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 陳一年 (香港)
攝影大師陳復禮的藝術生涯中,一直保持孜孜不倦的創新精神。《影畫合璧》是他的一系列創造性藝術實踐代表作,顯示了他廣交藝友的大匠風范,也為我們留下了一批具有特殊價值的藝術珍品。
2008年初,應《中國攝影家》雜志之請,由我對陳復禮大師進行了一次訪問,其中重點是關于《影畫合璧》系列的創作回顧,訪談文章曾刊登在《中國攝影家》雜志2008年2月號,題為“徘徊在雅俗之間——陳復禮訪談錄”。本畫冊節選其中有關“影畫合璧”的部分,以饗讀者。
由1979年開始,陳復禮先生應中國攝影界邀請,在全國多個省、市、自治區舉辦個人作品巡回展覽。從那時開始,陳復禮先生被國人廣泛認識。繼而他擔任了全國文聯、政協等機構的委員。陳復禮利用出席全國文聯會議、政協會議,以及與文藝界人士的交往機會,先后邀請了數十位書畫家為他的攝影作品補筆,孕育出《影畫合璧》系列作品。
陳復禮事先有充分準備,根據合作者的藝術風格,選出適合的照片,任他們自由發揮。這些照片留有補筆的空間,還附上一些空白的相紙讓書畫家適應這種陌生的紙張。傾情合作的中國書畫家都是藝術造詣甚高的大家,包括吳作人、劉海粟、李苦禪、李可染、黃冑、吳冠中、黃永玉等,陳復禮與他們共同合作了百幅以上的《影畫合璧》作品,彌足珍貴,當屬最早的“多媒體藝術”作品,可謂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
他說:我當時搞《影畫合璧》,除了想創新,就是通過攝影與繪畫聯姻,來提高攝影藝術的地位,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為畫意攝影開辟一個新天地。藝術家們用中國的毛筆、墨和色彩,在預備的攝影照片上揮毫,讓不同藝術材質融合為統一的畫面。這些別開生面的作品,一經展覽、出版等活動,即引起轟動并引發了熱烈的藝術交流和討論,成為那時的社會盛事。
問:……您開創了“影畫合璧”的藝術形式,像是展開對于您的攝影作品的二度創作。而這個創作過程更像是一種攝影行為,這方式在今天看來非常有趣,有如“行為藝術”。請您談談起初的想法好嗎?
答:中國的文藝家們有一種很有人情味的傳統,即不同類別的文藝家各展所長,融繪畫、書法、詩詞、金石篆刻于一爐,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又或者,以一本折頁冊子,請不同的文藝家留下墨寶,成為一部合集。這樣的行為,其它國家的文藝家會有嗎?我相信,同是這個陳復禮,如果不在中國也就不會有此想法。
我只是企圖把攝影這種與書畫差異更大的藝術門類牽到一起。
而我有了想法之后,也要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個特別的時空環境、一系列周全的安排下才能完成《影畫合璧》系列,從這點來說,也許真有“行為藝術”的味道。
我最早是向吳作人先生和黃胄先生說出“影畫合璧”的合作形式,得到他們的熱烈贊同。
問:創作《影畫合璧》系列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答: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我參加全國文聯大會,文學藝術家們濟濟一堂,那時我首次在北京舉行個展,為人所認識,文聯大會又使我與文藝家們交往更深,因此,我萌生了完成《影畫合璧》的愿望。
我請求合作的都是了不起的“大家”。大家們欣然合作,動機單純,沒有“筆下有黃金”的觀念,完全是出于友情和重拾事業的歡欣。在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我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愿望。
問:1966-1976年您的攝影創作好像停頓了,《影畫合璧》與那段遭遇是否有關聯?
答:那十年,我雖然不像內地文藝家們受到那么大的沖擊,但是心情壓抑,也難以返回內地進行攝影創作。之后重回內地,朋友重逢,使我想到“影畫合璧”的創作方式,其實也有與朋友們“聯歡”的意味在里面。
問:當時您是如何與這些畫家們合作的?
答:我長期都有與書畫家朋友交往,較集中的機會是在全國文聯大會期間。
我對各位畫家的風格有所了解,知道他擅長畫什么,便預先選好相適合的攝影作品,放大成大約20×24英寸的照片,有時要制作數張供一位畫家選擇,或者供畫壞了重畫。例如:我用沙漠的照片請吳作人補畫駱駝;以古樹亂枝的照片給李苦禪補畫老鴉;用一幅卡通化的鱷魚頭,讓漫畫家華君武施展他的幽默……
問:1984那年,《影畫合璧》在香港引起爭論,對您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影畫合璧》是兩種不同門類藝術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嘗試,引起爭議是很正常的事,而最集中刊登關于《影畫合璧》的爭論文章的是香港的《攝影畫報》(陳復禮是創辦人,時任董事局主席),我是支持有學術氣氛的爭論的。
問:后來《影畫合璧》這類作品為什么沒有延續下來?

古松 題詩/劉海粟 攝影/陳復禮
答:《影畫合璧》是把不同門類藝術共冶一爐的嘗試,因為攝影和繪畫的特性不同,材質各異,在攝影照片材料上施展繪畫的技巧確有一定的限制。而且,我不是在創立一種新藝術,而主要目的在于實現不同門類藝術家的合作、交流,是一種聯誼行為,“情”的因素遠重于“物”。我征求《影畫合璧》作品由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高潮在80年代上半期,一直到90年代初才停止,時間跨十幾年,珍藏的作品過百幅。后來,隨著一個特定歷史環境的結束,產生這種作品的社會條件也時過境遷了。
問:《影畫合璧》在您一生的攝影創作中處于何種地位?今天您是如何評價這一系列作品的?
答:《影畫合璧》始終是我非常珍重的一批藝術作品,是情誼之作,我甚至珍視如寶,也許別人是難以理解的。它們是我的藝術活動的組成部分,但我不能視作我一人的作品。現在,參與合作的書畫家們一部分已先我而去,睹物思人,這些獨特的藝術品更是彌足珍貴。
問:在《影畫合璧》完成之前,照片是作為一種半成品,您是如何看待您與畫家之間的關系的?
答:我請畫家們補筆的照片,確實是不完美的半成品,這樣才能留有補筆的余地,引出畫龍點睛之妙。在這樣的合作中,畫家和我的關系是平等的,都是創作者之一;但我是征求者,是集藏者,所以是擁有者。在那些年頭,人與人的關系較單純,重情誼。我常利用聚首的機會為文藝家朋友攝影造像,鄭重贈之。而我所存的文藝家朋友影像,也請對方簽名留念。

秋江水冷鴨先知 補畫題字/黃永玉 攝影/陳復禮
問:《影畫合璧》為什么大都是請國畫家和書法家們補筆,而沒有請油畫家或雕塑家。
答:我在前面說過,中國書畫家有同堂命筆的傳統,而西洋畫家卻無。這里面也許既有文化和倫理的差異,也同藝術材料的特性有關。以油畫或雕塑的材質,恐怕與攝影材料更難撮合在一起。其實,與我合作的畫家也有畫油畫的,如吳作人,但他自然而然用國畫補筆,一定不會選用油畫的。
問:1979年,您到中國大陸辦個人攝影展的背景是怎樣的?
答:那是我第一次在大陸舉辦個展,也是內地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境外華人攝影家的作品展。當時由新華社牽頭,促成了這個展覽。先有香港預展,再上北京美術館首展,然后在全國巡回展覽,前后歷時兩年。
問:您是如何分析:為什么1979年您的作品展會在大陸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答:當時中國內地的文化藝術剛剛結束了長期封閉的狀態,人們很渴望看到世界上的藝術天地。大家突然間看到,攝影原來可以是那樣美好,充滿詩情畫意的,覺得非常震撼。所以這在當時中國大陸的攝影界影響較大。
問:1879年至1980年代,您的作品主要通過什么途徑在中國大陸傳播?

影子 補影題字/吳冠中 攝影/陳復禮
答:我在內地的攝影展經過20多個省市的巡回,直到80年代初結束。80年代是我最頻繁進入內地拍攝的時期,陸續有些地區主動舉辦我的作品展,也有出版社出版我的攝影集。因為攝影圖像對剛剛起步的旅游開發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980年我參與創辦的香港《中國旅游》畫報常刊登我拍攝的內地風光。《中國旅游》和我創辦的《攝影畫報》在80年代都得以在內地發行。
問:您是如何看待1980年代以來由您引起的在中國大陸風光攝影熱的?
答:畢竟風光攝影是美好的,容易引人入勝,利于攝影藝術的普及。風光攝影熱對改革開放后藝術攝影在中國內地的復蘇起了推動作用,但是也使一些人滿足于浮光掠影,只求表面風光,卻缺乏內涵。拍攝風光也要有藝術修養,要有真情實感,要有思考,才能有大的提高。
問:對廣泛出現在今天當代藝術中的“觀念攝影”,您如何評價?從事這類攝影的人很多都是當代藝術家,他們幾乎都是繪畫出身,或者說他們幾乎都是畫家。
答:從視覺上看,影與畫是有一定的親和感的;攝影術誕生時,人們曾把攝影作為繪畫的一種新形式來看待。后來分野拉開了,無可否認,在藝術地位和輩份上繪畫都是老大哥。我們從事“影畫合璧”的創作方法,就很注重在繪畫中吸取養分。 “影畫合璧”有創新的因素,也有借比攝影發展得更加成熟的繪畫之長為攝影“點睛”的作用。當然,攝影始終要走發揮自身特性的道路。
反而,現在有些畫家卻看中了攝影術和新科技結合而形成的一些繪畫所不能達到的技巧,用來追求特殊的藝術效果,這是可喜的事情。
不過,由于我遠離了新進的藝術潮流,已很難去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