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玲玲

12月15日,圍繞“農業技術賦能食用菌產業,數字技術助力延長農產品文化內涵,提高農產品綠色消費附加值,為農民致富增收注入新活力”主題,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推出“走進京郊蘑菇園 探秘小蘑菇里的大產業”科普宣傳活動,邀請市民代表、農業專家、攝影愛好者、微博、微信達人等參觀北京市順義區農科所陀頭廟示范基地和北京龍灣巧嫂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了解食用菌制棒原料、制棒設備、生產工藝和科普基地建設情況,解密食用菌生產“一高(高效益)兩低(低耕地占用、低用水)”綠色低碳循環特點,了解北京市在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做優食用菌產業,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取得的成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食用菌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需求十分旺盛,是北京市“菜籃子”中的重要品類。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食用菌產業發展面臨資源的硬約束加劇、產銷端結構性矛盾突出、消費升級衍生新需求等新的挑戰。為此北京市食用菌創新團隊從基礎理論研究、品種選育、技術研發、產品開發、模式集成等方面進行了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服務,在食用菌產業的升級發展中發揮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據了解,隨著都市農業結構性調整,近年來北京市食用菌產業規模和總產量呈下降趨勢,但種類和生產模式不斷豐富。在北京市食用菌創新團隊的努力下,30多種食用菌已經裝入市民菜籃子,且能滿足全年供應。各品種在京郊均有分布,并形成了一定特色和生產規模,如,房山的平菇、杏鮑菇,通州的海鮮菇、茶樹菇,昌平的栗蘑、金針菇,順義的榆黃菇,大興的大球蓋菇、海鮮菇,密云的黑木耳等,極大豐富了本地食用菌市場供應。
由于食用菌本身顏色、形態及生長習性的特殊性,做成觀賞盆栽既能滿足其食用性的需求,又具有觀賞性與科普性。在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專家的指導下,市民代表們親自動手制作食用菌盆栽產品,學習如何在“太空倉”的裝置內培養榆黃菇。
在豐富百姓生活的同時,家庭栽培食用菌也為農民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據龍灣巧嫂園區負責人介紹:“利用家庭栽培裝置蘑幻太空倉銷售菌棒,扣除裝置成本,菌棒的價值增長了3-4倍。”
為了充分挖掘食用菌休閑娛樂及科普功能,讓食用菌走入更多百姓家庭,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還開展了食用菌家庭栽培模式試驗,研發了食用菌與蔬菜盆(箱)式套種,形成了食用菌休閑模式:從可賞、可食的角度出發,開展了套種搭配品類、時機、套種容器的選擇,攻克了蔬菜植株與菌類對生長環境需求的矛盾,形成了包括靈芝、平菇等與辣椒、番茄等作物的盆栽、箱栽套種模式,讓更多新、奇、特的食用菌走進百姓生活。
此外,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設計了食用菌為主題的一系列科普知識課程,促使形成了食用菌科普教育園、食用菌專題科普課外實踐園、食用菌主體采摘園等一批向“生活功能”轉變的特色園區,如月亮湖、三寶香、龍灣巧嫂等園區。
靈芝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菌類,但二茬、三茬靈芝的藥用價值與市場價格相對比較低。園區利用第一茬靈芝作藥用,二茬、三茬靈芝做靈芝盆景,以提高其附加值。靈芝盆景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利用成熟后的靈芝加工而成的定型工藝品。
技術人員通過人為控制溫度、光線及空氣,可培育出形態多樣、姿態多變的靈芝素材,利用嫁接技術使靈芝形成多種藝術造型,再經過特殊處理保持其形態和色彩,就做成了藝術盆景,創新的手法拓寬了靈芝產品的銷售渠道。
“仙草”變“盆景”,實現了靈芝種植與文創融合,把靈芝帶入“藝術圈”,賦予了它更高的觀賞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其經典獨特的造型和深邃的藝術內涵,在觀賞盆景中獨樹一幟,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
為了進一步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在本次活動中引入“科普推廣+品牌創建+產業提升”體系的摸索研究,邀請專家現場培訓講解,利用數字技術助力產業構建產品之外的附加值,將食用菌產業數字科普體系在企業內部的蘑菇展示環節進行應用,進一步促成數字技術對于企業品牌創建和產業提升的助力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