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冠文

錢學森是我國的“導彈之父”“航天之父”,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用系統工程方法指導國防工程建設和工農業生產,是他求真務實科學精神的具體表現。他的系統科學成就與貢獻充分反映出他的科學創新精神,同時也深刻體現出他的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
20世紀40年代,錢學森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組織——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小組的5成員之一。
錢學森出生于中國內憂外患、被人宰割的時代。因此,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是他一生的追求。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國,他赴美留學求取知識。
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決定回國參加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他的決定引起了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美國官方“文件”通知他,不準離開美國。幾天之后,他突然被逮捕。
錢學森的遭遇,引起加州理工學院中堅持正義的同事和學生的同情,在他們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強烈抗議下,美國特務機關被迫釋放了他,但限制他的行動,監視和檢查他的信件、電話等。
錢學森爭取回國的斗爭得到世界各國主持正義的人們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極大關懷。1955年8月,美國政府被迫同意錢學森回到中國。
1955年.錢學森回國后,積極參與我國火箭和空間事業的規劃和組建工作,并用他在空氣動力、火箭發動機等領域的博深知識,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火箭和空間技術人才。
1956年,錢學森提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主持編制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中的《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方案。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研究火箭、導彈的科研隊伍,開展火箭技術的研究工作。
1960年11月5日,在他的參與和組織下,我國發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導彈。此后,中國的火箭開始走上了獨立研制的道路。
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東風2號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用導彈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發射試驗傳出捷報。
1965年1月8日,錢學森建議將建造人造衛星研制計劃納入國家任務。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
在1956年~1970年短短的14年間,中國在一無資料、二無技術,經濟基礎薄弱,外國專家突然撤走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自行設計、制造、試驗,并成功發射了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這里都包含著錢學森的卓越奉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錢學森花費很大精力,一方面研究和總結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和系統實踐的進展和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又從系統角度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體系結構,構建系統科學體系。他建立的系統科學體系,不僅指明了已有學科的層次歸屬,還指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方向,使上述局面變成為“分門別類,共居一體”,這對系統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0世紀80年代初,錢學森就明確地提出了系統論和系統論方法。他指出,在應用系統論方法時要從系統整體出發,先將系統進行分解;在分解研究的基礎上,再綜合集成到系統整體,實現1+1>2的整體效應;最終是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這是錢學森在科學方法論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到逝世前,錢老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建立系統科學及其體系上,并且開創了復雜巨系統科學與技術這一新領域。在這個階段上,錢學森的系統科學思想和系統方法有了新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進入了新的階段。特別是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思想和綜合集成方法,已貫穿于工程、技術、科學直到哲學的不同層次上,在跨學科、跨領域和跨層次的研究中,特別是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相互交叉、結合與融合的綜合集成研究方面,錢老都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
基于系統的復雜性層次的不同,他提出了新的系統分類:將系統分為簡單系統、簡單巨系統、復雜巨系統和特殊復雜巨系統。其中社會系統是最復雜的系統了,又稱做特殊復雜巨系統。這些系統又都是開放的,與外部環境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所以又稱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錢學森發展的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是他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他開創的由綜合集成方法、綜合集成理論、綜合集成技術與綜合集成工程構成的復雜巨系統科學技術體系,把系統科學體系大大向前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