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孟超
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部向廣西丘陵過度斜坡地帶的貴黃高速,沿線總體海拔中等偏高,針對復雜多變的區域自然條件、人文環境,如何貫徹落實生態環保理念?面對挑戰,貴黃高速精細化設計沿線環保及景觀,并將“重斑塊、筑廊道、顯基質”的景觀生態學理念,運用到生態環保構建之中,將生態基質作為景觀生態廊道的基本骨架,實現了區域特色的最大化彰顯、生態原貌的最大限度沿襲。
設計之初,貴黃高速就將景觀生態學理論運用于設計工作之中,并結合“重斑塊、筑廊道、顯基質”的景觀生態學理念,將沿線路域景觀結構劃分為斑塊(點)、廊道(線)、基質(面)3部分,最終形成“三位一體”的景觀效果,使高速公路與周邊自然環境、人文特色有機融合,在實現公路路域生態與區域生態有效銜接的基礎上,構建景觀與道路的“和諧共生體系”。
高速公路沿線自然景觀均是由無數的景觀斑塊,按照不同組合形式鑲嵌構成,按照性質可分為植物景觀斑塊、地質景觀斑塊、人文景觀斑塊三大類?!爸匕邏K”的根本原則是利用區域斑塊特征,將公路景觀環境建設成具有區域標識性、體現地域特色的公路路域空間。

“斑塊”“廊道”“基質”關系示意圖
貴黃高速的總體設計原則有哪些?
鼓勵在執行強制性標準的前提下,合理、靈活地運用技術指標,用心設計,精心創作,設計出有特點、有風格的作品。路線設計不片面追求高指標,盡量減少大填大挖,保護生態環境、避免自然景觀的破壞,達到安全、環保及與自然景觀的融合,創造和諧的氛圍,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不過分增加工程造價的情況下,力求線形的連續和流暢,提高行車舒適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高速公路快捷、舒適的要求。如路線充分考慮沿線的景觀性,盡量與周邊環境相適應,做到“路側有景,景中有路”。
重視對路線與工程方案的綜合比選,確保方案合理。以路線設計為龍頭開展總體設計工作。路線設計充分體現地質、地形選線原則,加強路、橋、隧方案的綜合比選和構造物選型、施工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設計方案既要安全經濟,又要方便施工。
妥善處理好路線與其他公路、滬昆高鐵、甕馬鐵路、沿線村莊等城市布局規劃,以及環境敏感點、河流、管線設施、礦產資源等的關系,減少相互干擾。
貴黃高速設計做到“多保護,少破壞”,實現山區高等級公路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貴黃高速的設計者靈活運用“重斑塊”的生態學理念,利用景觀造景手法,實現區域獨有斑塊的“提煉—重組—景觀再創造”,在加強區域標識性的同時,擴大區域斑塊特征,徹底避免并顛覆了公路沿線景觀單調、缺乏的固有印象,使貴黃高速的沿線景觀從“點”上亮了起來。
6 個段落形成植物景觀斑塊
在充分調研和分析沿線周邊地形地貌、景觀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植被現狀等方面的基礎上,設計者將貴黃高速全線劃分為6個景觀段落,即緩丘溝谷傍行段、峰叢谷地穿行段、深山隧道鉆行段、緩丘洼地沿行段、峰林洼地跨越段、山地丘地翻越段。每個段落在體現自然風貌的同時,利用不同植物配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色彩、植物序列。
以互通立交節點景觀打造為例,設計者依托貴黃高速不同互通立交所處的環境特色、原生植被種類,選擇了原地貌植物或與之相近的鄉土植物組合,模擬自然生長的群落式栽植,最大限度沿襲了原地貌特色,既實現了原植物群落免受外來物種干擾,也保護了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從功能上,加深了出行者對區域“斑塊”的直觀印象,提升高速出入口的辨識度,從而更好地引導、服務交通。
借景打造地質景觀斑塊
貴黃高速途經區域存在大量丘原及喀斯特地貌,面對特殊地形地貌帶來的難題,設計者通過巧妙設計,將匝道環繞山丘而設、順勢而為,以減少對原有地表的破壞,最大限度保護了原有生態,顯露“斑塊”,沿襲自然原貌。
地方元素突出人文景觀斑塊

互通立交綠化“斑塊”示意

貴定互通區內保留原地貌實景效果

組圖:福泉古城垣與服務區景觀矮墻意向圖
除了自然條件復雜多變,貴黃高速的沿線還分布著眾多旅游景區。基于此,設計者在貴黃高速服務區、停車區等人流駐足、休憩地帶,在以園林式手法造景的同時,結合當地民俗風情、歷史文化,打造人文硬質景觀,展示當地文化風貌。其中,舊州服務區結合舊州古城風格,在服務區綜合樓與餐廳之間建造了中式連廊,并在連廊的轉折處設置廊亭,廊亭前做仿古毛石文化墻,體現舊州古城文化元素;福泉服務區結合當地福泉古城垣的景觀特點,在服務區的斜坡上設計多節古城垣矮墻,并配以綠植突出當地人文印象。
廊道既分割又連通景觀斑塊,是出行者與景觀斑塊之間的橋梁。高速公路提出的“廊道”則是基于公路建設主體而言形成的線性空間。
公路的建設,勢必會割裂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從生態學角度解釋,即形成了線性割裂。景觀設計作為一種生態性補償與恢復手法,縫合了這種割裂,并形成了路域內的生態廊道,即區內廊道。同時,通過在建設中利用多種生態恢復手段,還實現了重新修復、銜接原有地區斑塊的效果。
貴黃高速“筑廊道”設計理念,則是強化公路生態效益重要性,并倡導生態補償與生態銜接。因其沿線植被種類眾多,在前期設計者充分調研貴黃高速沿線的植物物種特性,并深入了解沿線的工程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植被種類及覆蓋率、水土保持現狀等的基礎上,綜合各方面條件,最終設計者篩選出了最適宜的鄉土植物,依據群落學原則合理配置,力求將貴黃高速沿線的植被恢復到最佳效果。
調研結果顯示,貴黃高速沿線的生態恢復應主要以適合當地生長的喬木及灌木為主,其中鹽膚木、銀合歡、多花木蘭為必選物種;刺槐及坡柳為可選物種。在植物籽配比中不應加入可選植物,而應該相應增加必選植物的植物籽用量。紅花刺槐、黃花槐、金絲桃、油桐則作為點綴植物,用于邊坡的色彩增加。

貴黃高速沿線生態恢復備選植物一覽
同時,結合貴黃高速沿線的地質特點,設計者還采用“不同邊坡用不同植被恢復”的形式,以“無痕化、全覆蓋”為處理原則,利用鄉土植被無死角恢復施工痕跡。其中,對于一般土質情況較好的邊坡,采用噴播植草灌的方式恢復破損面;對于巖質邊坡或覆土困難的邊坡,采用T型植生板配合掛網的形式,保證土壤和綠化機質的坡面覆蓋,并在此基礎上恢復植被;對于路塹擋墻、護面墻等路基外露的硬防護設施,以遮蓋的方式,在碎落臺處栽植攀爬類植物,并輔助以牽引網,在圬工防護頂部平臺栽植下垂植物柔化邊界。

岔河1號隧道綠化效果
貴黃高速沿線環境保護要求高,還體現在沿線涉及貴州甘溪國家森林公園和蛤蚌河國家森林公園路段,緊鄰朱家山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環境保護區。如何最大化保護和利用原生自然風貌?設計過程中,貴黃高速將生態環保指標精準落地,優化設計成本。其中,在隧道設計時,減少山體鞍部工程,保障山區高速低線位走勢。隧道口設置,更是有效規避山林茂密、河流密集位置,減少出入口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
此外,貴黃高速沿線還跨越汪家大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貴定縣水壩巖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福泉市岔河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黃平縣舊州鎮冷水河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等多個生態敏感區。針對這一特點,設計過程中,貴黃高速就提出在段落路基范圍內集中排水,并設置應急事故池,將水污染風險降到最低,從而構筑綠色生態廊道。
“基質”即為景觀背景。路線所經過地區的景觀背景即是秀美、獨特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人文景觀。
多數公路景觀設計存在過度修飾化的傾向,浪費人力物力的同時,未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過度修飾形成的是封閉的路域環境,從視線上將公路與環境隔離。同時,過度設計還存在浪費資源、破壞區域生態平衡的弊端。

交融于綠水青山間的貴黃高速
針對公路的景觀造景弊端及特點,貴黃高速景觀綠化提出“顯基質”的設計理念,既在景觀設計中凸顯獨特地域文化和自然風光區域,達到“佳則收之,俗則屏之”的基本景觀格局,從一定層面上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所提倡的“節約、節能、高效”設計理念。
貴黃高速沿線環境較佳,為展現不同段落的“生態基質”,設計者在路域范圍內的道路兩側不栽植喬木,而是將周邊環境顯露出來,保證行車視線的開闊。在景觀不佳路段,則采用栽植苗木帶遮擋,例如沿線道路兩側的取棄土場、填平區等地,遮擋綠化采用自然群落式栽植,共設置6種搭配方案,對應各斑塊內段落特色種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貴黃高速沿線的服務區、停車區多設置在山區、丘陵路段,周邊景色俱佳。因此,在進行景觀綠化時,設計者著重考慮周圍自然景觀的融入與協調,例如針對福泉服務區等外部景觀較好的場區,設計者一改大喬木圍合式的常規綠化種植方式,而且采用半開放式景觀設計,在邊界處成組栽植喬木,并在組與組之間留出足夠供游客觀景的空隙,弱化邊界,避免突兀,形成自然過渡,為游客提供更高質量的休憩空間。

路域“顯基質”實景效果——貴黃高速新民井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