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2019年5月聯合國公布的全球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已經改變了75%的陸地環境,66%的海洋環境受到影響,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種正遭受滅絕的威脅。2020年9月18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指出,盡管在多個領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但自然界仍遭受著沉重打擊,全球生物多樣性情況仍日益惡化。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產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態環境和獨特別致的自然景觀文化等,關系人類的福祉。然而,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經濟活動的擴張,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重威脅。
10月1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將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此時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有何意義?近年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后續還將采取哪些措施和行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成果?針對上述問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作了一一解讀。
我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說,作為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趙英民稱,國際社會正站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節點,與此同時,《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也已邁入實現全球目標的“行動十年”。在這個時刻,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旨在向國際社會介紹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理念與實踐,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了解,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在優化就地保護體系上,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并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明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在維護重要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朱鹮、亞洲象等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都在不斷增加。
在完善遷地保護體系上,持續加大遷地保護力度。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生物遺產資源收集保存水平顯著提高,遷地保護體系日趨完善,成為就地保護的有效補充,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和恢復。
在加強生物安全管理上,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頒布實施《生物安全法》,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機制逐漸完善,生物技術健康發展、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監管力度不斷增強,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持續提高。
在倡導全民行動上,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基本形成政府加強引導、企業積極行動、公眾廣泛參與的行動體系,公眾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方式更加多元,參與度不斷提高。
麋鹿、朱鹮等野外種群,從消失到恢復重建成效顯著
林草部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責部門之一,重點在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資源多樣性三個方面上下功夫。
“尤其是旗艦物種的傘護效應顯著發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主體穩中有升,麋鹿、普氏野馬、朱鹮等野外種群,從消失到恢復重建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效。”李春良稱,我國已建成162個植物園,收集保存了野生植物兩萬多種,已基本完成蘇鐵、棕櫚和原產我國的重點蘭科、木蘭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種質資源保存。并支持建設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基因保護中心、貓科動物研究中心、亞洲象保護研究中心等,收集保存了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遺傳材料和基因,共計超過800個物種22萬份全基因組的DNA樣本。
此外,在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方面,組織實施了大規模國土綠化、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工程,使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了雙增長。
在濕地生態系統方面,“十三五”期間實施了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53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濕等補助項目2000余個。新增國家濕地公園201處,新增濕地面積304萬畝,修復退化濕地701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了50%以上。濕地生態系統持續向好,水質改善,候鳥種群數量顯著回升。
在荒漠生態系統方面,持續開展了43年的“三北防護林”建設、21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15年的石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還采取了劃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國家沙漠(石漠)公園等多種措施,我國在遏制荒漠化這一全球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上久久為功。據監測,我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創造了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不少研究表明,全球生物多樣性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趙英民表示,作為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力量,我國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不斷加強和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
首先,堅持尊重自然、保護優先。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理念,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有效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生物多樣性喪失壓力得到了緩解,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構建。
其次,堅持綠色發展、持續利用。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減少生產生活對生物多樣性的壓力。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扶貧開發、鄉村振興相結合,依托各地生態資源稟賦特點和傳統文化特色,不斷探索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脫貧攻堅雙贏的新路子。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地試點,推動將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優勢,激發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生動力。
再次,堅持制度先行、統籌推進。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持續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共贏。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切實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他相關條約義務。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多邊合作機制,“南南合作”以及其他雙多邊合作,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不斷深化生物多樣性領域國際合作交流,為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為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和治理水平,趙英民透露,下一步,將在政策法規方面,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推進生物多樣性領域法律法規制修訂,完善法律體系。在行動措施方面,制定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2021-2030年)》,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本底調查,完善觀測網絡,優化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數據和信息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