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士名,云旦次仁,張蘭香,格桑拉姆,趙滿達,衣恒磊,李建波,貢覺次仁,次仁多布杰,鄧 兵*
1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畜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西藏日喀則 857000
2 山東五蓮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五蓮 262300
3 山東萊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萊陽 265200
吉拉金絲牦牛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仲巴縣區域。該區域是雅江源頭,擁有杰瑪雍宗冰川,屬于高寒草原自然生態區,區域內人煙稀少,水草豐美,屬于牧區,經常有金絲野牦牛進入牧民放牧牛群,自然交配形成有原始優勢的吉拉金絲牦牛畜種,該牦牛全身被毛金色、腹部毛色金灰,具有一定野性,以放牧為主的傳統方式養殖。犢牛吸食母乳長達半年,母牛體況恢復慢,加之季節性轉場(每次20 天左右),牦牛體能消耗大,產后發情配種時間延長。經調查90%的牦牛2 年一產,生產經濟效益低。為加快推進日喀則市牦牛產業傳統養殖方式的轉變,提高吉拉金絲牦牛的生產繁育能力,開展吉拉金絲牦牛補飼和犢牛早期斷奶試驗,以提高吉拉金絲牦牛的繁育能力,增加養殖效益。
試驗地點為西藏自治區仲巴縣隆嘎爾鄉角村牦牛養殖合作社,時間為2020年6月到2021年5月。
1.2.1 試驗動物和分組
選擇懷孕且健康的吉拉金絲牦牛30 頭,隨機分為3 組,分別為對照組、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每組牦牛各10 頭。對照組:放牧;試驗Ⅰ組:放牧+拴系補飼妊娠牦牛全價料早晚各0.5 kg;試驗Ⅱ組:放牧+拴系補飼妊娠牦牛全價料早晚各1 kg。
對照組、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生產的牦犢牛,根據組別不同用不同顏色耳標標記;對照組牦犢牛跟隨母牛放牧自由哺乳、采食;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牦犢牛2月齡前跟隨母牛自由哺乳、采食,牦犢牛從3月齡開始佩戴斷奶嘴罩,飼喂到6月齡早晚單獨飼喂0.25 kg代乳料;7~10月齡早晚單獨飼喂0.75 kg青年牦牛全價料。
1.2.2 飼料營養成分
補飼飼料包括代乳料、青年牦牛全價料、妊娠牦牛全價料、優質草顆粒和舔磚等,其補飼飼料的營養分析保證值應成分滿足粗蛋白(CP)≥17.00%,粗纖維≤6.00%,粗灰分≤9.00%,鈣0.50%~1.20%,總磷≥0.40%,氯化鈉0.30%~1.00%,賴氨酸≥0.70%[1]。
1.2.3 飼養管理
根據季節變化開展懷孕牦牛的飼養管理工作,夏秋季節清晨放牧,延長放牧時間;冬春季節推遲每日放牧時間,提前讓牦牛歸圈,做到“夏秋季早出晚歸,冬春季遲出早歸”。
牦犢牛從產后30 天開始訓練采食,早晚將代乳料涂抹在犢牛嘴角或鼻端任其舔食,10~20 g/天,以后逐漸增加,1.5 月齡時采食量達250~300 g/天,2 月齡達500 g,即可考慮斷奶[2]。60 日齡牦犢牛白天跟隨牛群放牧,佩戴斷奶嘴罩實施斷奶;早晚回到放牧點,根據月齡單獨飼喂代乳料和青年牦牛全價料。
飼養員隨時記錄牦牛產犢時間、犢牛出生重、體高等指標,每間隔22 天測定并記錄1 次試驗牦牛和牦犢牛的體重指標。飼養員記錄牦牛的配種時間、產犢時間和產犢后再次配種的時間,以及牦牛所產牦犢牛的出生重、60日齡體重、180日齡體重,進行牦牛懷孕天數、產后配種間隔天數和牦犢牛日增重的計算。
數據經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多重比較,以P<0.05為差異顯著性判斷標準。
表1統計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對照組、試驗Ⅰ、Ⅱ組的牦牛懷孕天數分別為206 天、213 天、216天,差異不顯著(P>0.05);產后配種間隔天數分別為148 天、83 天、87 天,試驗Ⅰ、Ⅱ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表2統計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對比牦犢牛初生重和60 日齡日增重,對照組、試驗Ⅰ、Ⅱ組差異不顯著(P>0.05)。對比180 日齡日增重,對照組、試驗Ⅰ、Ⅱ組差異顯著(P<0.05)。180 日齡對照組的平均日增重為248.197 2 g,試驗Ⅰ組的平均日增重為406.979 6 g,試驗Ⅱ組的平均日增重為399.994 4 g。

表2 牦犢牛早期斷奶增重的影響
表1中試驗Ⅰ、Ⅱ組在補飼期間(共12 個月)分別消耗飼料365 kg和730 kg,其飼料成本分別為1 277.5 元/頭和2 555.0 元/頭。2 月齡牦犢牛早期斷奶飼喂代乳料4 個月共285.0 元,7 月齡開始飼喂青年牦牛全價料4 個月共315.0 元。試驗期間1 頭母牛和1 頭牦犢牛管護費共500.0 元(表3)。試驗Ⅰ、Ⅱ組生產的10 月齡青年牦牛售價為9 000 元/頭,對照組生產的10 月齡青年牦牛售價為4 500 元/頭,試驗組較對照組青年牦牛效益增加4 500 元/頭,除去母牛和犢牛飼料成本和管護費,試驗Ⅰ、Ⅱ組分別比對照組增加收益2 122.5 元/頭和845.0 元/頭,牧民獲得酥油收益未計算(表4)。

表1 牦牛產后配種時間間隔的對比

表3 經濟效益的對比
根據母牦牛泌乳規律的研究分析,推廣應用牦犢牛早期斷奶技術,可以解決牦牛生產周期緩慢的問題,有利于犢牛生長,增強其抗病能力;還可以大大節省商品奶用量及勞動力,減少培育同等數量犢牛需要的設備投資,有效提升勞動效率[2]。參照《DB63/T1164 母牦牛體況評分標準》,妊娠母牦牛在產前4 周至產后4 周人工補飼妊娠牦牛全價料,產前1 個月體況評分在2.0以下的補飼量為1.0 kg/天,產前1 個月體況評分在2.0以上的補飼量為0.5 kg/天,補飼截止到產后第4周結束[3]。對妊娠后期母牦牛補飼全價料,有效提高了補飼組母牦牛的發情率、連產率及犢牦牛初生重。牟永娟等[4]研究認為,寒冷季節補飼精料可以有效提高母牦牛發情率、受胎率和繁殖成活率。趙壽保等[5]在寒冷季節對大通母牦牛進行補飼,有效促進母牦牛提前發情配種,縮短了牦牛繁殖周期。以上研究表明,寒冷季節天然牧草營養價值低,不能滿足放牧母牦牛的生長繁殖需要。對放牧母牦牛進行科學補飼,可以有效改善母牦牛身體狀況,從而促進母牦牛提前發情、連續發情、連續生產,提高牦牛繁殖效率[6]。在本試驗中,試驗Ⅰ組、Ⅱ組牦牛產犢后在3 個月內發情配種可實現一年一產;放牧+補飼1 kg妊娠牦牛全價飼料,既節約成本,又增加收益;試驗組牦犢牛通過早期斷奶增重顯著,10 月齡售價較對照組增加收入4 500 元/頭,增收明顯。

表 4 經濟效益的對比 單位:元 /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