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中

中醫認為,盜汗屬陰虛。輕度盜汗表現為熟睡中或晨醒前1~2小時汗液易出、量少,醒后即止,一般無明顯不適;中重度盜汗患者入睡后不久汗液泄出,甚至濕透睡衣被褥,伴有面部烘熱、手腳心熱、口舌干燥、渴喜冷飲、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等。因此,治療盜汗應以滋陰、固表、斂汗為主,現介紹一方。
具體為:煅牡蠣、黃芪各30克,生地黃20克。將煅牡蠣打碎,先煎,再與生地黃、黃芪一同煎煮,濾取藥液300毫升,分3次溫服,每日1劑,連服5~7日。
牡蠣味咸、澀,性微寒,歸肝、膽、腎經,具有潛陽熄風、鎮驚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的作用,將其煅用可加強收斂固澀功效,因此常用于治療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自汗、盜汗等。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肺氣、益衛氣功效,固表止汗能力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壓作用。生地黃味甘、苦,性涼,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要藥。三藥合用,共奏滋陰潛陽、固表止汗的功效,同時兼顧益氣固表、潛陽固澀,治療盜汗效果不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咳嗽、痰多或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舌苔厚膩等癥狀,不宜使用本方。
嗜好煙酒者,通常有咽喉腫痛、嗓音沙啞、痰多咳嗽等表現,易心煩不寐、胃納不香,不妨煮碗魚腥草青果湯。
具體為:魚腥草200克,青果8~10個,生姜3片,無花果2個,蜜棗1個,瘦肉250克。將魚腥草根莖來回搓洗并沖洗后剪短;青果拍扁;無花果和蜜棗洗凈;生姜刮皮切片;瘦肉切塊。全部材料放入鍋中,加清水,大火煲滾后轉中小火再煮一個半小時,即可熄火調味。
臨床上,魚腥草經常用來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腮腺炎以及泌尿道感染。青果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食欲不振、暑熱煩渴、聲嘶咳嗽等。魚腥草青果湯清甜滋潤,既能清熱解毒、生津利咽、消暑利尿,又兼顧脾胃、養陰安神,不會過于寒涼,非常適合嗜好煙酒者飲用。
摘自《生命時報》
◎文/王慧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有些人平時經常加班,基本不運動,喜食油炸食品,時感心悸,多伴有面色暗沉、油脂分泌較多、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等表現,中醫辨證屬“痰熱擾心”證。
中醫認為,肺、脾、腎功能障礙均可導致津液失衡,從而形成痰。痰阻于心,阻礙氣血正常運行,影響心主血脈、主神明的功能。若痰與熱結,則會生成痰火。痰火擾心,導致心神不寧,表現為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痰火內蘊,會灼傷心氣、阻遏氣機,有胸悶煩躁癥狀;痰火上擾心神,則失眠多夢。有上述癥狀者可選用黃連溫膽湯清心降火、化痰安神。
組方為:黃連、枳實、半夏、陳皮、生姜各6克,竹茹12克,甘草3克,茯苓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為君藥。黃連清熱瀉火;竹茹清熱化痰,均為臣藥。加入行氣消痰的枳實,以及理氣燥濕的陳皮,即遵循“治痰須治氣,氣順則痰消”的原則。搭配茯苓可健脾滲濕而安神。甘草為使藥,能益氣和中、調和諸藥。需注意,患者應在專業中醫師明確診斷及指導下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