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瑜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標志性建筑,所以中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命名為長城站。第二個科考站‘中山站’則是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
9月27日晚,在科技部人才與科普司、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支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承辦的第53期科學咖啡館活動現場,曾7次踏足南極、5次去北極的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曲探宙,如數家珍般介紹著我國的南極科考站。
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是我國在南極已建成的科考站。目前,第五個科考站中國南極羅斯海地區新站正在建設中。科考站像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南極科考不平凡而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而曲探宙則“舉著這面棱鏡”,將我國南極科考事業發展歷程娓娓道來。
國際上將南緯60度以南的區域稱之為南極,包括南極洲大陸和南緯60度以南的南大洋區域。人類對這個冰冷、神秘又危險的區域的探索已歷經一個多世紀。從20世紀中葉起,以《南極條約》的簽署為標志,人們對南極地區的探索從探險時代進入到科學考察時代。
1960年,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就簽署了《南極條約》。而我國直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時,才不再是南極科學考察的局外人。
1983年,我國正式加入《南極條約》,成為《南極條約》的締約國。
然而,這只是深入了解南極邁出的一小步。
加入《南極條約》的那一年,我國首次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了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召開的第十二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但每當會議討論到實質性內容和進入議程表決的時候,會議主席都會宣布:締約國請到會議廳外面喝咖啡。最后連表決的結果也不通告。
為什么會被請去喝咖啡?因為只有獨立組織開展過南極考察,并在南極建立常年科考站的國家,才有資格參與相關決策商議。
被請到外面喝咖啡,這是一種難以忍受的屈辱。時任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郭琨發誓:“不在南極建成我國自己的考察站,今后我再也不參加這樣的會議!”
1984年11月,我國首次派出南極考察隊進行南大洋和南極大陸科學考察。1985年2月,我國在西南極喬治王島地區建立起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也是在這一年,我國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南極科學委員會和南極局局長理事會成員。南極正式向中國打開了它神秘的大門。
南緯62度13分、西經58度58分,是長城站的坐標。
長城站是我國具有開創意義的南極科考首站,但還沒有進入地理意義上的南極圈。南極圈是66度33分以南的區域,只有在極圈內才能看到極光,并觀測到極晝極夜。
中國南極科考事業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4年后,在東南極洲拉斯曼丘陵地區,南緯69度22分、東經76度27分的地方,中山站建成了。
中山站有極具中國特色的標志——京劇臉譜。曲探宙說,曾有一位新華圖片社的記者來到中山站,提議在中山站的儲油罐上留下一些中國的印記。于是,5位科考隊員的照片被選作原型進行加工,做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京劇臉譜,畫在了儲油罐上。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2005年初,執行我國第21次南極科考任務的南極內陸考察隊第一次抵達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南極考察區域實現了由南極洲大陸邊緣地區向南極洲內陸腹地的拓展。
2008年初,我國第24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再次成功登頂冰穹A,并測得南極冰蓋最高點高程為4093米,位于南緯80度22分,東經77度22分,為后續昆侖站建設開展了勘址工作。
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考察隊抵達過這個區域。我們開辟了人類探索南極冰蓋最高點的先河。
2009年,我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在冰穹A地區完成“昆侖站”一期建設任務,并將一座體現中國文化特點的中華鼎——“天鼎”放置在該站區。
中華鼎仿佛一座豐碑,記載著中國南極考察隊成功登頂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的光榮事跡。
2014年1月3日,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也是第二個南極內陸冰蓋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泰山站的命名有何由來?曲探宙說,昆侖站建設時進行了全國征名。昆侖山脈是完全位于中國內陸的最高的山脈,象征著“制高點”,第三個科考站因而得名“昆侖站”。而“泰山”則在全國征名中排名第二。當建設第四個科考站時,就選取“泰山”命名科考站了。
佇立冰蓋之上,泰山站像一個大紅的中國燈籠。它中間圓鼓鼓的,下邊則采取高架屋的建筑形式。科考隊員們生活在圓鼓鼓的“燈籠”中心,可以很方便地360度觀察周圍景觀。高架屋形式則有利于大風從底下通過,吹走積雪,從而避免科考站出現迎風一側大雪堆積、出行不便的情況。
曲探宙說,中山站、長城站位于南極大陸邊緣,與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的昆侖站距離遙遠,物資運輸十分困難。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侖站之間,距中山站522公里,距昆侖站600多公里,是一座中繼站,對進一步保障南極內陸冰蓋地區的科考有重要作用。同時,對進一步研究南極大陸的氣候變化、冰川變化,以及對南極大陸的遙感測繪有重要作用。
南極地區是具有獨特地理環境、豐富物質資源、重要科學價值與特殊戰略地位的區域。
除了物質資源,南極地區還有大量的科學資源有待人類探索發現和利用。
至今為止,我國已經組織實施了37次南極考察,組建成立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先后有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海軍J121救助打撈船、“極地”號科學考察船、“雪龍”號考察船和國內自主設計建造的“雪龍2”號極地考察破冰船等執行過南極科考任務。
隨著我國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無人機、雪地車隊在南極考察中陸續投入使用,和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在南極科考中的應用,我國建設極地考察強國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曲探宙認為,我國南極科考事業未來發展亟待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要盡快制定我國南極科學考察事業未來發展戰略規劃;要建立更加強有力的參與、應對國際極地事務的管理體制與協調機制;要進一步增強基礎能力建設,支撐保障平臺建設,特別是職業化南極考察人才隊伍建設;要繼續深入廣泛開展南極領域國家間戰略合作;要繼續深入開展南極科學考察研究,加快實現由南極考察大國向南極考察強國邁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