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志剛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與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11月19日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總書記要求有關部門要把共建“一帶一路”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地方要找準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定位。
自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8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由藍圖變為現實,取得豐碩成果。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累計超過9.2萬億美元,重大合作項目順利推進,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到規則標準“軟聯通”,再到人民“心聯通”,“一帶一路”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截至2021年11月,我國已與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要完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布局,就要加快完善各具特色、互為補充、暢通安全的陸上通道,優化海上布局,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有力支撐。在此過程中軌道交通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例如,作為戰略通道的中歐班列,在整個疫情期間逆勢上揚,列車數、貨運量屢創新高,2021年1月至10月,中歐班列開行12 605列,運送貨物121.6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26%和33%;開行列數和運量均超2020年全年總量。又如,作為中國與老撾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成果,通向東南亞的鋼鐵大通道中老鐵路,已于2021年12月3日全線通車。
中國軌道交通車輛專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21年,歷經百年。這也正是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以下簡稱“同濟軌交院”)的歷史起點。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同濟軌交院與同濟大學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磁浮中心”)黨委以務實的態度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橫向協同、上下聯動,積極培育新增長點,聚焦新發力點。
同濟軌交院擁有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負責車輛工程本科教學,培養車輛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專業方向的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為國家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培養車輛系統與裝備技術的高端專門人才,并已納入大交通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建設,可以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方案。
同濟軌交院建有國內高校唯一的軌道交通綜合試驗系統等科研平臺,主辦《城市軌道交通研究》學術期刊,與企業聯合建設上海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磁浮中心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磁浮交通核心與前沿技術研究、磁浮交通系統工程化應用、技術標準制定等工作。建有國際最完整的高、中低速磁浮綜合試驗線。
2020年和2021年,同濟軌交院和磁浮中心新增申請并獲批國家鐵路局磁浮技術鐵路行業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多網多模式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全國鐵路科普實踐教育基地,為進一步形成軌道交通與磁浮交通特色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礎。同濟軌交院與磁浮中心在“十三五”期間聯合中車公司完成了時速600 km的高速磁浮樣車的功能性試驗。
同濟大學軌交院與磁浮中心聚焦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技術、磁浮交通技術系統工程兩大領域,并在懸浮導向與控制、制動與安全、動力學與振動噪聲等研究方向上特色鮮明、持續領先。今后將進一步強化與中國中車等行業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開展基礎性科學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大科技成果的轉移和轉化,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同濟力量。力爭在新型軌道系統、高速磁浮技術方向上達到國內一流、國際領先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向世界表明了我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疫后全球經濟復蘇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面向未來,同濟軌交院與磁浮中心黨委一定要把準軌道交通未來發展方向,緊跟世界軌道交通工業科技水平,為民族復興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為國家交通強國建設和共建“一帶一路”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