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友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 鄭州 45000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開創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及其劃時代意義,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總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1978年,中國總人口為9.6億,占世界比重為22.5%。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678.7億元,折合2138.8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僅為1.8%,居世界第十位,經濟總量世界占比與人口占世界占比極不相稱。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為385元,折合224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0.4%,在世界18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175位,是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迎來新的春天。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召開,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他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p>
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為制定黨的基本路線和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他領導科學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擘畫了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鄧小平主持制定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召開,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p>
1980年1月,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強調“要有一條堅定不移的、貫徹始終的政治路線”,指出:“這條路線我們已經制定出來了。葉劍英同志的國慶講話,這樣表述我們的這個總任務,或者叫總路線: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是第一次比較完整地表述了我們現在的總路線。這就是當前最大的政治?!?/p>
黨的十三大確立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明確了我國發展的奮斗目標。
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p>
1984年6月,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來訪時我同他首次談到的。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八百美元?!?/p>
黨的十三大提出中國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992年,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判斷改革開放姓“社”姓“資”等重大問題作了深刻詮釋,糾正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錯誤觀念,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了新的階段。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判斷改革開放姓“社”姓“資”,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至黨的十六大,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在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等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并不斷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向21世紀。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大會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p>
1987年GNP比1980年翻一番,實現了第一步戰略目標,20世紀80年代末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1995年GNP比1980年翻兩番,提前五年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20世紀末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促成了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快速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牢了物質基礎。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作出了21世紀前20年中國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論斷,提出了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實現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實現翻兩番奮斗目標,2001—2020年GDP年均增速需達到7.2%以上。
從黨的十六大至黨的十八大,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擴充為“四位一體”,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做了全面部署。把黨的基本路線中關于奮斗目標的表述由“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調整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用“和諧”二字對應社會建設。
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實現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實現人均GDP翻兩番奮斗目標,2001—2020年人均GDP年均增速需達到7.2%以上,GDP年均增速要達7.7%以上,比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奮斗目標高0.5個百分點(見圖1)。

圖1 黨的十六大和黨的十七大奮斗目標
2016年以2000年為100的GDP定基指數為426.1,比2000年翻兩番,提前四年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奮斗目標。2017年以2000年為100的人均GDP定基指數為413.3,比2000年翻兩番,提前三年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奮斗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是繼實現從貧困到溫飽的跨越之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次歷史性跨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千百年美好社會理想的必由之路。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奏響了“強起來”的雄壯樂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拓展為“五位一體”,內容更加全面和完整。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兩個翻番”奮斗目標與黨的十七大目標相比體現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GDP翻一番,2011—2020年年均增速要達到7.2%;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2011—2020年年均增速要高于7.2%,城鄉居民總收入增速要高于7.7%,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將增加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見圖2)。二是標準更高。2001—2010年GDP達10.5%的高速增長產生的經濟量形成2011—2020年翻一番的基數,基數抬高了。

圖2 黨的十八大“兩個翻番”奮斗目標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全會通過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起草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了60個方面、336項改革措施,力度前所未有。全會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p>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了艱辛的理論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安排,把原來確立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前到2035年完成,把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表述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增加了“美麗”的要求和“強國”的表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GDP從 2012年的538580億元增長到 2020年的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2020年GDP是2012年的1.636倍,2013—2020年年均增長6.4%。雖然GDP增速低了,但質量效益大幅提升。按可比價格計算,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是2010年的1.938倍和2.008倍,基本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番”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大國工程實現歷史性跨越。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車、中國裝備、中國5G……一個個奇跡編織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圖,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疤煅邸毖部?、“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龍”入海、“鯤龍”擊水、“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航母入列、大飛機首飛……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主場外交精彩紛呈,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也為解決當今許多全球性問題指明了方向。提出并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主辦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首腦會議、世界政黨會議等,向世界展現了強大中國的無限魅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升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能力,為堅定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不久,黨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經過13個五年規劃(計劃),我們已經為實現這個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30年是完成這個歷史宏愿的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到2035年,用3個五年規劃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后,再用3個五年規劃期,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那么,我國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什么樣的現代化國家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特別強調了五點,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這樣,我國發展就呈現七種不斷遞進提高的階段,即貧窮、溫飽、小康生活、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現代化強國、偉大復興。
未來15年,我國經濟將發生歷史性變化,據預測:中國GDP總量將于2030年左右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人均GNP將于2022年左右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25年左右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GDP若能實現5.3%以上的年均增速,人均GNP將于2035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順應世界現代化的時代大勢,又蘊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新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了可資借鑒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了思路,新時代的中國將在世界文明史上再創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為中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科學思想指導和根本政治保障,也在世界上樹立了獨立自強、良政善治、穩定繁榮的生動范本?!敝袊厣鐣髁x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創造了一個個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跡。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日益展示出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創造了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人民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從溫飽到總體小康,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三大跨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高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使中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居于有利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當今世界發展格局正在由兩極化、一極化,向多極化演進,趨勢不可逆轉。資本主義本身不可調節的矛盾和弊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暴露無遺。馬克思主義作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論斷仍然是真理。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該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算起,到21世紀中葉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約一百年。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集中體現在“三升三降”:東方國家的國際地位在上升,西方國家的國際地位在下降;社會主義國家的地位在上升,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在下降;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在上升,發達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在下降。
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必將繼續證明,強大的中國將扛起歷史責任,解答時代命題,展現新時代擔當,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豐富了社會主義的內涵,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根據時代條件不斷賦予鮮明的中國特色,使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充分展現,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由傳統向現代的飛躍,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作出了杰出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煥發著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樹立了一面光彩奪目的偉大旗幟,提振了世界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世界社會主義終將迎來美好的未來。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只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持之以恒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就一定能奪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