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小達人”綠色校園宣傳活動、“我為減碳出點力”短視頻征集活動取得了超預期的宣傳成效,離不開中心黨委的關心與支持,離不開部門領導和活動負責人等所有人共同辛勤的付出。王潤卓說,“為了方便學生和家長,面試和研學的環節都安排在周末。為了能讓最合適的小朋友擔任‘低碳小達人’,中心宣傳培訓部武德俊部長更是親自參加面試。”同時,為了取得預期成效,活動策劃人還針對傳播特征、受眾特征等進行縝密而科學的研判,從而制定出可達預期的具體可行性方案。
在確定“低碳小達人”綠色校園宣傳活動以“理論+實踐”的形式,寓教于樂、循序漸進,通過讓學生們“能看、能摸、能體驗”的“沉浸式傳播”方式后,制定能達目的的具體操作實施方案成為重中之重。也就是說“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如何讓講解在不失專業的基礎上通俗易懂?如何讓學生對研學之地產生興趣?”王潤卓講述了她的解決過程。

“低碳小達人”參觀通州區可再生能源發電廠
上課參觀都特別認真,每天收獲都很大。探訪研學期間留的作業——寫宣傳稿,要求第二天交,很多同學當天晚上就寫完交了,并且稿件內容有理有據、非常豐富,可見學生們的感觸和收獲是很多的。”王潤卓高興地說。
“低碳小達人”綠色校園宣傳活動探訪研學雖然只有4天,但是前期的準備、專家和基地的選擇都是經過了重重的篩選和踩點走訪才確定。反復琢磨專家要講什么,怎么講更適合學生。之所以有這樣的考慮,因為學生年齡層闊度大,知識儲備不一樣,不好統一,過于宏觀的政策、過于技術層面的知識,學生們不理解,因此最終確定了“低碳生活”主題。并且在講課的過程中還要多演示、展示身邊看得到、用過的節能產品,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去體會、領悟理念。
探訪研學基地的選擇也經過一番周折。通過和各部門的聯系,基地的選點有8個備選。除了最終去的昌平區的國家能源集團、通州區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和亦莊的金風科技外,還有建研院的近零能耗示范建筑、延慶八達嶺能源谷的微電網、城市副中心的6號能源站、京東物流“亞洲一號”分揀中心、大興區的天普能源科技。“探訪研學地點的選擇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和知識水平,不能太深,要‘能看、能摸、能體驗’。同時,還要看備選地點本身的設施情況,不能太陳舊、不能有危險、不能太單調,要有專門的講解員,講解的內容還要能吸引學生。在確定之前,我們要到所有的地點進行實地考察,要和每個備選基地進行溝通。與節能相關的機構、企業地點都比較偏遠,去一個地方要花很長時間,一周內要去好幾個地方,整個大北京的東西南北都跑一遍。”王潤卓說。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最終專家講的內容、選定的探訪研學地點,學生們都非常感興趣,

“低碳小達人”在國家能源集團BIPV中心參觀

“低碳小達人”通過游戲互動了解可再生能源發電知識
“此次‘我為減碳出點力’短視頻征集活動采取了‘線上+線下’雙線并融的模式,線下面向社會公眾征集‘我為減碳出點力’短視頻作品,并邀請行業專家進行專業評審,線上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的優勢進行傳播推廣,通過運用網絡傳播的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廣泛性、開放性和豐富性等特點,在社會群眾中形成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提升社會公眾對低碳生活關注度和參與度,倡導生態文明理念的同時普及了節能環保知識。”劉曼對“我為減碳出點力”短視頻征集活動概括道。
劉曼認為,“我為減碳出點力”短視頻征集活動之所以效果不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本次活動之所以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活動的主題理念策劃分不開。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弘揚綠色發展理念,不僅是全社會的事情,更是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在主題策劃上,既要從宏觀層面著眼又要聚焦微觀層面,既要符合綠色低碳的主題又要考慮如何實現全民性廣泛參與。在這一要求下,“我為減碳出點力”的活動主題應運而生,讓受眾能夠聚焦到身邊的微小點滴,從點滴之處參與低碳生活。
二是活動的可行性是影響本次主題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在分析當下流行的各種傳播方式后,策劃團隊將目光鎖定到時下備受矚目的短視頻傳播上,同時為了增加視頻的傳播力要求參與者用老百姓樸實的語言講述自己對低碳生活、綠色生活的理解和思考,除了要求視頻原創、鼓勵創新外,在視頻形式上還鼓勵多樣性,動畫、微紀錄片、微電影、公益廣告等均可以參加。
三是活動的整個過程經過了社會征集、線下評審、線上評選等環節,既有力地保證了參賽及獲獎作品具備一定的專業度,也同時兼顧了大眾的喜好。

“我為減碳出點力”短視頻征集活動專家評審會
隨著時間的延續,2021年北京節能環保中心關于“低碳”的宣傳活動暫時告一段落,2022年已撲面而來,據悉北京節能環保中心將繼續通過創新性高、參與感強、宣傳效果好的活動推動更多的人加入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生產的隊伍中來,助力北京市、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