痛”至“極疼痛”,其中0分即無痛;3分以內代表輕微疼痛,可忍受;>3分且6分以內代表強烈疼痛感,但仍能忍受;6分以上則代表劇烈疼痛感,無法忍受。腰屈曲范圍則依據具體測量計算,測量患者放松時中指指尖距地距離和最大程度向前彎曲脊柱時中指指尖距地距離,取兩數據差值的絕對值作為腰屈曲范圍。腰椎功能依據JOA評分法予以評價,評分項目分別涉及主觀癥(腰痛程度、下肢痛麻程度、步行能力),臨床體征(直腿抬高試驗結果、感覺障礙、運動障礙)以及日常活動受限程度(ADL),評分范圍為0~29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功能障礙越低。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83%)高于對照組(82.6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ective treatment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治療前,兩組患者3項相關臨床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腰屈曲范圍及腰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3項相關臨床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3 relevant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3項相關臨床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3 relevant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 時間VAS評分(分)腰屈曲范圍JOA評分(分)對照組(n=46)觀察組(n=4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值組間治療前P值組間治療前t值組間治療后P值組間治療后6.41±1.35 4.93±0.85 6.42±1.37 3.36±0.62-0.035 0.972 10.121<0.001 3.10±0.61 7.34±0.68 3.08±0.59 8.45±0.73 0.160 0.873-7.546<0.001 8.65±3.21 15.55±4.06 8.59±3.30 21.94±4.24 0.088 0.930-7.383<0.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由腰椎間盤疾病或外傷導致的常見疾病。疾病多由椎間盤變性與纖維破裂導致髓核突出所致。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髓核大多壓迫了馬尾神經或神經根部,臨床可見肢體麻木、肢體痛感強烈等臨床癥狀[7]。隨著椎間盤突出癥的發展,病情逐漸加重,長時間的疼痛不僅會導致患者的下肢肌肉乏力、萎縮,還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能力,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不斷下滑[8]。除遺傳因素外,腰部姿勢不正確、受寒受潮、孕婦妊娠等都可以誘發腰椎間盤退變。因此,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一類疾病[9-10]。
針對該癥臨床上一般推薦手術與保守兩種治療方式,但由于手術均為有創操作且費用較高,大部分患者會采取保守療法,如腰椎牽引、藥物對癥處理等常規方法[11]。隨著中醫不斷普及與推廣,中醫療法也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12]。針灸療法為典型的非手術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針刺與艾灸進行治療,該法傳承古老、歷史悠久、歷久彌新。《醫學啟源》中有提及:“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針灸療法即根據其理念,以針刺穴,配合一系列手法,打通病體堵塞經脈,調節人體的“氣”回到正常循環,恢復人體健康[13]。在現代醫學進步的基礎上,針灸療法也在不斷改進。如早期的溫針灸法在前人不斷地探索嘗試下,已發展成為如今臨床療效較優的內熱針療法[14]。內熱針療法即在針灸療法的基礎上,采用特制的針進行刺穴治療。早期使用針具為傳統銀質針,但針體較粗、不能保持恒定的溫度、患者疼痛感強。后針具經現代技術改進,制成以鈦合金材料作為針具主體并內置發熱芯片的內熱針[15]。內熱針規格多樣,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適宜針具;可控制發熱芯片溫度,直達病灶進行治療;主體材料兼具硬度與韌性,持續推入肌肉也不會被折斷。但內熱針療法選取穴位并非常規穴位,而是以宣蟄人的軟組織外科學解剖定位為參考,選擇特定壓痛點,這些壓痛點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在痛處附近形成區域,準確治療[16]。內熱針療法的作用機制為“去痛致松、以松治痛”,針體刺入穴位時,內熱針釋放熱量,緩解穴位周圍肌肉僵硬,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松弛肌肉的目的。當肌肉松弛后,該部位也不再僵硬疼痛[17]。
張麗霞等[18]學者就其研究中,將9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分為內熱針組與電針組,結果提示,內熱針組臨床總有效率(100.00%)顯著高于電針組(82.61%),且內熱針組JOA評分(24.35±7.38)分、VAS評分(3.70±1.77)分以及LFR(8.27±0.84)均明顯優于電針組(18.17±4.04)分、(5.00±1.68)分、(7.26±0.63)。該研究中,運用內熱針針刺腰夾脊穴治療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83%)高于對照組(82.61%)(P<0.05);觀察組VAS評分(3.36±0.62)分低于對照組(4.93±0.85)分,腰屈曲范圍(8.45±0.73)及JOA評分(21.94±4.24)分大幅度高于對照組(7.34±0.68)、(15.55±4.06)分(P<0.05)。結果充分提示了該方法較常規電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更為理想,且在改善患者疼痛、腰部屈曲范圍以及腰椎功能恢復上均具明顯的作用。該研究結果與張麗霞等學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印證了研究的真實有效性。
綜上所述,內熱針針刺腰夾脊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較常規針灸療效更佳,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