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12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第十三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1)》。今年主題聚焦碳達峰碳中和。
“碳達峰碳中和是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更是重大戰略機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介紹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只是能源系統的變革,而是需要對現行社會經濟體系進行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包括工業能耗占比較大,能源效率相對偏低,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任務還很重等。
綠皮書指出,落實雙碳目標重點在減排,難點在能源轉型。特別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工業、建筑、交通等各個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尤其要發揮企業主力軍的作用。在此過程中要特別警惕轉型過程中的風險。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抓手,是必答題,不是選擇題。”謝伏瞻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多維、立體、系統的工程。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才能行穩致遠。
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已經具備很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礎和有利條件,特別在新能源、智能電動汽車、5G、工業機器人、互聯網經濟等代表未來綠色經濟的產業方面,具有技術領先、競爭力強的優勢。目前,火電、風電裝機處于全球第一。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球比重達到31.9%,風電、光伏裝機占全球比重分別達到38.5%和35.8%,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并且仍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
2021年是全球多災多難的一年,無論是世界各地還是我國,都遭受了很多與氣候相關的極端災害。特別是鄭州的特大暴雨災害,無論是小時降雨量,還是24小時降雨量,均創歷史紀錄,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
今年8月9日,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強調,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海洋、陸地的變暖是毋庸置疑的。剛剛結束的格拉斯哥氣候大會達成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也再一次強調,要想實現1.5攝氏度溫控目標就必須深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特別強調未來十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十年。
“這些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給我們敲響了氣候變化嚴峻挑戰的警鐘。”《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1)》副主編陳迎提醒,特別是對能源系統安全的影響,包括化石能源生產、運輸、需求等。另外,也可能會對構建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造成影響,包括清潔能源生產、傳輸、調度,都對天氣和氣候狀況的依賴度越來越強,要保障正常運轉,必須要從很多方面加強氣候保障。
總而言之,碳中和的國際進程已經開啟。綠皮書分別從科技創新、碳市場、綠色金融等角度進行了分析。
“尤其是科技創新是落實雙碳目標非常重要的方面。”陳迎介紹說,近期,主要是節能增效為代表的傳統低碳技術;中長期,可再生能源和綠氫等零碳技術的發展;遠期,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負碳技術將發揮更大作用。
綠皮書指出,落實雙碳的目標需要全社會的動員。并引用國際能源署關于碳中和路線圖的研究報告,分階段給出各個部門標志性重點減排措施。
“即使雙碳目標可以實現,適應氣候變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氣候變化已經發生還將繼續發生,氣候變化對于全社會的影響已經顯現。”陳迎說。
據了解,2021 年氣候變化綠皮書一共30篇,全景式展現我國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的挑戰機遇、重點難點、政策行動,以及主要國家碳中和政策進展。從綠皮書結構來看,秉承一貫的基本板塊,今年分成六個部分,包括:總報告、定量指標評價、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路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氣候變化協同和適應、國際碳中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