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才 嶺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所謂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中的表現,是指以陶瓷材料為主要載體或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追求更加獨特和美妙的視覺效果所采取的一種綜合性創作手段。綜合材料在我國陶瓷藝術中的運用很早就出現了,比如宋代定窯覆燒的芒口器物上采用的鑲口工藝、宋代的鋸瓷工藝,以及15世紀末就出現的金繕工藝等,都屬于陶瓷與綜合材料結合的典例。早期綜合材料與陶瓷的結合,目的主要是對傳統陶瓷器物使用功能的彌補和完善。
中國現代陶藝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隨著我國現代陶藝不斷地發展,陶藝家的藝術理念、創作觀念等也隨之發生變化,使得現代陶藝作品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作品中的應用,豐富了現代陶藝作品的表現語言和空間。
每種材料都有它獨特的內部結構和視覺表現,給人以不同的藝術審美和心理感受,這就要求藝術家應對各種材料保持敏銳的感受力、獨特的視角和見解,要有較高的綜合審美素養,掌握綜合材料的搭配規律和技巧,方能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題、展現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而不是隨便拿來,或無章可循,為了綜合而綜合,反而適得其反,喧賓奪主。因此,在考慮材料結合之前一定要慎重思考,做到先有胸中之竹,再有手中之竹,有目的性和設計性地運用綜合材料,絕非盲目使用。蹭熱度、趕潮流的心態不可取,不加選擇地盲目使用會使作品的藝術效果大打折扣。
就目前而言,與陶藝作品相結合的材料,從物理狀態上來分,可分為硬質材料和軟質材料。硬質材料主要有金屬、玻璃鋼、琉璃、木頭、石頭、砂礫、樹脂、亞克力等;軟質材料主要有蓬松棉、棉線、魚線、布料、毛發、塑料紙等。從化學成分上來分,包括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有機材料如木材、塑料、皮革、竹藤等,常溫常壓下可燃燒,因此與陶藝結合多為燒之后的冷結合;而無機材料如鋼鐵、水泥、石膏等,則性能相反,因此,與陶藝結合可在燒前、燒中和燒后,按需而定。
早期多使用木頭、金屬、玻璃(琉璃)等材料,如今綜合材料的豐富性和多元性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藝術審美的提高和藝術觀念的更新,各種新型材料應運而生,增加了陶藝與新材料結合的可能性,這是時代發展和進步的必然結果。
綜合材料介入陶藝作品之初,令人新奇,是調味料的角色,如今似乎已經成了主打菜。
在很多大型專業展覽會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現代陶藝與綜合材料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如陸斌早期的陶藝作品《指北針》將木頭、陶瓷相結合;呂品昌的《太空計劃》將陶瓷、金屬和玻璃鋼等材料相結合;黃煥義的《網包二》將金屬、陶瓷相結合;馮澍的《后昆蟲時代》將不銹鋼、陶瓷相結合;孫睿的《技術與時間》將陶瓷、金屬相結合;鄭冬梅的《蒲公英NO.2》將玻璃、陶瓷相結合;曹成藝的《重生》將琉璃、陶瓷相結合;黃茹的《被組合的記憶》將木和陶相結合;黃衛的《清水》將陶瓷、棉線、棉花、塑料、鋼絲等相結合,他的《徒手騎單車的男孩》將鋼絲、陶瓷相結合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陶藝與綜合材料結合的作品在展覽會上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增加了展覽的豐富性和完整性。
我們也可以從2021年幾所高校的陶藝畢業展管窺現代陶藝的綜合材料運用現狀。景德鎮陶瓷大學陶藝專業畢業展上有將近30件作品為陶藝與綜合材料的結合;西安美術學院陶瓷與玻璃方向的畢業展上,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涉及陶瓷與綜合材料的運用。此外,南京藝術學院陳穎的《昔人嗟遠矣,有夢那見之》、南京藝術學院譚鑫鑫的《兒歌》、南京藝術學院徐凡的《我們穿上華麗的皮囊,感受來自深淵的凝望》、廣州美術學院吳思穎的《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顧媛的《浮漚》、湖北美術學院武宇晗的《分解·重組》等,也都將綜合材料運用到現代陶藝作品中。由此可見,此類作品數量很多,占比很大。
從目前綜合材料與現代陶藝相結合的作品來看,根據材料性能和藝術效果的表達,其主要的結合方式可以歸納為三種。
眾所周知,陶瓷最終的成型依賴火的藝術,必須在高溫下才能完成黏土到陶瓷的轉化,此工藝特點導致很多材料的熔點與陶瓷的燒成溫度不匹配,而很難與陶瓷同時燒制,所以綜合材料與陶藝作品要采用冷加工結合方式,這也是最常見的結合方式。
后期進行冷加工涉及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切割機、打磨機、拋光機、膠水等,或采用榫卯結構連接的方式,常見于木頭材質與陶藝的結合,如陸斌的《磚木結構》系列陶藝作品即采用此方式連接(如圖1)。

圖1 《磚木結構》陸斌/作
有些耐高溫的無機材料(多為金屬材料)可以與陶瓷同時燒制。藝術家可根據預想的效果,將黏土之外的材料設計到現代陶藝作品中,同步燒成,不僅減少了后期冷加工工序,還會因為高溫階段的化學和物理反應帶來更多的特殊效果,如造型的形態變化和表面肌理色澤的自然裝飾效果。此種結合方式帶來的偶然性令人激動,如黃煥義的現代陶藝作品《網包二》即采用此結合方式(如圖2)。

圖2 《網包二》黃煥義/作
以獨立形式存在的場景組合主要是從其他材料與陶藝作品相結合時的空間關系而言的,材料本身與陶藝作品的造型結構并無直接關系,呈現形式多為綜合材料獨立存在。在空間布局上可以與陶瓷材料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材料的質感、色彩、形狀等視覺上的特性,營造出的情境氛圍強化了作品主題,具有較強的畫面感,這些材料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結合方式,并且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現代陶藝作品中。
此結合方式涉及的材料多為亞克力、蓬松棉、布纖維、泥沙、碎石或起支撐作用的金屬和木頭等,如景德鎮陶瓷大學劉煥琦的畢業設計作品《墜入》(如圖3)將蓬松棉、布、金屬與陶瓷相結合。還有的是與其他材料的成品相結合,如布玩偶、背包、飾品等,如西安美術學院梁冬玥的畢業設計作品《兔兒耶!》將造型完整獨立的陶瓷與扇子、挎包、風箏、鳥籠等相結合。

圖3 《墜入》劉煥琦/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作品中,陶瓷材料所占比重較小,如果不是在陶藝作品展覽會上出現,很難將其歸為陶藝作品,這也是部分陶藝作品在與綜合材料結合時產生的一種新現象。
綜合材料與現代陶藝的結合豐富了陶藝作品的表現語言,拓寬了陶藝作品的表現空間,并影響著藝術家的創作和審美理念。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不斷出現,現代陶藝與綜合材料的結合在藝術家創作、高校陶瓷藝術教育、陶瓷產品開發等領域都得了廣泛運用和體現。
總之,現代陶藝與綜合材料等跨界媒材的結合,已經成為現代陶藝創作的一種普遍現象,這類作品呈現的比重越來越大,材料越來越豐富,結合方式有所創新。基于現代陶藝對綜合材料和創作主體的包容性,綜合材料與現代陶藝的結合有更多的可能性,相信這也是現代陶藝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