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
2022年與剛剛過去的一年有什么大區別嗎?應該沒有。我覺得,把觀察時間的區間收窄了,其實看到的只是波動,把時間拉長了看,才能發現趨勢。
2020年開始,流行的一個詞叫賽道,好賽道上的投資收益率會比較高。但好賽道上的投資標的都是好公司嗎?記得2020年公募基金的業績也都非常好,僅上半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就達到24.21%。從行業ETF的凈值變化看,醫藥生物、食品飲料、半導體等行業的投資回報率名列前茅,成為令人羨慕的“好賽道”。不過,2021年過完年之后,基金在好賽道上的“抱團”就解體了。喝酒吃藥的行情在經歷了兩年風光之后,2021年風光不再。我看到格隆匯的一個數據統計,2021年15大白馬股的平均跌幅達到27.6%,其中不乏醫藥和白酒股。
不難發現,這些下跌幅度大的,實際上都是行業頭部企業,故醫藥和白酒(高端白酒)中的頭部企業的長期投資邏輯是成立的,因為人口老齡化和消費升級是大趨勢,即在需求不斷增長、消費份額不斷上升的行業中,選擇頭部企業可以獲得超額收益。但從短期看,2019-2020兩年的累計漲幅過大,故2021年出現調整也很正常。
關于長期和短期資產價格的走勢如何演變,我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短期走勢符合辯證邏輯,即漲多了要跌,跌多了要漲,實現均值回歸;長期走勢符合形式邏輯,即取決于基本面,從而形成趨勢。因此,短期走勢無非就是圍繞著長期趨勢線作上下波動而已。
所以,找準大方向,追隨大趨勢很重要。例如,在過去20年,大類資產配置中,重配房地產的邏輯是成立的。因為中國開啟了城市化進程,大量農民涌向城鎮。但隨著農民工進城數量的減少,中國開啟了大城市化進程。大約從2015年開始,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出現了凈流出,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的人口凈流入。
據統計,2021年美股中概股年內累計總市值減少8598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也有約5.6萬億元,這差不多等于2021年A股總市值的新增加量。與中概股同病相憐的是港股市場,2021年的港股,累計蒸發市值10.6萬億港元,恒指全年收跌14%,恒生國企指數跌23.3%,表現在全球主要市場中墊底。

從今后看,二次分配的改革也將持續推進。盡管房地產稅改革試點還沒有開始,但未來房產稅、遺產稅和資本利得稅最終都將實施,這就是大方向和大趨勢。2019年美國個稅收入占政府稅收總收入的55%,而我國在2020年的該占比不足7%。這段時間以來,明星們補交稅款案例大幅增加,未來我國個稅在總稅收中的占比也將大幅上升,如2021年國家的個稅收入就增加了20%以上。
共同富裕的內涵除了要縮小收入差距外,還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對于教育、醫療等行業而言,自身必然面臨改革壓力。從前些年就開始推進的帶量集中采購的目的看,旨在降低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價格,讓老百姓看病受惠。
中國的藥企一方面要面臨“靈魂砍價”的壓力,另一方面,創新藥的研發又面臨巨額投入卻無回報的巨大風險。盡管如此,“趨勢”的力量勢不可擋,那就是利用制度漏洞套利的時代終將過去,投機獲利的空間、尋租受賄的空間、壟斷攫取超額利潤等的空間都將越來越小。
教育培訓行業也是如此,房地產市場也將如此,均在不斷規范中改變過去的盈利模式。老百姓生活中的三座大山:教育、醫療和住房,終將慢慢移走——這就是趨勢。其實,不用抱怨政策多變,房住不炒已經喊了那么多年了,公共服務均等化也喊了那么多年了,似乎效果不是立竿見影,但這正是我國政策的中國特色——穩中求進。
筆者對于中概股和港股的未來還是樂觀的。因為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企業規范經營和ESG的意識會越來越強,政策層面多變的風險也會不斷降低,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度不斷提升的大趨勢下,境外中資股與內地A股相比,其估值水平遠低于A股,股價未來一定會與A股接軌。
現在流行叫賽道,實際上與凱恩斯炒股的“選美理論”是一個意思,即選擇與大部分投資者偏好一致的行業或公司。2021年滬深300跑輸中證500和中證1000,這并不意味著什么,因為2019-2020兩年滬深300都是跑贏后兩者的。從大趨勢看,在存量經濟主導下,企業的優勝劣汰和向頭部集中是大趨勢。所以,2022年滬深300跑贏全市場是大概率。
2021年應該是改革之年,不僅因為它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而且由于基數原因,GDP增速遠超6%,保增長無憂,也成為了2021年多個部委推進改革的時間窗口。2022年則應該是維穩之年,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
維穩的重點應該是在投資方面,尤其會體現在房地產投資的維穩方面。至于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肯定會大力推進,但通過政府主導來拉動投資,其效果不會太強,因為“需求收縮,預期轉弱”,而房地產投資則靠民間資本主導,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和間接增量貢獻接近30%。
如何來穩房地產投資呢?那就需要讓“預期轉穩”甚至“預期轉強”,降準降息、擴張財政,刺激內需,都是必不可少的??傮w來看,今年我國的政策環境應該趨于寬松,對資本市場有利。
賽道善變,大趨勢同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歷史上看,中國沒有留存下來多少家百年老店,說明企業都有生命周期,與日美相比,中國企業的生命周期尤其不長,故沒有一勞永逸的盈利模式。