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奚 雷 邱吉東 吳 彬
(湖州市氣象局,浙江 湖州 313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氣象科普宣傳不僅能激發公眾對氣象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同時還能加深公眾對氣象服務內容的理解,使公眾從被動接受氣象科普知識逐漸轉變為主動獲取[1]。
全國各級氣象部門開展氣象科普活動的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是指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科普宣傳周等固定時間段進社區、進校園開展科普講座、設置科普宣傳欄和展板、發放科普宣傳單等活動,向公眾宣傳氣象科普知識。“請進來”是指氣象部門設置對外開放日,不定期向公眾免費開放,帶領小學生參觀氣象臺、科普展館等,讓大家近距離了解氣象[2]。但這些傳統的科普方式受到時空限制,科普力度有限。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兩微一端”融媒體平臺被應用于科普工作中。王曉莉等[3]、李晨[4]提出,以新媒體為媒介創設特色品牌是推廣氣象科普的重要方式之一。2019年以來,浙江省氣象部門推出了眾多優秀的氣象融媒體作品,例如嘉興市氣象局推出的《布克私議》氣象科普欄目、杭州市氣象局推出的《科普67》短視頻欄目以及金華市氣象局推出的《0579說天事》數據新聞欄目等,內容新穎,形式豐富,涉及圖文、手繪、短視頻、音頻、H5等多種形式,傳播效果十分顯著[5]。
湖州氣象為順應時代潮流、加強氣象科普工作,依托“湖州氣象”微信公眾號,于2019年10月創建了《湖說天氣》氣象科普欄目,以“湖說不胡說,天氣我來說”為官方宣傳口號,旨在通過科普篇、節氣篇、四季篇、旅游篇和其他篇共五大篇章,不定期開展氣象知識科普宣傳。本文剖析了欄目自創建至2020年底的服務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發展趨勢提出思考,以期提升《湖說天氣》欄目的服務質量。
2019年10月8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通過收集素材、處理數據、繪制圖片及編寫文稿,共制作湖州氣象微信科普特色欄目——《湖說天氣》45期,其中科普篇13期(常識欄5期、災害欄8期)、節氣篇24期、四季篇3期、旅游篇2期和其他篇3期,內容主要集中在日常節氣和氣象科普方面,并結合生活旅游應時應景制作。截至2020年底,“湖州氣象”微信公眾號粉絲數增至8401人次,較年初增長27%以上,《湖說天氣》科普欄目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公眾號的粉絲數量,提升了氣象科普的宣傳力。
分析“湖州氣象”微信公眾號不同發布順序可知,《湖說天氣》主要集中在第一欄,日常天氣預報和其他宣傳常發布于次欄。第一欄的閱讀數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遠大于其他欄,這與公眾往往在有限時間內僅閱讀首欄發布內容關系密切(圖1)。

圖1 《湖說天氣》不同發布順序閱讀數對比分析
分析不同篇章的閱讀數可知,高閱讀量集中在科普篇的災害欄,均值為1 016人次,最大閱讀數高達2 329人次;其次是旅游篇、四季篇和節氣篇,最大閱讀數均達1 000人次以上;科普篇的常識欄和其他篇關注度略少,最大閱讀數僅為700~900人次。科普篇、節氣篇和其他篇的最小閱讀數低于四季篇和旅游篇,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篇章有部分發布于次欄的科普內容。可見,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災害、旅游、四季篇章更具吸引力。林建忠等[6]通過對溫州氣象科普需求進行問卷調查,也發現公眾喜歡的科普知識排序位于前二的是氣象災害防御和生活氣象知識。
結合創客貼、秀米等圖文排版設計工具,采用圖文并茂、視頻制作、趣味實驗和科普問答等多種傳播方式,對《湖說天氣》欄目進行了個性化設計,具體特點如下。
(1)創意圖文,吸睛有個性
王曉凡等[7]通過調查發現公眾認為當前氣象科普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形式單調、不夠豐富;表達過于專業、看不懂;內容嚴肅枯燥、不夠有趣。即公眾認為氣象科普或者過于膚淺、或者過于深奧。如何將晦澀難懂、枯燥專業的氣象知識通過淺顯易懂、詼諧有趣的方式進行傳播,是當前氣象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王曉凡、林建忠等[6-7]調查發現,在眾多科普產品形式中,公眾最喜歡的是科普圖解、微視頻動畫、科學原理示意圖以及漫畫等。
為滿足大眾的科普需求,區別于繁瑣冗長的文字科普方式,《湖說天氣》堅持原創,常將氣象原理、氣象本地化特征等通過自制圖解簡化內容,以便于公眾接受和理解。在2020年12月17日推出的《湖說天氣——大風起兮,利之弊之?》中,將風的形成原因——氣壓差(氣壓梯度)類比于水壓、電壓,結合卡通自制圖解,形象地說明了風的形成,并通過自制風矢圖讓公眾對氣象中的風向和風速一目了然。通過此方式使全文圖文并茂,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專業術語,文章閱讀數近1060人次,并被《柯橋天氣》等其他媒體轉發擴散,科普效果明顯增強。此外,“副高內部為何多晴熱天氣”“臺風形成機理”“湖州站歷年霧況統計”“節氣要素變化”等均通過圖解形式發布,受到了網友的廣泛好評。圖2為《湖說天氣》部分自制圖片。

圖2 《湖說天氣》部分自制圖片
(2)原創視頻,詼諧有內容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H5、抖音等小視頻的日益繁盛,人們獲取信息的途經已逐漸從通過文字向通過視頻傾斜。湖州市2020年5月29日入梅,7月18日出梅,梅期達50 d,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時最長的梅期。如此長時間的梅雨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湖州市氣象臺抓住時機,聯合湖州市氣象服務中心于2020年6月16日打造原創科普視頻——《湖說天氣——氣象小哥哥帶你認識梅雨》,將梅雨擬人化,詼諧地將其比喻為“梅雨大神”,將其形成的典型形勢類比為三大助手在發力,多方助力輻合上升運動,并將梅雨的異常情況(早梅雨、遲梅雨等)歸結于得力助手——副熱帶高壓的過于積極或消極怠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專業有趣的科普短視頻開啟了《湖說天氣》的新天地,擺脫了以往“說教”的灌輸形式,受到網友的廣泛好評,閱讀數近1200人次,評論數猛增,互動熱情高漲。此外,《湖說天氣》還會在二十四節氣中插入自制“氣象小主播”視頻,適時插入熱點科普視頻,如“專家解讀局部在哪里?”“大風防御怎么辦”等,短小精悍的視頻既及時傳遞了氣象知識,又為防災減災貢獻了一份正能量[8]。圖3為《湖說天氣——氣象小哥哥帶你認識梅雨》視頻截圖。

圖3 《湖說天氣——氣象小哥哥帶你認識梅雨》視頻截圖
(3)抓住熱點,新穎有互動
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和數以億計的網民每天都可以產生無數的輿論熱點,引爆輿論的重大熱點事件往往也是信息非常不確定的事件。從熱點話題切入,發掘直擊受眾的科普點,往往可使科普知識的傳播力、活躍度和覆蓋度達到常規科普不能達到的程度[7]。如通常每年7月都是臺風活躍期,但2020年湖州市歷經超長梅期,截至7月31日洋面上仍未有臺風生成,僅有一熱帶低壓在積蓄能量,此低壓能否發展成為臺風?2020年7月或將成為史無前例的“空臺”7月?此消息引起廣泛關注,成為輿論熱點,湖州市氣象臺抓住此熱點,制作發布《湖說天氣——今天你將見證歷史首次……》,標題以“……”和“歷史首次”成功引起關注,并通過7月“空臺”熱點話題切入內容,向公眾科普了臺風相關知識,閱讀量首次突破2 300人次,閱讀數、評論數和點贊數均創新高。此外,在春運期間,抓住公眾對返程天氣信息的需求熱點,制作《湖說天氣——Word天,居然有這么全的春運天氣》,在19 a一遇的“雙節”來臨之際,發布《湖說天氣——“雙節”天氣出爐,還有避堵游玩攻略》等,《湖說天氣》借勢熱點話題,在傳播知識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方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親身實驗,科普有依據
2020年8月湖州迎來持續高溫。當時,有些人覺得氣象局預報的溫度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低多了。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湖州市氣象臺于2020年8月20日推出科普專題——《湖說天氣——被誤解的高溫低報究竟為何?》,從兩個角度解答這一問題:①溫度不是你想測,就能測。氣象預報員首次進行實地小實驗,采用3個相同的簡易溫度計,起始溫度相同,將其分別放在公路上、樹蔭下和氣象觀測溫度的百葉箱內,一段時間后,3者的溫度分別為52.8 ℃、37.6 ℃和37.3 ℃,可見不是高溫低報,而是氣象觀測溫度有其專門的儀器和標準。②溫度不是你覺得,而是我覺得。通過胖子與瘦子對溫度的感受差異圖解,形象地展示了預報溫度不是體感溫度。小實驗的科普形式新穎獨特,有實驗做基礎,以事實為依據,能讓公眾的接受度和信服度大大提升。圖4為《湖說天氣——被誤解的高溫低報究竟為何?》實驗視頻截圖。

圖4 《湖說天氣——被誤解的高溫低報究竟為何?》實驗視頻截圖
(5)互動答題,親民接地氣
氣象與生活息息相關,在進行專業氣象科普時,要注重科普的親民性和互動性。《湖說天氣》欄目積極踐行該理念,在各大篇章中都適時穿插養生、旅游等生活小貼士。此外,公眾在閱讀文章時如有參與互動,會提升閱讀興趣。比如2020年11月27日發布的《湖說天氣——湖州入冬了》,在文末進行了冬季養生知識隨堂測驗,參與人數高達1 000多人次,文章閱讀數列四季篇之首,互動答題有效吸引了公眾,擴大了科普宣傳面。圖5為《湖說天氣——湖州入冬了》互動答題截圖。

圖5 《湖說天氣——湖州入冬了》互動答題截圖
(1)內容廣度深度不夠。欄目內容主要集中在科普篇與節氣篇,節日、旅游等生活方面的科普內容仍較少;科普篇中僅關注基本常識和災害性天氣,對監測儀器和環境氣象方面的科普仍較缺乏,總體內容廣度不夠。此外,針對某一主題的科普內容,往往對氣象知識的深入剖析不足,內容的精細度和深度還需加強。
(2)形式豐富度的持續性不強。科普內容總體仍以傳統的圖文為主,自制的全視頻科普、戶外實驗等方式偏少,缺乏持續性。
(3)內容策劃缺乏預見性。當前《湖說天氣》的制作,往往是等天氣過程來了才開始,時效性較差,且時間倉促,部分質量無法保障。
(1)難以做到及時交流。由于業務值班輪班制度,常常不能24 h在線,容易錯過信息回復的最佳時效。
(2)難以在內容上有效地交流,科普的深度不夠。交流時存在簡單化等問題,氣象科學素養、知識營養和文化傳承仍較缺乏,重要的氣象信息未解讀和挖掘[9]。
(1)團隊建設不足。目前《湖說天氣》的制作發布僅由個別預報員兼職完成,沒有形成專業化、規范化的氣象科普團隊和運行機制。
(2)人才隊伍培養不夠。現有的科普人員均為氣象專業出身,對于手繪、漫畫、視頻等新媒體技術應用不足,綜合性的全媒體氣象服務人才隊伍仍未建成。
(1)品牌塑造不深入。目前,《湖說天氣》微信科普欄目仍處于初創階段,只有官方名稱、官方口號、官方科普內容和官方發布渠道,未形成相應的系列宣傳產品。較之嘉興氣象的《布克私議》科普手冊、二十四節氣筆記本和定制版圓珠筆等,《湖說天氣》的品牌塑造還遠遠不足。
(2)推廣宣傳力度偏弱。目前,《湖說天氣》的對外宣傳是通過當地微信公眾號“湖州氣象”擴散,通過微信朋友圈轉發分享,閱讀數仍僅局限于公眾號粉絲和朋友圈好友,影響力、傳播力及覆蓋面明顯不足。
(1)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個性化特色。不斷豐富《湖說天氣》內容,擴大科普宣傳面,比如增加監測類、常識類、生活類科普內容,諸如衛星、雷達、看云識天氣、晚霞預報等。
(2)制作系列產品,提高持續關注度。多制作自制全視頻,或外出直播、實驗記錄等,并形成分類系列產品,使《湖說天氣》持續保持較高的關注度。
(3)年度策劃,提前形成科普方案。加強對《湖說天氣》科普欄目的重視,逐步形成規范化、常態化的業務運行,每年制定科普方案,統籌人員,合理安排,提前醞釀,保證產品有質量、有時效。
(1)要及時回復。回復應該成為新媒體平臺維護的日常工作,可將網友們提出的問題分門別類地梳理,對各類問題認真地分析、討論,形成恰當的回復,最后逐漸形成回復規范[9],實現自動化回復。
(2)要及時解讀重要的氣象信息。
(3)要及時了解公眾的需求。
(4)要舉辦創意活動,增加參與度。比如適時舉辦有獎競答活動、科普實驗小比拼等。
(1)建立相關制度,形成專業化的科普團隊。鼓勵科研、業務骨干人員積極參與氣象科普工作,組建氣象科普專家團隊,形成團隊策劃制度,使科普流程簡化有序。
(2)加大技術投入,培養全媒體氣象服務人才。在科普團隊中,積極對科普人員開展氣象知識、新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方面技能的培訓,培養綜合性的全媒體氣象服務人才。
(1)加強品牌塑造,深化品牌效應。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制作《湖說天氣》系列品牌產品,如官方Logo、官方二維碼、系列氣象表情包、系列氣象玩偶、系列氣象宣傳冊等等,使品牌塑造更為全面,通過品牌產品吸引公眾眼球,增強欄目關注度。
(2)多渠道宣傳科普欄目。擴大科普宣傳面,粉絲基數是重中之重。應通過多媒體預警顯示屏、網站報紙、媒體宣傳、政府推動、好友相互推薦、微信朋友圈、氣象日活動、科技活動周等方式加強各種線上線下的宣傳推廣,發動地方官方媒體多轉發、多宣傳,提升影響力。
(3)擴充宣傳工作隊伍。在建設專業化科普團隊的同時,可以招募更多的氣象愛好者或氣象服務志愿者,并聘請專業人員為他們提供業務培訓,熟悉氣象知識,通過他們向社會傳播,形成“一傳十,十傳百”的擴散效應,大力推動科普宣傳。
(4)打造立體科普宣傳網絡。創建3D科普宣傳,進一步加強科室之間的聯系,增強工作協同性。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氣象科普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湖說天氣》欄目的初步探索打開了湖州氣象新媒體科普的大門。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更新,微信氣象科普的新鮮感會逐漸減弱,泛化的信息供給和大眾化的科普產品會讓公眾產生審美疲勞。未來《湖說天氣》欄目要想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潮流中站穩腳跟,擺脫同質化的氣象服務,要更加注重在專業內容上的深耕,在科普形式上的創新,在宣傳推廣上的加持。此外,要跟隨時代潮流,不斷與時俱進,充分了解公眾需求,才能更好地找準科普切入點,引發受眾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