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柳岐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副秘書長)

最近這幾年新聞里頻頻出現的碳中和、碳達峰、凈零排放、氣候中立等詞匯,在潛意識里一直覺得這是距離我們普通老百姓很遙遠的事,或者說是一件很超前的事情,后來了解的多了,才理解為什么這個話題能成為近年全球關注的焦點,并已經開始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不僅是眼前的危機,更是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現在的氣候危機很大原因是人類工業革命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造成了地球暖化升溫,如果不阻止地球升溫超過工業革命前1.5攝氏度到2攝氏度之內,地球很可能在2100年就不宜人類居住。二氧化碳是對環境威脅最大的溫室氣體,不但因為排放大,并且它在大氣中會存在數百年以上;另一類生命期限長的溫室氣體是一氧化二氮,壽命也超過100年。也因此,大多數企業或組織都把二氧化碳作為優先要減除的溫室氣體。要阻止地球持續升溫,一大關鍵就是在2050年以前,全球碳排放要降回2005年的水平。
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因為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不是只有二氧化碳,還有甲烷等等,要逆轉氣候危機光是減碳還不夠,必須是要減少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凈零排放”指的就是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值。
如果一個企業或組織清除的二氧化碳遠超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會達到碳負排放的效果。
那么,氣候中立是什么?當一個企業或組織的活動對氣候系統沒有產生凈影響時,就是氣候中立。在氣候中立的定義中,還必須考慮區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應,例如輻射效應(比如來自飛機凝結軌跡的輻射效應)。
總而言之,碳中和目標只與二氧化碳有關,而“凈零”目標包括所有溫室氣體,“氣候中立”目標也考慮其他影響,如輻射效應。
凈零、碳負排、碳中和、氣候中立等等,都是用來設定相關控制氣候行動的目標相關詞匯。對大多數企業或者組織來說,這些名詞的意義可能很接近,進一步分析這些名詞的不同定義,就可以看出對企業或組織的不同要求與使命。
要達到以上這些氣候目標,首先要知道自己所屬的企業或組織每年排放多少溫室氣體,有哪些營運或制造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因此要針對自己的企業進行碳足跡盤查,包括營運過程、生產制造。企業推動溫室氣體管理包括盤查、認知、申報、減量、交易及永續經營。盤查之后,就要針對各種溫室氣體產生的狀態去分析,可以減少的就減少,不能減少的就替換。例如在用電部分,節電就可以減少溫室氣體,但人類文明不可能不用電,因此就可以透過改變能源結構,大量采用再生能源替代燃煤或燃氣發電,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我國將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第一階段2020年至2030年,主要目標為碳排放達峰。在2030年達峰目標的基本任務下,主要任務是降低能源消費強度,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煤炭消費,大規模發展清潔能源,繼續推進電動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倡導節能(提高工業和居民的能源使用效率)和引導消費者行為。
第二階段2030年至2045年,主要目標為快速降低碳排放。達峰后的主要減排途徑轉為可再生能源為主,大面積完成電動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同時完成第一產業的減排改造,以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等技術為輔的過程。
第三階段2045年至2060年,主要目標為深度脫碳、參與碳匯、完成“碳中和”目標。深度脫碳到完成“碳中和”目標期間,工業、發電端、交通和居民側的高效、清潔利用潛力基本開發完畢,此時應當考慮碳匯技術,以CCUS、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等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的負排放技術為主。
40年內達到“碳中和”對中國經濟來說,是挑戰和機遇并存,我國由于新能源起步較晚而存在后發優勢,隨著深度減排的到來,相信這也是一次機遇,不少領域中國將會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