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南京)
元明以來,文人篆刻家以自己對藝術本質的理解,選擇漢印作為篆刻的創作母本,基于此,“印宗秦漢”的觀念成為篆刻藝術生發的起點,“雅化”成為文人對篆刻審美語言的自覺規范。在這樣的審美理念下,靜與美、情與理、古與淡成為印面深層次的品格訴求,從趙孟到文彭,從汪關到林鶴田莫不如此。
當代展覽繁榮,篆刻藝術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書畫,絕去依傍,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案頭把玩已不再是欣賞的主要模式。有學者說篆刻藝術從“案頭時代”走向了“展廳時代”,此論不無道理。展呈方式、賞評標準、欣賞人群的改變必然導致創作理念和創作技法的改變。筆墨當隨時代,“印法”之變就在情理之中了。相對于漢印,戰國古璽印式更適合人們對于展廳視覺沖擊力的期待,章法大開大合,刀法任情恣肆,字法縱橫排疊,這類寫意古璽印風的流行正是例證。
延續漢印的技法已無法滿足于人們對于深度挖掘古璽印式的需要。戰國古璽印式的開發需要對藝術觀念、創作技法、品評標準的全面探索,“印法”之變由此生發。葉銘在《趙?叔印譜》序言中云:“善刻印者,印中求印,尤必印外求印。印中求印者,出入秦漢,繩趨軌步,一筆一字,胥有來歷;印外求印者,用閎取精,引伸觸類,神明變化,不可方物。二者兼之,其于印學蔑以加矣。”我想,這種方式依然值得當代探索古璽印的篆刻家借鑒。印中求印以深入古璽印的形式語言與精神內涵,印外求印以豐富古璽創作技法并擴充此一印式的內涵,則“用閎取精,引伸觸類,神明變化,不可方物”之境便不能致矣。
種種原因導致前人對古璽印式的創作未成規模,這為當代印人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我們欣喜地看到古璽印風在展廳時代大為繁榮;也遺憾地發覺在以展覽為指揮棒的當下,不少印人的作品趨于雷同、趨于草率、趨于流俗;市場的誘惑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量的作品僅得形式而鮮有內涵,缺乏深度思考,這是當下印壇之失,應當引起有志于此道的篆刻家深刻反思。

陳維篆刻作品選
戰國璽印風格的篆刻創作的首要問題是字法。戰國時期“文字異形,言語異聲”,諸侯紛爭和地域隔絕導致六國古文與周秦文字有著很大的差異。由于秦國在地域上與周故地較為接近,秦文化又崇尚質樸實用,其文字風格簡約大方。六國古文則與秦國文字有著很大的差異,出現了大量的俗體字和異體字,有很多文字的寫法與許慎所言的“六書”不符,加上地域文化的差異,文字審美上也出現了很多新風尚。春秋戰國時,楚國崇尚巫術,其文字多宗教傾向的神秘色彩,吳越地區有“斷發紋身”的習俗,故而裝飾性鳥蟲篆極為發達,春秋戰國時期的鳥蟲篆也大多出現在吳越地區。戰國古璽印式篆刻創作應該把文字的準確作為創作的前提,如果文字都無法保證正確,如何能進行藝術創作呢?這也是近年來國展評審為什么要進行文字審讀的原因。在保證文字正確的前體下還應該注意各系用字的不同規律,例如齊陶文風格的創作文字應盡量接近齊系文字字法和風格。齊文字多加與文字本意相關的指意偏旁,如“陳”字在下方加“土”旁,這與東周陳地的“陳”加反文旁作“敶”有著很大的區別,齊國的“市”字也常加“土”旁。文字的準確是戰國璽印風格創作的基石,也是戰國璽印風格篆刻創作的難點。當代古璽印式的創作,不少作者機械地將字典里的文字套用在作品中,不辨文字的時代特征、地域特征,甚至連文字的正誤都不辨,又遑論藝術創作的高度呢?
戰國璽印風格的篆刻創作在觀念上要打破漢印均勻排列的章法格式。習慣了漢印創作的作者在面對古璽印式時常常對其靈活多變的章法無法適從,古璽所用文字屬于大篆體系,文字象形性強,輪廓大小不一,文字空間疏密有別,其章法并非如漢印均勻分布,而是隨文字大小疏密的不同變化來組織章法,這種以“字組”為單位的印式有著很強的空間自由度。古璽創作要熟悉這種自由式的組合,既要避免文字如“算子”狀的均勻排布,也要避免章法無序、空間雜亂,這個前提則在于首先要熟悉戰國文字的構形規律,能夠根據章法布局的需要來處理入印文字的結構造型,其次要掌握戰國璽印的章法規律,做到在氣息上純正入古。古璽的章法“舒可走馬,密不透風”,這與中國畫“計白當黑”的處理方法類似,取法古璽要在章法上多下功夫,多讀古印多思考,于細微之處發掘新的構成形式,如果僅僅是機械套用成法則會養成陋習而難臻古璽印創作的妙境。
戰國璽印風格的篆刻創作要避免隨波逐流,被時風所囿。近年來,書法篆刻展頻數,展覽已然成為創作的指揮棒,獲獎作品往往成為篆刻作者直接取法的對象。我們常說藝術創作要“取法乎上”,直接學習入展作品的現象儼然是“取法乎下”,這對于篆刻藝術的良性發展史是不利的,對于印人個人的發展從長遠來說也有很大的不利,作者可能在短期內獲得名利,但是練壞了手和眼,缺乏對優秀經典作品的辨別能力,將會使得作品越來越缺少技法厚度與文化深度。我曾寫過一篇《篆刻展覽利弊說》的短文討論篆刻展對于篆刻創作的利弊影響。竊以為篆刻藝術作品的好壞,其最核心的標準是模式是“傳統+創新”,但是傳統有無數種形式,創新也有無數種可能,展覽的指揮棒作用使得一部分篆刻創作者相互取法,面目趨于雷同,大家對篆刻傳統的理解常常囿于流行風格所指,這一點應該引起有志于篆刻創作的藝術家的注意。

陳維篆刻作品選

陳維篆刻作品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