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雪梅 馬遷 朱錦 北京北方節能環保有限公司
某河渠全長29.4km,其中城區段約長11.0km,非城區段約18.4km,河寬從上往下逐漸趨窄,寬4.5~1.5m,河渠現為“三面光”矩形渠,過城區段部分河段為暗河(約長2.1km),其他為明渠。城區河渠兩岸主要是公共綠地、居住、商業等用地,城區外河渠兩岸主要是農田用地。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農村的擴建,大量土地、農田被征用作各類建設用地,快速建設導致污水處理設施跟不上建筑建設的步伐,污水管網建設滯后,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目前只有少部分小區及廠區對污水進行處理,污水接入中心城區第一污水處理廠的市政污水管網或自建污水處理設施,大部分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渠。污染物濃度遠遠超過河流的自凈能力,導致河道水質惡化,水環境污染加劇。
本文通過河渠所在流域內現狀水質及水環境分析,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爭取早日改善水質、提高人居環境。
根據環境監測站于2019年8月對河渠3處典型斷面的水質進行了一次取樣監測,根據水質監測成果,斷面水質均為劣Ⅴ類,主要超標指標為生化需氧量、氨氮、總磷。依據監測的各單一指標,河道水質從上到下逐漸變差,河渠水質取樣監測成果見表1。
沿河查勘、走訪,河道兩岸沒有配套的垃圾收集處理設施,部分垃圾隨雨水落入河中,河渠兩岸污染物及河道一側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體,使得部分污染物質在河道內不斷沉積。水體中及河岸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水生植物生長,形成的腐敗物未得到及時清理,也對河道造成污染。現狀河道底泥厚度約為10~30cm,呈黑褐色,主要為河岸泥沙及水體中垃圾沉積而成,有明顯臭味,中下段水體中的漂浮物、懸浮物明顯增加。

表1 河道水質取樣監測成果表
根據現場走訪調查、以及資料收集整理,造成河渠水質污染、水環境惡化的原因如下:
城區截污管網不完善。河渠流經中心城區,近年來隨著城區發展,其河渠兩岸土地被作為小區、商業、公共用地等進行了大規模開發,但對應配套管網并沒跟上, 使岸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養殖廢水和工業廢水直排入河,這些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懸浮物,導致河道受到污染,河道變成黑臭水體。
農村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區域禽畜養殖分散,禽畜糞物隨意排放,未集中收集處理;農田肥料、農藥使用過度,利用率低,進入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黑臭水體仍未明顯改善,河道內水質較差。河渠現作為中心城區的主要排污溝,水污染嚴重并伴隨著惡臭,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品質。根據 2019年水質采樣檢測,全河段還是均為劣Ⅴ類,水質仍未明顯改善。
河道兩岸垃圾收集系統不完善。沿河垃圾隨意丟棄現象較為突出,影響河道景觀的同時,部分垃圾隨雨水進入河道,污染水體。
河道自身生態凈化功能基本喪失。原本作為灌溉溝渠,屬于典型的“三面光”矩形渠,基本喪失生態凈化功能。
底泥黑臭,水體缺氧。大量污染物在水體內沉積,形成底泥,底泥厭氧發酵,導致水體缺氧,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長,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枯期水源來水不足,水體流動性差。根據水文觀測的2015~2017年枯期平均入流量為0.37m3/s,流量過小,使得水體自流動力不足,同時枯期是農田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加之河道沿程滲漏損失及農戶無序取水,極易造成斷流形象。
未做到管護日?;?、執法力度不強。部分街道受條件限制還未實行河道管護的日?;?,水體垃圾多,執法隊伍建設和能力有待增強。
污染物入河量超過了水體納污能力是水體黑臭的主導因素,故污染截控是該河道治理的重中之重。在污染控制的基礎上,輔以生態改造及清淤工程,修復水域與陸域之間良性生態循環。同時,加強城鎮節水、農業減排等水資源保護措施,嚴格水域岸線管理,嚴厲打擊涉水違法行為,共同實現“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2.2.1 水污染
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對沿岸的違法排污口進行封堵,同步規劃建設配套污水管網并接入污水處理;加快制定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中水回用等設施建設和改造;加大城鎮服務業、個體工商戶、小區的污染排放整治,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長效監管。
工業污染治理:對沿岸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或非法設置的排污口進行封堵,實施重點水污染行業廢水深度處理,對沿岸的重點水污染行業制訂廢水處理及排放規定,行業主管部門在深度排查的基礎上建立管理臺賬,實施高密度檢查。
具體措施:對排查出來非法設置或設置不合理的排污口依法進行清理、封堵。對入河排污口登記造冊,建立完善監管機制沿河道設置截污管。收集入河污水并匯入中心城區排水干網后進入污水處理廠,共建設配套污水管網12776m,管徑 DN300-DN800。做好新建污水廠建設和老廠技術改造提升,加快推進研和污水處理廠建設,有效提高城鎮污水處理廠出廠水達標率。
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對中等規模養殖場進行設施修復以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再提升,鼓勵和支持散養密集區實行畜禽糞污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在政策上鼓勵施用有機肥, 減少農田化肥氮磷流失,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引導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切實降低農藥對土壤和水環境的影響,健全化肥、農藥銷售登記備案制度,建立農藥廢棄包裝物和廢棄農膜回收處理體系。
2.2.2 水環境
強化黑臭水體治理,加快推進垃圾分類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農村改廁,推進農村生態養殖和種植結構調整,完善城鄉環境保護的監管體系,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城鄉居民環保意識。
具體措施:按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的“五有”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重點村莊污水治理工作,推進生態養殖和種植結構調整,以農村改廁、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類治理為重點,推進農村水環境的連片整治,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四級網絡體系全覆蓋,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保障體系。
建立河道清淤輪疏長效機制,編制河道清淤計劃,實現河道淤疏動態平衡。探索開展淤泥處理、資源化利用工作,避免二次污染。加強淤泥清理、排放、運輸、處置的全過程管理。
2.2.3 水生態
遵循生態、自然的治理理念,對河道進行生態改造,恢復暗河的自然屬性,并結合景觀建設,打造城市景觀帶;去除河底黑臭底泥, 改變水體厭氧狀態;科學制定水源調度方案,合理調度,保障生態基流。通過多措施治理,初步恢復河道自身的生態凈化功能。
2.2.4 執法監管
依法開展河道管理范圍內違法涉水建設項目查處,打擊河道管理范圍內違法行為,建立和完善河道監管日常巡查機制,推進河道管護信息化建設,實行水域動態管理。
針對河渠現狀及水體黑臭的突出問題,在實施周期內構建污染截控為主,生態修復為輔,水資源保護及岸線管控執法并重的河道管理保護格局,努力將河道打造成城市景觀綠色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