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塵

成天一針見血,
自認快意恩仇。
苦心尋章摘句,
風雨中猶清醒。
所謂生民立命,
過眼便成浮塵。
文章若能濟世,
應問懸壺之人。
內卷一詞登上熱搜后,不少人認為這是網絡新詞。其實,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在《判斷力批判》(1790年)中,就明確定義了內卷。如果真要找一個與之類似的詞的話,臺灣作家柏楊《丑陋的中國人》(1985年)中界定的“窩里斗”似乎算一個。
與“窩里斗”的天然貶義不同,內卷一詞出現之初更趨于中性。康德把事物發展分成向內和向外兩個方向,并將向內發展稱為內卷,向外發展叫做進化。后來,內卷逐漸被社會學者演化出節流、挖潛,促進內部競爭之意。
內卷是信息不對稱狀態下的動態零和博弈,受文化屬性和博弈論的雙重歸置。適度的內卷就是向沙丁魚堆中放鯰魚,可以激發群體活力。從這個層面分析,談“卷”色變、見“卷”生怨、一味譴責內卷,毫無必要。但內卷帶來“窩里斗”的災難性后果,卻不得不引起警惕。
有這樣一個故事:兒子橫掃賭場后非常得意,對賭徒父親炫耀。其父淡淡地問了一句:“那么,你知道我是誰嗎?”兒子驚訝地答道:“你是我爹呀!”“你不適合做賭徒,真正的賭徒是六親不認的!”
用以上故事的角色類比,我們反對的,是腦存賭徒心態,對自己人六親不認的內卷。我們反對的內卷,是無出路、被壓抑的困頓,以及無意義、荒謬的競爭。
一句話,我們需要提防的是“卷”中的惡意,以及由此滋生的荒謬加速。比如“寧愿累死自己,也要餓死同行”的無序競爭;比如專注于“摸頂抄底,追漲殺跌”的投機行為;比如助長奶嘴戰略,無視戕害民族下一代思考能力的游戲產業發展;比如“會說就是能力,會講就是業績”的劍走偏鋒;比如放棄實質性創新,將選拔競爭演變成炫書法、炫古文的獨辟蹊徑。
一分為二地看內卷,最重要的是厘清思路,分類無疑是最直接的途徑。筆者從卷的程度出發,分淺、中、深三類,每類分輕度、中度、重度三層進行分析。
淺卷指通過制度帶來緊迫感和饑餓感,實現內部挖潛、形成良性競爭環境的管理方式。中卷指通過制度轉化群體需求、給人以焦慮感,推動內部割裂、引起歸屬感下降的發展思路。深卷指通過制度輸出壓迫,造成對內擠壓,給人以窒息感,導致人心走遠、謊言當道、內斗橫行的應急舉措。
從分類角度分析,淺卷至中卷是可以接受的,但中卷特別是深度中卷,已經在挑戰個人承受能力的彈性極限,應該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深卷應列為不可接受選項,當打補丁、開外掛無法抵消內部熵增時,必然導致組織包容性缺失,個體間割裂感加劇。
如何看待內卷,關鍵要看個人、集體的容忍程度和把控能力。對個人而言,有效區分內卷和情緒宣泄,合理利用第一思維否定法,有意識地增強心理彈性,有利于更好地走出內卷。對集體而論,應更多地在創新和發展上下功夫,多想想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慎用諸如末位淘汰之類的考核辦法,有利于避開深卷,創造和諧的用工關系和內部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