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軍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用1700萬美元拍攝一部電影,在今天的好萊塢不算什么事。然而在1982年,這是一筆巨款。即便是《星球大戰》,第一集也只花了1200萬美元。
這部影片英文名字叫《Tron》,它有好幾個中譯名。最準確的叫《儀器》,最流行的是《電子世界爭霸戰》,此外還被譯做《地牢霸主》等名字。它的續集《Tron2》被中國電影發行商譯為《創:戰紀》。“創”是“Tron”的音譯,指虛擬世界里的一個數字人,它還指程序員弗林創造的元宇宙。
當年還沒這些概念?那有什么關系。看完《Tron》后你就會發現,它正是元宇宙的早期銀幕設想。
主人公凱文是軟件公司程序員。他研發出一款游戲,被同事狄林杰偷走,當成自己的發明。由于游戲業績很好,狄林杰一躍成為公司主管。在他主持下,代號“考爾”的主控程序通過網絡連接公司所有研發小組,給研究帶來了無窮便利。
凱文憤而辭職,又用黑客手段入侵公司網絡,試圖找回游戲程序,從里面找到自己主創游戲的證據。與此同時,安全專家布萊德里研發出一款名叫“創”的軟件。它不僅能監視網絡入侵,而且能監控主程序“考爾”。布萊德里認為“考爾”中了很多電腦病毒,馬上就要發作,影響整個公司的電腦。另外一個研發小組更神奇,他們正在研制把物體變成信息傳輸的技術。
多方角逐中,“考爾”開始擁有自我意識。它威脅狄林杰把自己所在的元宇宙從網絡中斷開,否則就揭發狄林杰的罪行。狄林杰只好遵命。“考爾”又發現凱文正在入侵網絡,便操縱電眼將他分解成信息,帶入自己的元宇宙,變成數字人“弗林”。
在這個元宇宙中,所有程序都有人類外表,能意識到自己的處境,還知道元宇宙的結構。它們是典型的數字人。由于和原創網絡分開,“創”成為一個離線數字人,也被“考爾”鎖在元宇宙里面,他知道“弗林”曾經是自己的“使用者”,并堅持為“使用者”服務。
“弗林”是真人變成的數字人,擁有改變元宇宙的能力。最初,“弗林”震驚于自己的處境,像其他數字人一樣被真實世界的人類操作著玩賽車游戲。當他明白過來后,便和“創”一起逃離游戲區,向“考爾”所在的核心空間進發。“弗林”還恢復了使用者的能力,組建門形偵察器。“考爾”則派出門形武器、以及大批紅衣打手阻止他到來。
在浩瀚的元宇宙里,雙方展開一波波大戰。“創”最終來到考爾面前,用病毒將它分解成電子信號。元宇宙與整個網絡的聯系恢復,“弗林”也逃脫出來,恢復成肉身凱文。
今天再看這部早期電影,里面虛擬世界的畫面就像“俄羅斯方塊”一樣單調。然而在1982年,私人電腦在美國都還沒普及,人們更不清楚什么是“電腦病毒”,什么是“網絡”。像進入主控程序前要輸入密碼這類細節,在當年都是十足的“高科技”。
影片里,凱文進入電腦空間后代號“弗林”。今天,玩游戲要注冊“馬甲”已經成為常識。而在當年,這給人足夠的神奇感。
制片商迪斯尼公司為這部電影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電腦設備,現在看來十分簡陋。一只U盤能存貯幾十G信息,體積相當于鑰匙。當年,存貯300M的“硬盤組”就有家用電器那么大。限于技術,片中大部分元宇宙鏡頭只能用二維畫面顯示三維效果,數字人角色只是在人臉上加線條,好多畫面用手工繪制。
但是在40年前,這樣的電影創意十分超前。值得一提的是,總共有500多人參加這部電影的后期制作,臺灣宏廣軟件公司就派來200人,這是華人參與頂級科幻電影特效的早期例子。
影片中,編導想突出元宇宙的程序化色彩,讓畫面充滿光和線條,芯片設計圖被用來當成元宇宙地圖。當然,不可能完全寫實地表現芯片世界,那樣銀幕上就只剩下閃光和數字。所以電影賦予每個程序一張人臉,用喝發光的水來表現它們在吸取能量,用互擲飛盤表現彼此攻擊。程序甚至會死去,分解為電子流。
很少在哪個題材上,電影會走在小說前面,但元宇宙題材就是由這部電影開創的。賽博朋克經典《神經漫游者》,以及現在人們熱議的《雪崩》,都完稿于這部電影之后,很難說沒受到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