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渝生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研究員)
12月25日,是朱光亞院士誕辰97周年紀念日。
兩院院士朱光亞(1924.12.25—2011.2.26),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協主席、名譽主席,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1949年,25歲的朱光亞剛從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畢業并獲得博士學位,就義無反顧地于1950年2月,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國。歸國前,他牽頭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撰寫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吁海外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其愛國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1956年,新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這一年,朱光亞參與籌建近代物理研究室,擔負起為新中國培養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的重任。同年,朱光亞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朱光亞全身心投入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和核工業的偉大建設事業達半個多世紀。他說:“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國的西北戈壁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時,朱光亞不禁潸然淚下。據說,朱光亞這輩子喝酒只醉過一次,就是在這個晚上。
1966年12月,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的氫彈原理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僅僅兩年兩個月。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驚嘆中國在原子彈和氫彈上獲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后來李政道了解到,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學家團隊。他在西南聯大的同窗好友朱光亞在這個科學家團隊中起了非常重要的領軍作用。李政道脫口而出,稱贊朱光亞是中國科技的“眾帥之帥”。
1969年,朱光亞參與組織和指導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加工技術和核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
1986年,鄧小平親自批準實施中國第一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朱光亞參與組織和指導了專家論證工作,以及《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的起草。

1991年,朱光亞繼李四光、周培源、錢學森之后,擔任第四屆中國科協主席。
朱光亞擔任中國科協主席的5年任期,正值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時期,針對如何看待科協從事的科學普及等社會公益性工作,朱光亞明確指出:“科協的最大優勢,就是作為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群眾組織,能夠最廣泛地團結和聯系全國各地區、各民族、各條戰線、各類崗位、各種年齡的科技工作者,這是我們能夠履行自己職責的根本基礎和條件。我們應當無比珍視這一優勢,把這一優勢最充分地發揮出來。”中國科協應當成為“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能夠對成員提供有效服務和維護合法權益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從而使科協的影響力、凝聚力和經濟實力協調發展。
1994年,朱光亞被選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并擔任中國工程院第一任院長、黨組書記,領導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為中國工程院的初創和發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開拓性的工作。
1996年,72歲的朱光亞被推舉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
1999年,75歲的朱光亞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4年,朱光亞以80歲的高齡,蒞臨中國科技館參觀指導有關航天展覽,并和宇航員一道同青少年見面。我也應約去朱光亞家中拜望和請教過他,他對中國科技館在常設展覽的基礎上,適時舉辦各種專題科技展覽以作為重要補充的做法,表示贊賞,還為我主編的《奮斗與輝煌——中國科技百年圖志》一書題詞,使我們深受鼓舞。
2004年12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將中國國家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朱光亞被評為“感動中國2011 年度人物”,其頒獎詞稱:“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