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鴿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總站,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檢測奶牛乳房炎的常用方法有蘭州乳房炎檢測(LMT)法、pH值法、乳樣體細胞數(SCC)法等。SCC是指每毫升生乳中所含體細胞的數量,主要包括淋巴細胞、嗜中性白細胞、巨噬細胞、噬酸性細胞和乳腺上皮細胞,常作為反映奶牛乳腺健康程度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1~4],對診斷奶牛乳房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6]。Melchior M B,郭慶等[7,8]發現,當生乳中SCC高于3×106個/mL時會嚴重影響乳品質;SCC過高還會抑制乳酸菌的繁殖,嚴重影響酸奶的生產,破壞酸奶的風味。
奶牛乳房炎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我國各牛場乳房炎的患病率一般在20.00%~70.00%,其中隱性乳房炎的患病率在60.00%~80.00%,而臨床型乳房炎的患病率在10.00%~50.00%[9~11],嚴重影響我國奶業的發展。本試驗采用LMT法和SCC法檢測奶牛隱性乳房炎;通過臨床觀察,對有臨床型乳房炎典型癥狀的奶牛進行采樣,同時使用LMT法和SCC法進行確診,避免誤判。
1.1.1 樣品來源
2016年,對新疆石河子地區某規模化奶牛場的712 頭澳系荷斯坦泌乳牛進行臨床觀察,挑選出具有臨床型乳房炎典型癥狀的奶牛,從每頭奶牛的每個乳區各采集乳樣100.0 mL。從未表現出臨床型乳房炎典型癥狀的剩余奶牛中隨機挑選180 頭奶牛進行采樣,每頭奶牛的每個乳區各采集乳樣100.0 mL。
1.1.2 材料與儀器設備
0.50%碘伏溶液;蒸餾水;75.00%酒精;蘭州獸醫研究所乳房炎診斷試劑(LMT,蘭州獸醫研究所藥廠生產);奶牛乳房炎診斷試劑盤;保溫箱;棉織毛巾;100.0 mL乳樣采集管(高壓滅菌);1.5 mL EP管(高壓滅菌);蒸餾水瓶;酒精噴壺;乳膠手套;乳樣體細胞數檢測儀(Comb i Scope FTIR 300 HP)。
1.2.1 樣品采集及檢測
現場采樣:先用40 ℃左右的熱毛巾擦拭待取樣奶牛的乳房和乳頭(保持棉織毛巾的潔凈,1 頭牛換洗1 次毛巾),用0.50%碘伏溶液對待取樣乳頭消毒45 s左右,用75.00%的酒精擦拭乳頭。擠掉每個乳區的前3 把奶,將乳樣采集管置于乳頭正下方,將100.0 mL乳樣擠入收集管中,防止糞污污染。將采集的乳樣做好標記(牛號、乳區、采樣時間),保存于內置冰袋的保溫箱中,盡快送檢。每個乳樣取1.0 mL置于1.5 mL 的滅菌EP管中,4 ℃暫存,用于后續分菌試驗。
LMT檢測:將2.0 mL待檢乳樣倒入檢測盤的檢測杯內,再加入2.0 mL稀釋好的LMT,水平同心圓搖動30 s,使乳樣和LMT充分混合。記錄測試結果。
SCC檢測:經LMT檢測后,取40.0 mL乳樣倒入奶牛乳樣體細胞檢測管中(帶防腐劑顆粒),防腐劑顆粒溶解后,將待檢乳樣搖勻,待顏色變成淺粉紅色,進行SCC檢測。
1.2.2 結果判定
LMT檢測結果判定:根據LMT的使用說明進行:將待檢乳樣與LMT診斷試劑混合,充分搖勻。根據凝集物的狀態進行判定,觀察時要傾斜檢測盤。
SCC檢測結果判定:根據國際奶牛聯合會測SCC的方法判定奶牛乳房炎的規定[12~14]進行判定。
1.2.3 統計分析
使用SPSS軟件和Excel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并分析待檢奶牛的年齡、胎次、乳區與乳房炎患病率的關系。
本試驗對712 頭奶牛進行乳房炎患病率調查,發現40 頭奶牛患臨床型乳房炎,占5.62%。為避免肉眼觀察造成的失誤,將這40 頭奶牛的72 個乳區(160 個乳區中有15 個瞎乳頭,剩余的145 個乳區中有72 個呈現臨床型乳房炎典型癥狀)的乳樣分別進行LMT法和SCC法檢測,結果均為乳房炎,具有臨床型乳房炎典型癥狀的奶牛瞎乳頭率為9.38%(表1)。

表1 奶牛臨床型乳房炎患病率
從剩余的未表現出臨床乳房炎癥狀的672 頭奶牛中隨機選出180 頭分別進行LMT法和SCC法檢測。經LMT法診斷發現,180 頭奶牛中56 頭患隱性乳房炎,患病率為31.11%;682 個乳區(720 個乳區中有38 個瞎乳頭)中有150 個患隱性乳房炎,乳區患病率為21.99%(表2)。使用SCC法檢測發現,180 頭奶牛中有60 頭患隱性乳房炎,患病率為33.33%;682 個乳區中有132 個患隱性乳房炎,乳區患病率為19.35%(表2)。

表2 使用LMT和SCC法進行隱性乳房炎檢測的結果
180 頭奶牛的682 個乳區,其中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被檢乳區數依次為160 個、166 個、177個、179 個。使用LMT法檢測:患隱性乳房炎乳區數依次為34 個、36 個、39 個、41 個,患病乳區率依次為21.25%、21.69%、22.03%、22.91%。使用SCC法檢測:患隱性乳房炎乳區數依次為28 個、31 個、34 個、39 個,患病乳區率依次為17.50%、18.67%、19.21%、21.79%(表3)。綜上,各乳區患病率差異不顯著(P>0.05)。
其中,瞎乳頭數依次為6 個、8 個、10 個、14個,瞎乳頭率依次為3.33%、4.44%、5.55%、7.77%(表3)。

表3 使用LMT法和SCC法對奶牛不同乳區的檢測結果
統計180 頭試驗奶牛,2~3歲、4~5歲、6歲及以上的奶牛頭數依次為72 頭、63 頭、45 頭。使用LMT法對試驗奶牛進行診斷:共檢出56頭患隱性乳房炎奶牛,患病率為31.11%,其中2~3歲、4~5歲、6歲及以上的奶牛隱性乳房炎患病數依次為19頭、18 頭、19 頭,患病率依次為26.39%、28.57%、42.22%(表4)。使用SCC法對試驗奶牛進行診斷:共檢出60 頭患隱性乳房炎奶牛,患病率為33.33%,其中2~3歲、4~5歲、6歲及以上的奶牛隱性乳房炎患病數依次為21 頭、19 頭、20 頭,患病率依次為29.17%、30.16%、44.44%(表4)。綜上,6歲及以上奶牛的隱性乳房炎患病率與2~3歲、4~5歲的患病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

表4 使用LMT法和SCC法檢測不同年齡奶牛隱性乳房炎的患病率
統計分析180 頭試驗奶牛發現:1胎、2胎、3胎、4胎、5胎、6胎及以上的奶牛頭數依次為45 頭、20 頭、28 頭、32 頭、35 頭、20 頭。使用LMT法診斷,患隱性乳房炎奶牛頭數依次為10 頭、5 頭、7 頭、9 頭、10 頭、15 頭,患病率依次為22.22%、25.00%、25.00%、28.13%、28.57%、75.00%(表5)。使用SCC法診斷,患隱性乳房炎奶牛頭數依次為11 頭、5 頭、8 頭、10 頭、11 頭、15 頭,患病率依次為24.44%、25.00%、28.57%、31.25%、31.43%、75.00%(表5)。綜上,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與其他胎次之間差異均極顯著(P<0.01)。

表5 使用LMT法和SCC法檢測不同胎次奶牛隱性乳房炎的患病率
乳房炎嚴重影響奶牛乳腺細胞的泌乳功能,影響奶牛場的經濟效益。本試驗對某規模化奶牛場的712 頭奶牛進行了乳房炎患病率調查,結果發現40頭奶牛患臨床型乳房炎,占5.62%,低于國際統計的臨床型乳房炎10.00%~50.00%的發病率[15~17]。這得益于該奶牛場積極有效的生產管理,早發現早治療,積極改善圈舍的環境衛生條件。
從剩余的未表現出臨床型乳房炎癥狀的672 頭奶牛中隨機選出180 頭奶牛,共682 個乳區(720 個乳區中有38 個瞎乳頭),分別進行LMT法和SCC法檢測。經LMT法診斷發現,180 頭奶牛中有56 頭患隱性乳房炎,患病率為31.11%;經SCC法檢測發現,180 頭奶牛中有60 頭患隱性乳房炎,患病率為33.33%。兩種方法檢測的隱性乳房炎患病率均低于周林(2009年)[18]報道的89.68%,低于郭小雅(2005年)[19]報道的38.79%。經LMT法診斷發現,682 個乳區中有150 個乳區患隱性乳房炎,隱性乳房炎乳區患病率為21.99%,高于郭小雅(2005年)[19]報道的19.35%;使用SCC法檢測發現,682 個乳區中有132 個乳區患隱性乳房炎,隱性乳房炎乳區患病率為19.35%,均低于周林(2009年)[18]報道的59.81%。
定期調查奶牛乳房炎十分必要,早發現早治療是防治奶牛隱性乳房炎的關鍵措施。如果隱性乳房炎轉變為臨床型乳房炎,不但增加治療費用,還會延長治療周期,增加奶牛場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出。季節變化會使奶牛產生應激反應,降低奶牛自身免疫力。如新疆北疆地區的4—6月是春夏交接之季,冰雪融化,奶牛運動場上污水遍地,糞污容易污染奶牛乳頭,導致奶牛感染乳房炎致病菌。為預防奶牛乳腺炎,奶牛場需要加強消毒工作,搞好環境衛生,適當增強泌乳奶牛的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力。
本試驗使用LMT法對試驗奶牛乳區診斷發現,共檢測180 頭奶牛的682 個乳區,左前、右前、左后、右后乳區的患病率依次為21.25%、21.69%、22.03%、22.91%;使用SCC法對試驗奶牛乳區診斷發現,共檢測180 頭奶牛的682 個乳區,左前、右前、左后、右后乳區的患病率依次為17.50%、18.67%、19.20%、21.79%。從兩種方法得到的數據發現,奶牛隱性乳房炎乳區患病率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左前、右前、左后、右后乳區的患病率存在遞增趨勢;同側的后乳區的患病程度高于前乳區的,右乳區的乳房炎患病程度高于左乳區的。同側后乳區的患病程度高于前乳區的,可能與后乳區離地面、奶牛尾部、外陰部比較近有關,更容易接觸糞污,增加了感染機會。右乳區的乳房炎感染程度高于左乳區的,可能與奶牛的臥床姿勢有關,臥床時左側高于右側,右側乳區更容易接觸糞污,增加感染機會。使用LMT法和SCC法檢測各乳區乳房炎陽性率,發現各乳區陽性率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各乳區陽性率之間沒有必然規律,但也要引起奶牛場工作人員的重視。不同乳區乳房炎患病率存在一定差異,原因是多方面的,與該場擠奶器或者擠奶工的不規范擠奶操作也有一定關系。因此,擠奶廳的設備要健全,加強擠奶前、后的消毒工作,減少奶牛乳頭在擠奶廳受傷的機會。
使用LMT法檢測,統計180 頭試驗奶牛中2~3歲、4~5歲、6歲以上的奶牛隱性乳房炎患病率依次為26.39%、28.57%、42.22%;使用SCC法檢測,統計180頭試驗奶牛中2~3歲、4~5歲、6歲以上的奶牛隱性乳房炎患病率依次為29.17%、30.16%、44.44%。不難發現,實際生產中奶牛的年齡越大,患奶牛隱性乳房炎的機會增加,這與劉銀梅(2009年)[20]的試驗研究結果相符合。使用LMT法和SCC法檢測不同年齡段奶牛乳房炎患病率,發現6歲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與2~3歲、4~5歲的患病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說明6歲及以上奶牛乳房炎的患病率要高于2~3歲、4~5歲奶牛乳房炎的患病率。造成這種試驗結果,有多方面的原因:年齡偏大的奶牛在日常的生產中乳房受傷的機會增加,感染乳房炎致病菌的機會增加;年齡偏大的奶牛的自身免疫力會下降,不能很好地抵抗外界病原菌的侵害;年齡偏大的奶牛乳房韌帶松弛,接觸糞污的機會增加,易增加病原菌的感染機會。因此,在奶牛場的實際生產中,要有計劃的淘汰年齡偏大的奶牛,適時補充年輕泌乳奶牛。與此同時,應該科學合理地制定奶牛干乳期的管理計劃,使用藥物進行乳房炎的防治。
使用LMT法,統計分析180 頭試驗奶牛發現,1胎、2胎、3胎、4胎、5胎、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依次為22.22%、25.00%、25.00%、28.13%、28.57%、75.00%;使用SCC法,統計分析180 頭試驗奶牛發現,1胎、2胎、3胎、4胎、5胎、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依次為24.44%、25.00%、28.57%、31.25%、31.43%、75.00%。分析兩種方法的數據發現,生產胎次越多的奶牛感染奶牛乳房炎的機會增加,與不同年齡奶牛乳房炎的感染機會有相似的規律。分析LMT法和SCC法檢測的各胎次奶牛乳房炎患病率,發現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與其他胎次之間差異極顯著(P<0.01),說明6胎及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要遠高于1胎、2胎、3胎、4胎、5胎奶牛的,因此奶牛場要有計劃的淘汰高胎次的奶牛[21]。在場內的畜牧生產中,要及時檢測并淘汰患乳房炎久治不愈的奶牛,因為治療這些奶牛不但會增加醫藥費用的支出,還會作為傳染源將致病菌傳染給其他健康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