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林
淮安市金湖縣中醫院影像科,江蘇 淮安 211699
冠心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病變,主要指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改變,使得血管腔變窄或者阻塞,導致心肌缺氧缺血,甚至壞死,引發心臟病[1-2]。經相關調查表明,冠心病的發生與吸煙、大量飲酒、季節變化、情緒激動、體力勞動增大等因素有著一定的關系,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3]。在冠心病診斷中,冠狀動脈造影作為診斷金標準,應用非常普遍,但作為一種有創操作,易使部分患者出現不良事件,所以,臨床應用局限性比較大。近些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進步,64排螺旋CT應用越來越普遍,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無創等特點,且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比較高,臨床應用十分廣泛[4]。基于此,該文選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該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分析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女50例,男42例;年齡44~84歲,平均(60.12±3.87)歲;心率57~80次/min,平均(63.37±4.35)次/min;病程8個月~8年,平均(3.01±0.87)年。納入標準:①無檢查禁忌證;②可正常交流,無意識障礙;③無藥物過敏史;④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碘造影劑過敏;②伴有肝腎功能嚴重障礙;③伴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④檢查前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等特殊治療;⑤合并顱內重大病變;⑥臨床資料缺失。
所有患者均給予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設備選用GE Optima CT660奧運版64排螺旋CT機,參數設定如下:管電壓120 kV,管電流由體質指數計算獲得,層厚0.625 mm,矩陣512×512,機架轉速0.4 s/周。叮囑患者檢查前6 h禁食,若患者平靜狀態下心率>70次/min,檢查前1 h服用β受體阻滯劑降低心率,使心率降低至<70次/min。取患者仰臥位,足先進,從氣管隆突下1cm掃描至心臟下緣,由小劑量測試計算出延遲時間。增強掃描:造影劑選用碘海醇(國藥準字H10970327;規格:100 mL∶35 g),利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劑量60~80 mL,速率5 mL/s,之后以相同速率注射50 mL生理鹽水,采用心臟掃描模式、心電門控技術進行檢查,時間15~20 min,經由標準算法處理圖像,將數據傳輸到工作站,采用虛擬成像、三維重建、曲面重建等技術進行處理,獲取左前降支血管、右冠狀動脈血管、左主干血管、左旋支血管的圖像。
總結分析患者病變血管分布情況(左前降支、右冠狀動脈、左主干、左旋支血管)、血管斑塊類型(鈣化斑塊、軟斑塊、纖維斑塊、混合斑塊),同時記錄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檢出情況。血管狹窄程度判定標準[5]:<50%者判定為輕度狹窄;50%~69%者判定為中度狹窄;70%~98%者判定為重度狹窄;>98%者判定為閉塞。
經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發現病變血管共190支,其中病變最多的是左前降支血管,占比為41.58%(79/190);血管斑塊最多的是鈣化斑塊,占比為47.89%(91/190),見表1。

表1 病變血管及斑塊檢出情況分析[n(%)]Table 1 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of diseased blood vessels and plaques[n(%)]
在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診斷中,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顯示輕度狹窄57例,占比為61.96%;中度狹窄27例,占比為29.35%;重度狹窄8例,占比為8.70%。
冠心病是臨床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多見于老年群體,與脂質代謝異常、脂質沉積于動脈內膜形成粥樣堆積物等因素密切相關[6-7]。經臨床調查發現,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使得血管中斑塊越來越多,進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現象,引起心肌缺血。但冠心病患者血管狹窄程度不一,很多檢查方法都無法準確診斷,使得漏診率、誤診率比較高[8-9]。所以在冠心病診斷中,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檢查方式,以此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在疾病診斷中,影像學技術應用十分普遍,且診斷準確率比較高,如超聲、CT、核磁共振等無創技術[10-11]。在冠心病診斷中,冠狀動脈造影可有效確定血管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作為臨床診斷金標準,應用十分普遍,但作為一種有創操作,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局限性[12-13]。目前,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發展日益加快,為冠狀動脈狹窄診斷提供了一種準確、可靠的無創成像方法,具有快速、安全、費用低等特點。相較于常規CT而言,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的掃描速度更快,可在一個心動周期中采集相關數據,一次心臟掃描時間約為5~10 s,時間分辨率可縮短至0.1 s內,能夠對患者心臟、冠狀動脈解剖結構予以清晰顯示,且不會受到心率影響,臨床應用價值更高[14-15]。經臨床研究發現,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的作用機理為利用心電門控技術排除成像時運動偽影,且可以避免重復掃描,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輻射劑量,診斷準確率非常高[16-17]。除此之外,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可以對病變血管與斑塊性質進行準確判斷,且對血管輕度狹窄的檢出率明顯高于血管造影檢查,值得臨床推薦與應用[18]。該文研究結果顯示:經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發現92例患者病變血管共190支,主要分布于左前降支、右冠狀動脈、左主干、左旋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血管的占比最大(41.58%),其余占比分別為21.58%、20.53%、16.32%;血管斑塊類型主要包括鈣化斑塊、軟斑塊、纖維斑塊、混合斑塊,其中鈣化斑塊的占比最大(47.89%),其余占比分別為15.26%、12.11%、24.74%;在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診斷中,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顯示輕度狹窄57例,占比為61.96%;中度狹窄27例,占比為29.35%;重度狹窄8例,占比為8.70%。該結果與有關研究報道十分相似,具體數據如下:經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發現60例患者病變血管共125支,主要分布于左前降支、右冠狀動脈、左主干、左旋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血管的占比最大(41.6%),其余占比分別為21.6%、20.8%、16.0%;血管斑塊類型主要包括鈣化斑塊、軟斑塊、纖維斑塊、混合斑塊,其中鈣化斑塊的占比最大(48.0%),其余占比分別為16.0%、12.0%、24.0%;在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診斷中,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輕度狹窄檢出率為33.6%;中度狹窄檢出率為25.6%;重度狹窄檢出率為25.6%[19]。由此說明,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診斷冠心病的效果十分確切,可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中,為了有效提高診斷準確性,應對以下事項予以注意[20]:①檢查前加強患者心率控制,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以免影響成像質量,降低診斷準確性。一般來說,應保持患者心率控制在70次/min左右。②心律不齊對成像質量也有著一定的影響,為此,應對患者心律不齊癥狀予以高度重視。③如果患者病變處在解剖結構復雜的部位,通過不同橫斷面的掃描,可顯示血管狹窄程度存在明顯差異,非常容易出現誤診現象,所以,應加強重建掃描,以此準確判定血管狹窄程度。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診斷中應用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的價值非常高,可有效判定患者病變血管分布及斑塊性質,具有準確率高、無創、可重復操作等特點,是一種值得臨床推薦與應用的診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